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0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293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以揭示土壤质地对区域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生态计量比值均随土壤质地由细变粗(壤质黏土→黏壤土→砂质壤土)逐渐降低;土壤pH值和微团聚体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随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显著增加,土壤pH和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随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表明区域尺度上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取决于土壤质地,并受土壤大团聚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982.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83.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84.
锅底坑组是重要的二叠—三叠系过渡序列,本组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出露广泛,产出吉木萨尔兽以及水龙兽两类二齿兽类。本文报道了在大龙口剖面首次发现的兽头类和迟滞鳄类,这也是此二类群在锅底坑组的首次报道。新发现的兽头类被命名为付氏大龙口兽(Dalongkoua fuae)。其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犬后齿齿槽外边缘向背向凹入;切齿有圆形和匙形;切齿和犬齿有微弱的锯齿;齿骨冠状突有显著的收肌窝;反折翼近三角形,有两个平滑的凹陷。锅底坑组目前有3~4属二齿兽类、1属兽头类和1属迟滞鳄类,这一发现增加了其多样性。这些类群都在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直到中晚三叠世才消失。  相似文献   
985.
根据一件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关岭组Ⅱ段的新标本并结合产自相同地点和地层中的模式标本对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 & Li,2015)进行了详细研究.原模式标本暴露其腹而,而新标本暴露其背面,两者互相补充提供了更完整、精确的纤细滇美龙解剖学信息.新材料揭示该种具有非常短小的吻部,眶前区的长度不仅短于眶后区长度,甚至短于眼眶的长度;外鼻孔小且位置靠前,即鼻孔前区的长度短于鼻孔后缘与眼眶前缘之间的距离;由两额骨构成的眼眶间隔非常狭窄,宽度小于顶骨平台宽度的1/3;额骨前后两端均具渐尖的突起;顶骨后部不收缩,顶骨平台后缘呈深V型.补充了新信息和包含更多属种(如Dawazisaurus)后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支持了之前滇美龙和滇东龙互为姊妹群的结论,同时它们和马家山龙、滇肿龙、贵州龙和大洼子龙一起构成了一个仅由中国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与欧洲肿肋龙类群(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相比,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86.
绿竹和麻竹地上部植硅体碳封存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帅  姜培坤  孟赐福  吴家森  张金林 《生态学报》2017,37(20):6827-6835
可以在土壤中稳定存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的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选取福建南靖地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和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两种重要丛生竹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竹叶、竹枝和竹秆样品,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硅体,采用碱溶法测定植硅体中碳含量,以比较两种丛生竹的植硅体碳封存潜力和封存速率。结果表明: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中Si含量变幅分别为4.95—37.53 g/kg和2.01—34.05 g/kg,植硅体含量变幅分别为3.35—100.80 g/kg和1.57—84.06 g/kg,两者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叶枝秆。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干物质中的植硅体碳含量变幅分别为0.51—2.85 g/kg和0.17—2.22 g/kg。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储量变幅分别为5.1—13.9 kg/hm~2和1.2—6.3 kg/hm~2。绿竹和麻竹地上植株不同器官中的最高PhytOC储量分别为枝和叶。绿竹和麻竹地上部PhytOC总储量分别为24.3 kg/hm~2和11.1 kg/hm~2。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封存速率分别为0.051—0.131 t-e-CO_2hm~(-2)a~(-1)和0.0099—0.0139 t-e-CO_2hm~(-2)a~(-1),以绿竹和麻竹的最高PhytOC封存速率计算,我国绿竹林和麻竹林的地上植株部每年可分别封存1965.29 t CO_2和1520.11 t CO_2。  相似文献   
987.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1)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的生育期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而整个生育期的根冠比为0.2—0.4,分蘖期的根冠比最高,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递减,到抽穗期以后根冠比稳定在0.2左右。(2)脉冲标记6h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δ~(13)C值在-25.52‰—-28.33‰,不同器官的δ~(13)C值存在明显分馏效应,且趋势基本一致,即茎杆(籽粒)叶片(根系);这种由于水稻生育期特性导致的各器官碳同位素分馏的现象,可用于指示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去向。(3)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规律不同,生长前期光合碳向根系及土壤中分配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而随生育期光合碳在根系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积累量不断增加。(4)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水稻分蘖期有近30%光合碳用于根系建成并部分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有机碳库(10%),而到成熟期则向籽粒中分配较多,而且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也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88.
中间锦鸡儿(Caragana liouana)是中国毛乌素沙地的主要灌木建群种,在其主要分布区采集9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种子,栽种至同质园,并测定不同器官(根、茎、叶)碳(C)、氮(N)、磷(P)含量,比较种源和器官间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及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中间锦鸡儿根、茎、叶的C含量差异显著,分别为361.12~426.30mg·g~(-1)、412.32~463.13mg·g~(-1)、419.21~478.94mg·g~(-1);N含量种源间差异显著,分别为20.52~33.67mg·g~(-1)、15.77~23.92mg·g~(-1)、27.60~36.44mg·g~(-1);P含量种源间差异显著,分别为1.52~3.73mg·g~(-1)、1.24~2.14mg·g~(-1)、1.44~2.38mg·g~(-1);不同器官的C/N、C/P、N/P也表现出种源间显著差异。(2)种源和器官对中间锦鸡儿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种源对P、C/P、N/P影响较大,器官对C、N、C/N影响较大。(3)相关性分析表明,N、P分别对C/N和C/P的变异起主导作用,并共同影响N/P的变异。研究表明,中间锦鸡儿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已产生遗传分化,并形成了自身的养分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89.
为了探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碳同位素分辨率(Δ)的遗传机理,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研究Δ的遗传规律,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1)RILs群体的Δ值呈正态分布,Δ属于数量性状遗传。(2)共检测到11个主效QTL,主要位于2B、3B、7B、1D和3D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在10.83%~46.87%之间,有9个加性QTL(A-QTL)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1.02%~3.15%之间。(3)检测到5对影响Δ的上位QTL(AA-QTL),其中3对AA-QTL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86%~2.01%之间。(4)加性效应及贡献率大于上位性效应及贡献率,A-QTL与环境互作贡献率大于AA-QTL与环境互作贡献率,表明RILs群体中Δ遗传变异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控制Δ的主效基因作用较大,受水分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0.
采用2015年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对我国果蔬类出口产品的通报数据,通过分析原因,发现我国果蔬产品质量仍存在不符RASFF标准的现象,提出以产品为根本,大力发展生态食品的建议,并明确政府职责,借鉴RASFF,从三个方面采用强硬手段建立并完善我国生态食品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