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9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199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旋纹潜蛾Leucoptera malifoliella (Costa)是苹果和梨上一种偶发性害虫。本文依据文献和我们的研究, 综述了旋纹潜蛾的分布与危害、 寄主植物、 形态、 习性、 天敌和防治技术。旋纹潜蛾在北京1年4代, 越冬代成虫在苹果花蕾露红期时开始羽化, 可持续1个多月, 盛期发生在苹果的花期。幼虫分为3个龄期, 其各龄的平均头壳宽度分别为0.23, 0.33和0.44 mm。2011年旋纹潜蛾在北京昌平王家园果园大发生。2011年春天在该果园用性诱剂引诱到大量的旋纹夜蛾成虫, 第1代的卵量很低, 且当年的种群数量一直很低, 可能的原因是越冬期的干旱影响了蛹的活力, 从而影响成虫的产卵量。在防治上, 以保护寄生蜂为主, 可人工清除越冬蛹, 大发生时在卵盛期用灭幼脲喷雾防治。本文还提供了该虫为害状、 成虫、 卵、 幼虫、 茧和部分天敌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982.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我国重要水稻害虫之一, 表型变异可能影响灰飞虱的配偶选择性和种群特性。本实验采用生命表构建法研究了红眼突变灰飞虱的繁殖力、 内禀增长率等种群生命参数, 然后以1红眼雌虫、 1红眼雄虫和1纯合黑眼雄虫(♀rr×♂rr♂BB)或1红眼雄虫、 1红眼雌虫和1纯合黑眼雌虫(♀rr♀BB×♂rr)配对模式以及不同比例红眼成虫群体配对模式研究红眼突变对灰飞虱交配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眼突变灰飞虱除若虫死亡率(17.1%)显著高于正常个体(10.3%) (P<0.05)外, 其他生物学指标如繁殖力、 卵孵化历期、 若虫发育历期、 成虫寿命、 内禀增长率等与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但红眼突变对灰飞虱配偶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rr×♂rr♂BB和♀rr♀BB×♂rr组合F1代红眼和黑眼分离比例卡方试验值为18.15和14.99, 大于理论值。当红眼与黑眼个体以2︰8比例配对时, 红眼灰飞虱雄虫存在交配优势, 其后代红眼个体数大于期望值。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灰飞虱红眼突变机理和利用红眼基因标记研究灰飞虱遗传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3.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776-781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在大气中的浓度以每年1%的速率增加, 是CO2增加速率的4倍, 其在100 a的时间尺度上, 具有25倍于CO2的增温潜力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化石燃料燃烧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 最近的研究发现自然水体和人工水库均可以排放甲烷。    相似文献   
984.
皂荚南方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系统揭示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 对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南方分布区的10个天然群体的11个种实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以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皂荚果实、种子等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 11个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均达显著差异; 荚果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均大于种子性状, 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42%, 群体内的变异(32.28%)大于群体间的变异(7.19%), 群体内的变异是皂荚的主要变异来源; 皂荚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1.20%, 变异幅度为4.55%-18.38%。群体间荚果的变异(14.75%)高于群体间种子变异(6.95%), 表明种子变异稳定性高。荚果和种子各性状之间多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表现为荚果越大, 则种子越大, 种子的千粒重也越大; 荚果表现为同地理经度的南北变异, 种子则表现为同地理纬度的东西变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皂荚遗传育种、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皂荚种质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5.
借鉴香菇EST序列设计的40对引物对柱状田头菇进行了EST-SSR引物通用性研究。结果显示,挑选的28对引物中多态性好且稳定的有13对,通用率达46.4%。PCR扩增产物获得具有多态性条带81条,每对引物扩增条带的数目范围为2–14,平均5.86条,扩增片段大小在100–400bp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750–0.8032,平均0.7084。研究结果表明,EST-SSR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的遗传多样性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6.
报道生于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枯叶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一新种,即斑茅生散斑壳Lophodermium saccharicola。对该种提供了中英文形态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相似文献   
987.
新书介绍     
《生物多样性》2012,20(4):534
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谱(编著者:万方浩,刘全儒,谢明等)内容提要:本书为"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系列图鉴之一。共收录了142种重要的入侵植物,介绍了入侵植物的学名、英文名、中文异名、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生境及危害、控制措施、中国分  相似文献   
988.
对自然状态下黑河流域中游水陆交错带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生态特征以及地表淹水深度进行调查,分析该区芦苇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地表水位变化对芦苇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水陆交错带湿地芦苇种群的生长过程具有明显季节性规律,盖度随着季节的推移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8月下旬,为99.7%;高度则随着季节的推移逐渐升高;密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具有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特点;地上生物量在5~6月、7~8月间增长较快,6~7月间增长相对较慢,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少。淹水深度对芦苇种群的生态特征有显著影响,种群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的变化速率与淹水深度变化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989.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对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采用方差分析、多元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分布格局、各类型保护区各功能区划面积比例及功能区面积与物种的关系等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上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面积上为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最大;面积分布格局呈现从西向东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功能区面积所占其总面积的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以物种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中,其总面积、各功能区面积与物种数量、动植物种类的相关性显著。该研究相关结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0.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程而增加;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矿化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而随土层加深的变化不明显;qCO2值随恢复的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与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质量损失率分别呈负相关(r=-0.796)和正相关(r=0.924);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的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