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2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210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77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527篇
  2001年   417篇
  2000年   381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314篇
  1997年   422篇
  1996年   369篇
  1995年   441篇
  1994年   401篇
  1993年   371篇
  1992年   327篇
  1991年   283篇
  1990年   258篇
  1989年   24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健康的日本沼虾(1.40±0.12)g分别肌肉注射0.6×10~6、2×10~6、4×10~6、6×10~6 CFU/mL的停乳链球菌茵液10μL、注射后3 h、6 h、9 h、12h、24h、5d、10d分别采集肝胰腺、肌肉和鳃组织,测定其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研究停乳链球菌时日本沼虾T-S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肝胰腺中T-SOD活性于注射5d后达到最大值(P0.05),10d后0.6×10~6、2×10~6和4×10~6 CFU/mL,组T-SOD活性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而最高浓度组(6×10~6 CFU/mL)T-SOD酶活性仅有对照组的46%。肌肉和鳃中T-SOD活性均在注射6 h后达到最大值,注射10 d后,4×10~6和6×10~6 CFU/mL组的肌肉和6×10~6 CFU/mL组的鳃组织中T-SOD活性均仅有对照组的50%左右。另外,肌肉组织中T-SOD的峰值远高于鳃和肝胰腺组织中的峰值。上述结果表明,停乳链球菌不仅影响日本沼虾机体T-SOD酶的活性。而且肌肉、鳃和肝胰腺组织中酶的活性应答时间不同,且组织内酶活性的应答与菌的感染方式有关,另外,注射高浓度停乳链球菌长时间后会降低其组织中T-SOD酶活性。  相似文献   
92.
大叶山楝根化学成分与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 Bl.)根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其95%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 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cadalene (1)、dregeana-1 (2)、4-oxopinoresinol (3)、4-ketopinoresinol (4)、6-deoxyjacareubin (5)、schleicheol 1 (6)、豆甾醇 (7)、β-谷甾醇 (8)和胡萝卜苷 (9).其中化合物1~6 为首次从山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 有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156 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 有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3.
王晨 《化石》2015,(2):30-32
<正>动物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个体,使种族得以延续。繁殖后代是动物生存的第一天性,无论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离不开繁殖。在漫漫进化路上,"动物性行为"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当前昆虫学领域研究,昆虫的交配行为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然而,昆虫交配的化石记录是非常稀少的,且绝大多数保存在琥珀中,在沉积岩石中的昆虫交配化石记录鲜有发现。这种情况,极  相似文献   
94.
京大戟是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入药部分是其干燥根,但可入药的京大戟资源由于生长缓慢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而越发匮乏,因此解决大戟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是当今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的重要课题。京大戟含有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等丰富的活性成分,一些常见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是三萜类化合物,其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对植物萜类物质代谢起重要作用的关键酶,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鲨烯合酶(sqs)、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的基因克隆及活性研究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但通过调控萜类物质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来诱导终产物合成的研究鲜有报道。通过研究大戟萜类物质代谢途径进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升目的物质的产量来解决京大戟药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大戟愈伤组织为材料,使用茉莉酸甲酯分别按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进行诱导,将诱导后的愈伤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提取其总RNA,以actin为内参基因进行反转录,实时定量RT-PCR分析大戟三萜类代谢途径中hmgr、sqs与fps基因的相对表达差异;另一部分用于提取其总三萜并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可诱导3个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模式不一样。相应的京大戟愈伤组织中总三萜的含量明显提高,最高可较未处理样品增加27%。研究结果可为茉莉酸甲酯促进药用植物大戟三萜类物质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报道江苏省花椒属地理分布新记录植物1种——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并对该省花椒属植物进行了补充记述。椿叶花椒分布于中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台湾)至东亚和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江苏为新记录,且是该种分布的最北界。凭证标本存放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标本馆(NJNUH)。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氮浓度对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的2株高产油微藻大真眼点藻(Eustigmatos magnus,EM)和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EP)的细胞形态、生长、总脂含量、脂质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高氮(18.0 mmol/L NO3?-N)和低氮(3.6 mmol/L NO3?-N)浓度培养微藻。【结果】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大真眼点藻(E. magnus)和波氏真眼点藻(E. polyphem)营养细胞具有1个周生的裂叶状叶绿体,细胞质中有液泡,内含能够振动的颗粒物,以及一个较为明显的红色色素体;生殖方式通过形成2个D形或4个四角形的似亲孢子;随着培养周期的延伸和营养盐的消耗,细胞中油体逐步形成,其数量不断增加,体积不断增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氮浓度对2种微藻的总脂积累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生物质浓度分别为9.0 g/L和8.5 g/L,均低于高氮浓度下的生物质浓度。而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的含量以及总脂、中性脂与总脂肪酸的单位体积产率均明显高于高氮浓度组,其最高值分别为:59.10%、51.90%、46.95%和0.28、0.24、0.22 g/(L·d) (EM);64.20%、56.80%、50.01%和0.32、0.28、0.25 g/(L·d) (EP)。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微藻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四者的总含量(占总脂肪酸)分别达到85.83%和85.48%,其中棕榈油酸的含量最高。【结论】低氮浓度胁迫有利于大真眼点藻和波氏真眼点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两种微藻均为适合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脂生产藻株。  相似文献   
97.
