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人为干扰对喀斯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桂西北喀斯特原生林地、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人为干扰方式下4种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除玉米.红薯轮作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为37.7%外,其余样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均大于70%;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为玉米-红薯轮作地(54.9%)>放牧+火烧草地(23.2%)>自然恢复地(9.8%)和原生林地(9.6%),差异显著.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先增加后减小,20 d后趋于平稳,而且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逐渐增大;相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为原生林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玉米-红薯轮作地;原生林地有机碳矿化率在1.7%~3.8%,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与矿化速率变化规律一致.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与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矿化率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2.
米亚罗林区不同森林恢复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川西不同森林恢复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2008年11月对米亚罗林区的次生红桦林、人工云杉林和次生冷杉林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5234个,隶属于3门9纲10目97科144个类群.线虫纲个体数占总体的71.85%,弹尾目占13.16%,蜱螨目占9.49%,其他类群占0.36%.3种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大小顺序均为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人工云杉林;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人工云杉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为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人工云杉林;Pielou均匀性指数为人工云杉林>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次生冷杉林>次生红桦林=人工云杉林.不同群落间的个体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相似性系数表明人工云杉林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有较大差异.红桦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的表聚性程度低于云杉林和冷杉林.研究表明,次生红桦林比人工云杉林和次生冷杉林能更有效地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促进地下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无中心指数等方法对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3个群落进行了群落物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落内物种的总体关联均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关联性;北温泉群落6个主要物种的15个种对中有7个正关联,8个负关联;鸡公山群落8个主要物种的28个种对中有11个正关联,16个负关联,1个相对独立的关系;东温泉群落4个主要物种的6个种对中2个正关联,4个负关联。这反映了整个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与生境片断化是密切相关的。种对间的关联性表明缙云卫矛与慈竹间显示出较强的正关联性,这表明缙云卫矛的生长需要慈竹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境。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N ∶ 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升高;C ∶ N值和C ∶ 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下降。(2)凋落物C含量、C ∶ N值、C ∶ P值和N ∶ P值在不同坡位表现为上坡位较高、下坡位较低;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N含量则没呈现很明显的规律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坡位对凋落物积累、养分分布和存储影响最大,坡度、坡向和裸岩率也有较大影响。(3)N ∶ P值是制约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凋落物在P素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N及木质素含量(即较高的N ∶ P值),分解速率较低,较低的N ∶ P值使凋落物更易分解。N素在3个坡位的不显著差异以及P素的显著差异反映了P含量波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凋落物N ∶ P值和分解速率变化的影响。推测下坡位及幼龄林群落由于具有较低的N ∶ P值,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养分的存储量较少。因此,上坡位、成熟林群落的凋落物有利于积累养分。  相似文献   
995.
中小型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动态,2008至2009年间,利用定位观测方法对青藏东缘若尔盖高寒草甸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为:(1)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9318只,隶属于3门7纲88类;平均密度为39941.67 个/m2;大类群中,线虫纲(Nematoda)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1.50%,蛛形纲(Arachnida)(主要为蜱螨目)、弹尾纲(Collembola)、寡毛纲(Oligochaeta)和昆虫纲(Insecta)分别占3.73%、2.55%、1.12%和1.07%;(2)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类群数、密度-类群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或P<0.05),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3)线虫纲、蛛形纲、弹尾纲、寡毛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4)各季节间的Sorensen群落相似性系数低于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表明季节变化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相对较强,对优势类群个体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弱;(5)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密度,以及弹尾纲、寡毛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均与温度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或P<0.05),线虫和蛛形纲的密度与温度和降水均有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草甸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而温度是影响其季节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素;另外,从温度、降水及其年间变化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在短期内将会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997.
四川山鹧鸪 Arborophila rufipectus 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两康省某地"Ta Cho.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标的实测,并使用Google Earth对该地区进行查检,作者曾提出"Ta Cho Fu"当在今四川汉源县境内,并指出对该地点具体位置的订正和重新定位,使四川山鹧鸪的总分布区域北推了至少100 km范匍.尽管'"Fraylor(1967)曾对"Ta Cho Fu"这一地点给出过一个差异颇大的地理坐标,作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F.T.Smith当年采得四川山鹧鸪的地点仍应当是在四川汉源县境内.  相似文献   
998.
2006年安庆地区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大发生的特点主要有:迁入虫量大、回迁峰次明显;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田间种群增长迅速,全市普遍重发,局部暴发;田块间虫口差异大。分析认为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初迁虫源奠定了大发生的基础;褐飞虱生物型变化,食料条件丰富;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生境2个方面为褐飞虱发生提供利好条件;褐飞虱对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抗性,促进褐飞虱暴发。还就加强异地监测、抗药性监测、田间调查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9.
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途径的发现打破了反硝化仅存在于原核细胞这一传统观念。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途径是在环境中氧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发生的, 包括反硝化和氨的发酵。硝酸盐能诱导产生反硝化作用的酶, 其中, 硝酸盐还原酶与亚硝酸还原酶位于线粒体中, 它们所催化的酶促反应能偶联呼吸链ATP合成酶合成ATP, 同时产生NO。与参与反硝化作用前两个酶不同, 真菌NO还原酶能以NADH为直接电子供体将NO还原为N2O, 在NAD+的再生和自由基NO的脱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氨发酵则将硝酸盐还原成NH4+, 同时偶联乙酸的生成和底物水平磷酸化。此文从参与该过程的关键酶、关键酶的表达调节、真菌与细菌异化硝酸盐还原的比较等角度综述了真菌异化硝酸盐还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酵液中叶酸含量,比较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异常汉逊酵母(ftan-senula anomal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叶酸能力的高低,从而确定生产叶酸的最佳菌种.出发菌株经紫外照射诱变后,再采用激光复合诱变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并对其传代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获得稳产高产叶酸产生菌突变株.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产叶酸量最高.紫外照射3 min得到的Y1.4菌株产叶酸量与原始菌株相比,产量提高了33.8%.激光一紫外复合诱变后筛选出4株产量较高的菌株,其中以Y2.12产量最高.Y2.12产叶酸量与原始菌株相比,提高了65.8%.经传代培养分析,Y2.12诱变株的产量稳定.该结果表明,激光复合诱变是获得高产叶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