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15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岷江干旱河谷黄蔷薇和川滇蔷薇更新能力及其限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琼  包维楷  吴福忠  吴宁 《生态学报》2009,29(4):1931-1939
植物种子、种子库和幼苗库的研究是种群更新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内容.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两种乡土灌木(黄蔷薇和川滇蔷薇)的种子、种子库和幼苗库特征.黄蔷薇和川滇蔷薇种子产量较高, 分别为(627±216)和(7832±4347)果/丛,但种子质量较差,饱满率分别为(49.62±1.03)%和(73.83±3.42)%,活力为(32.25±0.67)%和(55.38±2.5)%.黄蔷薇种子产量和活力低于川滇蔷薇,但其种子重量和休眠程度却远高于川滇蔷薇.两种蔷薇土壤种子库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相似:在水平分布上,离植株基部越近,种子密度越高;在垂直分布上,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表层.黄蔷薇和川滇蔷薇种子库密度均较高,分别为(560±90)粒m2和(1955±235)粒/m2,但活力种子数量较少,分别为(26±4)粒/m2和(152±18)粒/m2, 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黄蔷薇(60.6%)较川滇蔷薇(18.4%)高,可萌发的种子,两者分别为(10±1)粒/m2和(124±14)粒/m2.黄蔷薇(65.3%)的种子库中被啮齿动物取食的比例较川滇蔷薇(0.5%)高.两种蔷薇的幼苗密度差异不大,黄薇幼苗密度((4.28±0.49)株/m2)略小于川滇蔷薇((5.24±1.28)株/m2).幼苗组成的总体趋势是高度级低的幼苗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且Ⅰ级幼苗数显著高于较其他级幼苗数.研究表明,两种蔷薇种子存在休眠,能形成持久种子库,种子特征对种子库和幼苗库具有深刻影响.两种蔷薇更新状况不佳,比较而言,黄蔷薇更新较川滇蔷薇好.黄蔷薇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动物对种子的破坏,而川滇蔷薇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幼苗存活定居.  相似文献   
92.
子午岭植被恢复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向锋  赵世伟  张扬  华娟 《生态学报》2009,29(2):636-642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的土壤性质进行实验室测定和野外调查,对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多元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水分传输性能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土壤有机质是子午岭林区九种植被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植被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尽管草地和先锋草地在5~10cm深度有一强透水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剖面上的平均值,从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先锋草地、弃耕地到草地依次降低.灌丛与草地、弃耕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辽东栎顶级群落的饱和导水率最高,植被的恢复明显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团聚体含量及粘粒含量直接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够改善容重、毛管孔隙度、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93.
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17类草地植被的碳贮量,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17类草地植被总面积为8205.194×104hm2,总碳贮量为189.367 Tg (1TgC=1012g),平均碳密度为2307.895 kgC/hm2,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395.977~20471.161kgC/hm2之间波动;(2)从草地类型分布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西藏分布面积最大的2类草地,分布面积占西藏草地总面积的70.210%,又是西藏草地碳贮量的主要贮库,碳贮量占西藏草地总碳贮量的79.393%;(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随着自藏东南向西北的延伸,草地植被总碳密度逐次降低,这一水平分布格局与西藏独特的水热分布相一致;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因地区而异,但各地区均以高寒草甸或高寒荒漠的低碳密度为终点,表现出"殊途同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
王力  卫三平  吴发启 《生态学报》2009,29(12):6578-6588
利用CoupModel模型模拟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7种土地类型的土壤热量状况,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以及植被生长对土壤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潜热通量较小,林地和荒草地潜热通量较大,各地类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潜热通量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支出项,占总净辐射的72.1%~81.4%以上;感热通量变化振幅相对较小,占总净辐射的16.4%~26.4%;土壤热通量仅占总净辐射的1.4%~2.4%,但直接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速度和变化时间.试验地各地类地表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型.2~7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增大而升高,9月到翌年1月份0~20cm平均土壤温度随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减小而降低,但累积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变化.同一植被类型条件下,阳坡土壤温度年变幅显著高于阴坡.在阴坡,0cm、10cm、20cm深土壤温度年变幅农地>阴坡荒草地>阴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在阳坡,阳坡荒草地>阳坡刺槐林地>阳坡辽东栎林地.阴坡刺槐林地、阴坡荒草地和农地0~20cm土壤温度达到5℃以上的时间比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推迟1周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推迟1周左右;而阴坡辽东栎林地则晚于阳坡辽东栎林地5d左右,根系开始生长活动的时间也较阳坡辽东栎林晚5d左右.出叶时间阳坡刺槐林和阳坡荒草地植物比阴坡刺槐林、阴坡荒草地和阳坡辽东栎林的早1周左右,比阴坡辽东栎林早12d左右.  相似文献   
95.