2012年9月,在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采集到猪齿鱼属标本1尾,经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腰纹猪齿鱼(Choerodon zosterophor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吻稍突出;背鳍ⅩⅢ-6;臀鳍Ⅲ-10;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片27;从最后几个背鳍鳍棘基部下侧至胸鳍基部上侧之间有1条较宽白带;背侧有1较大黑色斑点,白斑背鳍后端处腹鳍位置上背部也有1较大黑点,通常在白斑处以黑色边缘线形式向前腹端延伸至腹部后侧;成体尾鳍为灰色。  相似文献   
98.
石磺科3种贝类皮肤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石磺科(Onchidiidae)3个属的代表物种: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结果表明,3种石磺的皮肤虽然厚度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角质膜、表皮和真皮构成。角质膜是一层覆盖于表皮角质层上的蛋白质薄膜;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包括角质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嵌有颗粒腺和黏液腺两种腺体。3种石磺的皮肤厚度、各组织相对厚度及腺体数量等均存在差异。将结构差异与石磺的栖息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到:陆栖为主的瘤背石磺皮肤表皮角质化程度高,颗粒腺发达;以水栖为主的里氏拟石磺表皮角质化程度相对低,黏液腺发达;而水陆两栖的平疣桑椹石磺,皮肤角质化程度介于前述二者之间,颗粒腺与黏液腺均不发达。研究结果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也为深入探讨海洋无脊椎动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印象初  叶保华  党琰 《昆虫学报》2015,58(3):335-340
记述了中国台湾尼蝗属 Niitakacris Tinkham, 1936 的3新种。新种阿里山尼蝗 Niitakacris arishanensis sp. nov.后足股节内侧非红色和雄性尾须基部的最大宽度为端部宽度的4倍,可与本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新种夏氏尼蝗 Niitakacris xiai sp. nov.与红胫尼蝗 N. rosaceanum 和台湾尼蝗 Niitakacris taiwanensis sp. nov.近似,不同之处为中胸腹板中隔的长度大于最狭处,前翅不到达腹部第1节背板后缘。新种台湾尼蝗 Niitakacris taiwanensis sp. nov.与红胫尼蝗 N. rosaceanum 近似, 不同之处为复眼较小,纵径为眼下沟长的1.4 倍;两尾片分开;肛上板基部纵沟较短,不到达中部,沟端圆,不尖。列出了尼蝗属全部5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0.
基于骨碎补科(Davalliaceae)植物属的界定和属下等级的划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首次对骨碎补科6属39种(秦仁昌系统)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骨碎补科有9种类型的角质层,其中,阴石蕨属(Humata)的角质层有密集的孔状凹陷结构;Wibelia条纹突起较厚,排列整齐且细密紧致;广义钻毛蕨属(Davallodes)内存在多种角质层类型,需要在属下进一步细分。本研究还根据角质层特征讨论了骨碎补科与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角质层特征是骨碎补科内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而保卫细胞形状和气孔密度,均不能用来界定骨碎补科的属和种。本研究按角质层分类的结果与Kato和Tsutsumi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