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6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9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泽钧  胡锦矗  杨林 《四川动物》2003,22(3):173-175
2002年7月在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结合前人有关资料,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兽类共110种,属一类保护的5种,属二类保护的19种,属四川省重点保护的8种,另有我国特产的兽类达36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并出现了南北混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92.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利民 《四川动物》2003,22(3):175-17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唐家河 )是四川省青川县森林资源保护最完整的地方 ,保存了种类繁多而比较古老的动植物类群 ,是我国大熊猫避难所之一。近十年来 ,唐家河管理处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合作、注重社区经济发展等措施 ,促进了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现报道如下。1 健全管理制度 ,调动职工积极性十年来 ,通过反复增补和修改 (图 1 ) ,以激励机制为原则 ,建立和完善了 74个方面 2 0 0余项全量化考核标准。这样 ,采取工作任务分片承包和倒扣奖惩及超欠出勤的管理体系 ,坚持了工作实绩与按劳分配挂钩…  相似文献   
93.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羚牛冬春季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冬春季节,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境内各种植被类型和不同海拔高度的197个样方中,分别调查了秦岭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在冬春两个季节中,羚牛平均利用过的样方分别为40个及27个。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影响羚牛选择的因素依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植被类型、采伐方式、郁闭度、竹林、海拔、坡度、坡向、人为活动、公路。  相似文献   
94.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趋势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5年(1997~2001)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的监测,发现(1)人为干扰活动主要包括偷猎、挖药、放牧、旅游等种类;(2)干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3)干扰方式、程度和干扰人员来源随着年度、月份、沟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由于监测巡护和打击力度增强,人为干扰数量和程度有了明显下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监测巡护力度、开展社区项目、与周边保护区联合监测巡护工作、增加经费投入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5.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生态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种群结构和生态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的群82只,最小的群2只,平均群大小(14.38±15.83)只(n=50)。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岩羊的昼间活动中,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瞬间觅食高峰,分别在6:30时和15:30时,中午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休息期。通过对一个46只岩羊群连续12 d的野外跟踪观察,发现该岩羊群昼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1.47 km2内。对152个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头骨的分析表明,东大山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7.5~11.5龄,其中9.5龄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  相似文献   
96.
徐峰  马鸣  吴逸群 《动物学杂志》2006,41(6):139-141
2005年10~12月,在新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193头次北山羊(Capra ibex)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山羊群冬季的活动规律性较强,呈现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00~08∶30时和16∶30~17∶00时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98.6%和93.3%。同时发现冬季其61%的活动时间用于采食,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分别为19%和15%。这种活动节律可能与光照以及人类放牧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97.
幽影病毒的基因组不编码外壳蛋白,不形成通常的病毒粒体结构。这类病毒往往和黄症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植物病害,蚜虫传播是病害在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方式。对幽影病毒引起的胡萝卜杂色矮缩病、花生丛簇病以及烟草丛顶病等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与危害、病原物特性以及病害的控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8.
幽影病毒的基因组不编码外壳蛋白,不形成通常的病毒粒体结构。这类病毒往往和黄症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植物病害,蚜虫传播是病害在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方式。对幽影病毒引起的胡萝卜杂色矮缩病、花生丛簇病以及烟草丛顶病等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与危害、病原物特性以及病害的控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相似文献   
100.
《生物学通报》2006,41(12):12-12
在近日举行的吉林省10年禁猎表彰暨湿地保护会议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向吉林省省长王珉、吉林省林业厅厅长刘延春颁发了“自然保护领导者卓越贡献奖”,表彰他们为生态保护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这是该组织首次在中国颁发这一奖项。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