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白花丹参(Salvia sinealba)与其近缘种丹参(S.miltiorrhiza)及山东丹参(S.shandongensis)根的解剖学、叶表皮、花及花粉粒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白花丹参(S.sinealba)根的中央部位有多数薄壁细胞,在根横切面射线薄壁细胞间及韧皮部外侧与次生皮层部位有多数裂隙;叶片上表皮细胞外平周壁具有细密平行丝状褶皱(SEM);花冠白色;花粉粒椭圆形,外壁具网状雕纹,网眼较大,多角形,少为单穿孔。上述这些显著的特征,不仅为中华白花丹参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提供了形态解剖学依据,而且为近缘种丹参及山东丹参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佐证,同时也为中华白花丹参这一特有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72.
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CMC)促进小鼠皮肤毛囊再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变化,并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对比。方法:通过切除皮肤组织建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天分别连续给药,第21天处死;为评估造模后小鼠皮肤毛囊组织的再生修复程度,另取新生小鼠36只,每日处死3只;应用Image J技术观察并测量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创面修复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小鼠皮肤组织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对比分析各组小鼠模型第21天和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第3天和17天各组小鼠模型皮肤创面再生修复率:CMC组为33.07±9.52%和96.75±2.11%,清得佳组为24.18±6.14%和92.22±0.62%,生理盐水组为21.06±11.59%和87.38±2.79%,空白对照组为8.66±2.27%和85.15±1.34%;采用线性模型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法,对CMC组与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第17天再生修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F=11.970,17.666,8.828,P0.05)。新生小鼠皮肤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随小鼠日龄增长而增加(r=0.983,0.922,P0.05)。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相比,第21天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模型皮肤组织再生修复程度分别相当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发育后期、中期、初期及瘢痕组织。结论:CMC具有促进皮肤毛囊组织形态学结构再生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3.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葱属Daghestanica(Tscholok.)N.Friesen组6种植物的花粉与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以揭示该组植物花粉及种子微形态特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为Daghestanica组植物物种间的分类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中国葱属Daghestanica组植物花粉形态为长球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圆形,左右对称,花粉大小为(17.84~29.84)μm×(12.23~19.18)μm,花粉外壁纹饰为皱缩网纹纹饰;花粉外壁穿孔在Daghestanica组6种植物之间具有差异性特征。(2)野黄韭的花粉较大,极轴明显长于其余种,金头韭极轴长度最小。(3)中国葱属Daghestanica组植物种子卵形,种皮表面纹饰为梯形;种皮细胞多边形,排列相对疏松,表面具疣突,垂周壁是弧线和直线混合型。(4)种皮细胞的形态、排列以及次级纹饰等在各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表明,中国葱属Daghestanica组花粉和种子微形态学特征可作为该组植物系统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4.
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相似文献   
975.
乳菇属真菌与松属植物形成的外生菌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亦存  黄永青 《真菌学报》1996,15(4):278-283
描述了两种乳菇属真菌在湿地松上形成菌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真菌形成菌根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基本相似,其区别在菌根的颜色及受伤后产生的乳汁颜色,与文献报道的该属真菌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比较,表明具有乳汁菌丝是本属真菌形成菌根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给出了乳菇属真菌所形成菌根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976.
鬼灯檠属的系统发育、分类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鬼灯檠属Rodgersia Gray的染色体数、花粉体积和纹饰、萼片数目、萼片脉序和脉型、萼片腹面毛被、花梗和花序轴毛被、叶的类型等关键性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进化顺序,依据性状的系统发生,绘制了鬼灯檠属的瓦格勒尔系统树;确认本属有5种和3变种,其中以R.podophylla为最原始,R.nepalensis为最进化,而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和R.pinnata则居于两者之间。本属分两组Sect.Rodgersia,仅含R.podophylla Sect.Sambucifolia J.T.Pan,含R.aesculifolia,R.sambucifolia,R.pinnata,R.nepalensis。依据种的主要分布区,划本属植物为4个分布类型,即:日本—朝鲜间断分布,秦岭—大巴山分布,横断山分布和东喜马拉雅分布。笔者认为,本属的起源地在日本-朝鲜一带,横断山地区是其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本属的散布路线是自日本—朝鲜,经秦岭—大巴山,通过横断山地区而进入东喜马拉雅,本属的起源时间,当在晚第三纪以前(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此外,还报道了鬼灯檠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977.
七种啮齿动物视觉器官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育辉  刘加坤 《兽类学报》1994,14(3):189-194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甘肃Fen鼠、达乌尔黄鼠和岩松鼠的视沉器官形态与构造,对其视网膜的厚度、各核层胸核的层数及大小进行了比较,在扫描电镜下统计了褐家鼠和达乌尔黄鼠和视细胞密度,结果表明,鼠类视觉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关,即生活习性相似的种类,视器的形态结构也相似;即生活习性差异较大的种类,视器的形态结构差异也较大,同时还发现夜行性鼠视网膜上的核层局部增厚,  相似文献   
978.
生长率(l_(t 1)-(l_t))/l_t与生长指标((lgl_(t 1)-lgl_t)/0.4343)×l_t具有如下截然相反的数学特性:一个世代在t龄年初的平均体长l_t的年生长量l_(t 1)-l_t如果取常数值,则随着l_t增大,生长率单调减小表示生长减慢;但生长指标单调增大。由此可以看出,生长率符合而生长指标违背它们所要描述和比较的生长快慢固有的生物学概念。因此,有必要建议世界各国的鱼类生态学界停止使用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979.
 本文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生长的5种耐盐牧草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星星草(Puccinelia tenuiflora)、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 var. sinensis)和碱蓬(Suaeda glauca)体内K+、Na+的积累与分布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体内含量Na+μmol/克干重,碱蓬最高为5419—5668,其次是獐毛为225—326和星星草为177—216,虎尾草和羊草变化较大,分别为20—699和11—217。体内Na+含量受土壤中Na+水平的影响。Na+/K+以碱蓬最大为10.47—25.74。随着土壤盐含量(x1)、pH(x2)的增加,羊草和虎尾草体内Na+μmol/克干重(Y)积累动态符合公式:Y=Ym/[1+e(a+b1x1+b2x2)],碱蓬、星星草獐毛符合公式Y=a+b1x1+b2x2。植物体内Na+的积累率依次为:虎尾章>羊草>星星草、獐毛和碱蓬。K+主要分布在代谢旺盛的幼嫩组织中。茎叶是Na+的主要积累部位。虎尾草各部位Na+的积累率均呈显著增大,同时K+均降低,碱蓬各部位K+积累率均随Na+积累而增大。  相似文献   
980.
凡是具有峰形曲线增长的生物种群,大体上可归纳为前峰形、中峰形和后峰形,完全像逻辑斯蒂曲线增长的不多。因而,采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的方法拟合峰形曲线就有些不太理想。本文介绍两种拟合峰形曲线较理想的方法,一种是累加生成拟合,另一种是灰色逻辑斯蒂曲线拟合。第一种方法是通过一次累加生成弱化原始数据中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以适应于逻辑曲线的拟合。第二种是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