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瑞昌石灰岩红壤区退耕还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瑞昌石灰岩红壤区采取多树种混交、竹阔混交和林苗一体化3种模式退耕还林6年后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林对土壤动物群落及其数量变化的影响.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隶属于6门17纲3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占总类群数的86.7%;常见类群为蜱螨目、线蚓科以及弹尾目.对照农耕地土壤动物隶属于5门10纲21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占总密度的86.7%;常见类群为蜱螨目和线蚓科.退耕还林地土壤稀有类群数(30类)明显大于农耕地(18类).除冬季外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显著高于农耕地.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表层(0~5 cm)土壤动物数量与5~10、10~15 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退耕还林地表聚性较农耕地更明显.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夏、秋季与春、冬季差异显著;平均密度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季节间差异显著.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农耕地,3种退耕还林模式中,多树种混交模式的生物多样性最高,林苗一体化模式最低.  相似文献   
92.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典型优化模式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技术。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横跨自然、经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共获取原始数据10000多个,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X侧柏X花椒X刺槐优化模式的作用机理,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各主要指标均处于最佳或较好状态;三大效益综合比较,该模式是最佳模式;经F检验,该模式与其它模式均呈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3.
植物MADS盒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物中的MADS盒基因是一个序列特异的调节基因家族。它编码的蛋白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综述了植物MADS盒基因的进化、调节机理、与花器官发育的关系以及MADS盒相关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MADS盒基因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
采用SPAD-502叶绿素计、LI-6400型便携式光合分析仪与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种子源于江西遂川(MPS)和福建建瓯(MPJ)的3年生刨花楠与江西上犹(MLG)的3年生华东润楠苗木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a+b含量(Ct) 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SPAD值、叶绿素a+b、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均为MPS-1.受叶肉组织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当年生新叶的叶绿素含量低于2年生叶片.MPS与MPJ刨花楠同一叶龄叶片不同冠层间的Ct次序为上冠层<中冠层<下冠层,华东润楠则为上冠层<下冠层<中冠层.同一叶片不同观测部位间的SPAD值次序为尖端<中部<基部.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a+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n虽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
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评价及其垂直结构优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西省婺源县天然阔叶林近景景观为对象,收集了30个有代表性的近景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美景度值,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建立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树干形态、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林下层高度、自然整枝和色彩丰富度是影响天然阔叶林近景景观质量的主要要素,其偏相关系数在0.4482~0.7724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复相关系数达0.9508,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6.11^**).分析表明,树干通直、自然整枝良好、色彩富于变化有利于提高景观的美景度,而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和林下层高度过高或过低(矮)均会给景观美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景观要素特征提出了天然阔叶林景观垂直结构优化的相应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96.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2,3,5,8a共5个不同年龄的15块1000 m2尾巨桉样地(3次重复)调查资料,利用18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生物量回归方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分析了其组成、分配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1,2,3,5年生和8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12.49,47.75,64.51,105.77和137.51 t/hm2,其中活体植物占85.60%—97.61%,地上凋落物占2.39%—14.40%;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占54.80%—91.56%,且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次为凋落物,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1.02%—6.47%和0.28%—24.33%,均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乔木层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51.07%—98.48%,且随林龄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5.76%—11.80%,2.17%—21.01%和6.72%—14.87%,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以枝所占比例最高,为37.89%—56.79%,叶和根分别占16.35%—34.24%和19.52%—39.52%,随林龄的变化均不大;草本层分配1—5年生以地上所占比例较大,8年生地下所占比例高达63.87%;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地上凋落物及总生物量具有良好的优化增长模型,其总生物量的增长模型为Y=-1.693×104+3.337×104X-1.761X2;8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总生物量与30年生的木莲人工林持平,低于热带雨林,但其年均净生产量高达17.19 t/hm2,是一个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97.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干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8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少而降低.干筛处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MD)为ST>CD>RGL>CSL>GC>HD;几何平均直径(GMD)为ST>CD>RGL>CSL>HD>GC;湿筛处理的MMD为RGL>CSL>GC>CD>ST>HD,GMD为CSL>RGL>GC>CD>ST>HD,用湿筛的MMD特别是GMD评价喀斯特石灰土土壤团聚体质量性状比干筛指标更准确.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分形维数D表现为CD>HD>ST>RGL>CSL>GC,水稳定性表现为GC>CSL>RGL>HD>CD>ST.土壤SOC含量越高,D、MMD和GMD值越大,土壤结构越合理.不同生态系统下各粒径团聚体SOC含量均以0.053~0.25 mm粒径最高,部分>5 mm粒径含量最低,但以>5 mm团聚体对土壤SOC的贡献率最高,且贡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8.
【目的】为了探究驱避机理,此前选择萜类驱避化合物及与DEET(避蚊胺)具有类似结构的酰胺类驱避化合物,开展了驱避化合物与引诱气味组分(L-乳酸、羧酸等)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影响的研究。为了扩大驱避化合物的类型,本研究选择另外一组43个酰胺类驱避化合物,计算了它们与蚊虫引诱物氨之间的双分子缔合作用,以及该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的影响,从而为驱避机理研究提供帮助。【方法】用Gaussian 03软件优化驱避化合物单体和双分子缔合体的三维结构式;通过Ampac和Codessa软件建立结构与驱避活性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驱避化合物与氨分子的缔合距离、角度和缔合能量分别是2.2~3.0,128~180°和14~25 k J/mol;最佳四参数模型中R2为0.8987,其中2个参数来自驱避化合物单体,分别是(1/6)X GAMMA polarizability(DIP)和ESPminimum net atomic charge for an H atom,另外2个参数来自双分子缔合体,分别是ESP-DPSA-2 difference in CPSAs(PPSA2-PNSA2)[Quantum-Chemical PC]和Minimum valency of a C atom。模型检验中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平方的平均值分别为0.9013和0.8666。【结论】驱避化合物与氨分子之间存在弱氢键力缔合作用,驱避化合物分子的极化度及其与氨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缔合体中分子间键相互作用及其电荷分布均对驱避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说明双分子缔合对驱避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模型检验表明最佳四参数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本研究可为寻找新型蚊虫驱避剂和揭示蚊虫驱避剂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黄冬梅  刘小玉  郑庆昌  刘骏 《生态学报》2020,40(21):7886-7896
城镇化快速发展既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又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集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格局(包括极化和扁平式两种类型)演变。而关于两种多中心模式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仍然缺乏。以福州大都市区(极化式)和厦漳泉大都市区(扁平式)为研究案例,分析2011-2017年两种多中心城镇化模式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多中心空间格局均有利于区域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提高;(2)除生态环境外,极化式与扁平式多中心格局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均具有均衡效应;(3)福建两大都市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不利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本研究对于优化福建省城镇化空间布局,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以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及样品碳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其碳密度,并选取立地、植被及气象等方面的15个因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对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然后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模型(OLS)、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构建生态系统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筛选出最优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分别为海拔、坡度、土层厚度、胸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4种模型拟合结果均显示碳密度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海拔、土层厚度、胸径呈正相关。模型的决定系数(R~2)由大到小分别为GWR(0.8043)SEM(0.6371)SLM(0.6364)OLS(0.6321),模型均方误差(MSE)与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大的均为OLS模型,最小的均为GWR模型;残差检验表明GWR模型能有效降低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GW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更适用于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