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毛状根培养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发根土壤杆菌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的方法及毛状根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国内利用毛状根培养技术生产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2.
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生物反应器培养中的染菌问题,一直是制约植物细胞培养工业化的难题,通过比较各种防腐剂的抑菌效果。确定银型磷酸锆盐抗菌粉为青蒿根培养的最佳防腐剂,银型磷酸锆盐抗菌粉在浓度为30mg/L时,既能降低培养液的染菌几率,又不明显抑制青蒿根的生长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在添加30mg/L抗菌粉的培养液中进行的青蒿根生长,pH值变化以及残糖,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消耗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在40d内青蒿根在培养液中生长良好,营养成分的消耗和对照呈相似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
发根土壤杆菌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发根土壤杆菌的致病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综述了发根土壤杆菌在用于获得转基因植物、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和促使植物生根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
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外植体获得毛状根,经PCR法检测,表明已转化成功。应用均匀设计法与比较法,建立了适合甘草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毛状根含半胱亚磺酸,不含胱氨酸,商品甘草却含胱氨酸而不含半胱亚磺酸;甘草毛状根能合成多种黄酮成分,其中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高达干生的0.18%。  相似文献   
95.
分析了1/2MS、改良White、SJ-1、改良Nisch、B5和B5-I6种液体培养基、水解乳蛋白(LH)以及IAA、IBA、NAA、6-BA和ABA5种激素对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毛状根生长及皂甙含量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部分毛状根状品的4种单体皂甙含量。结果表明SJ-1和B5培养基较好,水解乳蛋白可增加毛状根的鲜重,但降低毛状根中总皂甙的含量。IAA、IBA和ABA对毛状根的生长促进作用,6-BA对皂甙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并较大幅度地提高Rb1在总甙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96.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飞虱重要天敌之一.为分析黑肩绿盲蝽成虫生殖器上与生殖有关的感器类型,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交配孔和产卵器,雄成虫交配器感器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雌成虫交配孔有毛形感器Ⅱ(TSⅡ)和锥形感器Ⅱ(BSⅡ)2种感器;产卵器上有毛形感器Ⅰ(TS Ⅰ)、刺形感器(CHS)、凹状感器(DS)、锥形感器Ⅰ(BS Ⅰ)等4种感器;雄成虫交配器上有毛形感器Ⅰ(TS Ⅰ)、二叉状感器(DIS)、刺形感器(CHS)、凹状感器(DS)、钟形感器(CAS)、栓锥形感器Ⅰ(SS Ⅰ)、栓锥形感器Ⅱ(SSⅡ)和腔形感器(CS)等8种感器.研究结果为揭示黑肩绿盲蝽外生殖器上感器在其交配和产卵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
有瓣蝇类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其物种多样性高,适应能力强,生态类型丰富,与人类关系密切,是开展昆虫适应演化研究的理想类群。触角是有瓣蝇类最重要的嗅觉感受器官,在其精准寻找食源,高效完成交配、产卵等生活史环节中都起着获取外界信息的关键作用。目前已有大量对于有瓣蝇类触角感受器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对触角感受器形态名词的使用存在诸多差异、混乱和歧义,使得不同研究间难以相互参考。本文统一了之前研究中有瓣蝇类触角上常见的各类感受结构的不同名词;并结合其它昆虫类群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各类感受器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爬行动物鳞片的微结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脆蛇蜥(Dopasia harti)和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头部、背部和腹部鳞片的微皮纹结构及感受器特征。结果表明,3个物种的微皮纹和感受器存在种间差异。北草蜥和王锦蛇背部及腹部微皮纹均为狭长带状,脆蛇蜥为不规则多边形。北草蜥和王锦蛇颔片上有感受器,北草蜥无。脆蛇蜥腹部微皮纹上无小齿状凸起,北草蜥和王锦蛇有,与北草蜥相比王锦蛇的小齿状凸起更宽更长。王锦蛇的眼部微皮纹为向上竖起的脊,而其他部位的鳞片为具有小齿状凸起的狭长带状结构。本研究共收集整理17科99种的背鳞微皮纹数据和8科25种的感受器数据,对微皮纹特征和感受器形态进行祖先重建发现,狭长带状背鳞微皮纹主要存在于蜥蜴科(Lacertidae)、游蛇科(Colubridae)和石龙子科(Scincidae)中,而鬛蜥科(Agamidae)、蛇蜥科(Anguidae)、蟒蛇科(Boidae)以及蝰蛇科(Viperidae)的大多为多边形;较原始的感受器形态为无感觉毛的透镜状,这一结构在有鳞目动物进化中发生多次演化。本研究发现蛇蜥的鳞片表面微结构更接近于蛇类动物。因此,有鳞类动物鳞片微皮纹特征和皮肤感受器的形态是对其所处环境多重压力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99.
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6,TRPC6)蛋白是受体操纵性Ca2+通道(ROCC)的分子基础。本文旨在研究TRPC6/ROCC在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发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的作用。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和MCT组,CON组正常饲养三周,而MCT组按60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2%MCT,建立MCT诱导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重量指数(RVMI)、HE染色观察肺动脉血管形态,分析肺动脉结构重建。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动脉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血管张力实验中用可特异性激活ROCC、可透膜的DAG拟似物1-oleoyl-2-acetyl-sn-glycerol(OAG)检测大鼠离体肺动脉环的收缩效应。用荧光探针Fluo3-AM测定OAG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胞浆游离Ca2+浓度([Ca2+]i)。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MCT组的RVSP、RVMI均明显增高(P0.01);形态学观察可见肺小动脉平滑肌层明显增厚,管腔减小;TRPC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无明显变化。在CON组,OAG几乎不引起肺动脉环收缩,而在MCT组,肺动脉环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比较于CON组,MCT也可使OAG触发的PASMCs[Ca2+]i增量值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MCT预处理对肺动脉TRPC6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无显著增强效应,但可促进TRPC6/ROCC介导的PASMCsCa2+内流和肺动脉张力升高,诱导大鼠产生肺动脉高压,并进一步诱发肺血管及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0.
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萜类吲哚生物碱,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喜树碱资源的现状及生物技术在喜树碱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在植物体内含量甚微,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阐明应用生物技术提高喜树碱含量是目前极其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同时对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喜树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