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温度对扬子鳄卵野外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egg incubation of the wild Chinese alligator was studied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s of 1999 and 2000(July to October and August to September,respectively)at three observation sites, Zhuangtou of Xuanzhou County,Shuangkeng and Zhongqiao of Jing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One nest at each of the above sites was monitored, bearing 19,17 and 19 eggs,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width of the band on the eggs, we estimated the dates that the eggs were laid. We recorded both the nest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e temperature with an automated temperature data logger (HOBO Temp) during the whole observation period.W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nest temperature maintained around 25 26℃ during incubation throughout day and night,within over two thirds of time in each day the nest temperature being higher than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Analysis of our data revealed that alligator nests have buffering effect on the inside temperature. Higher nest temperature (27 30℃)increased the hatching rate. It was also noticed that the hatching rate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site to site(between 0 100%). We conclude that clim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egg hatching in the wild, and prolonged rainy season which caused larg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can decrease the hatching rate of the alligator eggs.  相似文献   
92.
2006年9月21日至10月21日、2007年1月14~20日、2月6~12日和3月13日至4月8日,应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3只藏狐(2雄,1雌)进行追踪定位,采用Kernel方法计算了3只藏狐的家域面积,确定了该物种的核域,并探讨了不同藏狐个体间家域及核域的重叠状况.结果表明,沟里乡藏狐平均家域面积为6.4±0.4 km2,平均核域面积为1.6±0.2 km2,核域约占家域总面积的1/5~1/4.3只藏狐总体家域面积相差不大,藏狐家域及核域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家域重叠程度约为50%~60%,核域重叠程度则远远减小,约为7%~20%.  相似文献   
93.
贺兰山马鹿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1月-2004年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xaicus)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从7个沟系中一共收集了219堆马鹿粪便中捡拾粪粒,组成14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灰榆(27.37%)、山杨(11.75%)、蒙古扁桃(9.83%)、金露梅(8.12%)、锦鸡儿(6.52%)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以及禾本科草本植物(7.51%)是马鹿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他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马鹿对灰榆、山杨、蒙占扁桃、金露梅、锦鸡儿和杜松有正选择性;而对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和青海云杉有负选择性.马鹿对它们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山杨>杜松>锦鸡儿>蒙古扁桃>金露梅>灰榆>禾本科草本植物>油松>青海云杉.马鹿取食乔木36.8%、灌木44.7%、禾本科草本植物8.0%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5%,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极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低于可利用性,说明马鹿的食物以木本植物镲为主,草本植物为辅.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马鹿的限制因子,而能量可能是影响冬季马鹿采食较为关键的因子.马鹿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  相似文献   
94.
隐纹花松鼠指名亚种(Tamiops s.swinhoei,以下简称花松鼠)属啮齿目、松鼠科。据郑作新(1982)报道,本亚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四川、滇西北。在国内曾有王敦清(1957)、寿振黄(1962)作过有关本种的生态报道。作者于1983年8至12月,1986年3至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对该花松鼠的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栖息环境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地西缘山区,全区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海拔1,120—1,500米,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Laur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海拔1,500—2,1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有青杠属(Cycl…  相似文献   
95.
在赤水河的水潦、茅台、二合、太平、赤水市5个样点共采集了168尾半鰐Hemiculterella sauvagei, 通过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半鰐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获得序列长度为1137 bp, 其中包含42个变异位点, 13个单突变位点, 29个简约信息位点。168条序列共检测到38种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95±0.012和0.00487±0.00695。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显示: 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80.95%)。Fst值统计表明, 赤水市种群与茅台、二合、水潦种群之间存在高度分化, 与太平镇种群之间存在中度分化, 其他种群之间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分布在赤水市和其他4个地理种群的半鰐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MU)进行保护。Mega 6.0 软件计算5个种群之间的平均净遗传距离范围为0.004—0.006。中性检验结果为水潦、太平和赤水市的Fs值为负值, 表明这3个地理种群的半鰐曾发生过种群扩张。采用1% per Myr的突变速率推算出半鰐水潦种群扩张时间大约在0.43百万年前, 太平镇种群大约在0.40百万年前, 赤水市种群大约在0.37百万年前。  相似文献   
96.
小熊猫对同性和异性气味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  王小明 《动物学报》2006,52(4):794-799
食肉目动物的复杂社会行为在种间和种群间变化较大,这种变化是动物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表现特征之一。食肉目的动物与嗅觉通讯相关的气味源有肛周腺、肛囊腺、尾下腺、会阴腺、足腺、尿液、唾液和粪便等十几种,产生的气味物质包含有个体、性别和群体的识别信息,在其繁殖调控中发  相似文献   
97.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2004,24(3):193-199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3%)、雌性群(33.3%)和母子群(23.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8.
贺兰山岩羊的生命表和春夏季节社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梁云媚  王小明 《兽类学报》2000,20(4):258-262
利用6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初步探讨了贺兰山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贺兰山岩羊5.5龄和9.5龄死亡率明显增大,为两个死亡高峰;有一半以上的雄性个体年龄超过8岁;存活曲线基本接近A型.此外,将春季调查的139群808只岩羊和夏季调查的67群448只岩羊的社群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春季与夏季的雌幼比相似,雌雄比都是雄性大于雌性;春、夏季社群大小变化不显(P>0.05),并且贺兰山岩羊  相似文献   
99.
矮岩羊的分类地位从它被发现后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测定了分别来自四川和青海的岩羊(Pseudois nayaur)和矮岩羊(Pseudois schaeferi)共7个个体的Cyt b基因全序列(1140bp),结合山羊(Capra hircus)、北山羊(Capra ibex)、绵羊(Ovis aries)和盘羊(Ovis ammon)同源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用简约法和距离距阵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了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岩羊和矮岩羊互为单系群,有着较山羊、北山羊、绵羊和盘羊间更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Cyt b=3.2%)低于牛科不同种间的序列差异水平(8.3%-12.1%),明显高于种内个体的序列差异,而处于牛科亚种的序列差异范围内。因此,推测矮岩羊与岩羊之间的差异可能已经达到了亚种的水平。它们的分歧时间为l-3百万年[动物学报49(2):198—204,2003]。  相似文献   
100.
半圈养条件下秋冬季水鹿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秋冬两个季节半圈养条件下水鹿行为的时间分配研究表明,水鹿在秋季时间花费最多的行为是休息,在冬季时间花费最多的则是站立。t检验的结果显示,与秋季相比,雌雄水鹿在冬季都减少了休息和反刍的时间,而站立的时间增加。在冬季雌鹿站立的时间多于雄鹿,而雌鹿臣地休息的时间少于雄鹿。同样,在秋季雌鹿站立的时间极显著多于雄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