黄懿梅  安韶山  薛虹 《生态学报》2009,29(6):2811-2818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 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 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0 cm为104.4%.植被恢复23a后,0~20 cm土层增长率为0.83%,20~40 cm为0.19%.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略有下降,3a后,开始出现明显增加.0~20 cm土层年增长率为20.14%,20~40 cm为15.11%.在植被恢复23a后,0~20 cm土层的年增长率为0.14%,20~40 cm变化不大.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加强;土壤呼吸熵随植被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呈对数降低趋势.土壤呼吸熵(qCO2)在反映土壤的生物质量变化时,显得更加稳定,受植物生长状况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明显负相关;表层土壤pH值对其也有明显影响.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6.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系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68  
张继义  赵哈林  张铜会  赵学勇 《生态学报》2003,23(12):2741-2746
以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演替时间的6个群落类型的取样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演替序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过程每一群落类型优势种的作用明显,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在演替序列的动态变化较好地对应着种群动态,生态位宽度是种群动态的一个间接测度。是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数量表达。能够较好地解释群落演替过程种群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沙米、雾冰藜、狗尾草、差巴嘎蒿、猪毛菜、隐子草分别是演替时间为1a、3a、5a、12a、20a和30a群落的优势种群。在群落演替序列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是适宜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演替序列群落的过渡性质以及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7.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有机质与持水性能变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正向演替对土壤剖面有机质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由弃耕地、草地、灌木、乔灌群聚到乔木的植被演替过程中,0-25cm土层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且演替初期的增加速度较快,而后增加速度相对变缓。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植物凋落物归还量的变化。在同一时间测定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以及0-5cm土层田间持水量、容重、总孔度等与土壤持水性能相关的指标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表明随剖面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持水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8.
比较研究了华南丘陵地区植被恢复8种乔木树种在不同光条件下的光饱和点、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叶温、气孔导度日平均值、内在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辐射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藜蒴具有演替后期种的特征,在荫蔽条件下生存和生长良好,它们不宜用作构建先锋群落的树种。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樟树是典型的阳生性树种,具有鲜明的演替后期种的特征;红椎和海南红豆显示除叶温以外的阳生性的特征。这些种类可被选作构建先锋群落的组成成分。桂西红荷则只能作为演替的过渡种类,它兼具有演替前期种和演替后期种的特征,尤其适用于对先锋群落进行林分改造。  相似文献   
99.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hillslope gradient on vegetation recovery on abandoned land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by measuring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25-year-old secondary forest fallows along a hillslope gradient (up-,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 A total of 49 733 free-standing woody plant stems higher than 10 cm and belonging to 170 species, 112 genera, and 57 families was found in the three l-hm2 investigation plots. Stem density was highest in the down-slope stand and lowest in the up-slope stand.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both highest in the middle-slope stand, and lower In the down-slope and up-slope stands. The recovery forest fallows on different hiUslope positions were all dominated by a few species. The five most abundant species accounted for 70.1%, 58.8%, and 72.9% of total stem densities in stands in the up-,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s, respectively. The five species with the greatest basal areas accounted for 74.5%, 84.3%, and 74.7% of total stem basal area for the up-,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low-density species (stem abundance less than five) Increased from the up-slope position downward. Of the nine local common species among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the short-lived pioneer species dominated the up-slope position, but long-lived pioneer species dominated the middle- and down-slope positions. The climax species of primary tro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 was found in the downslope position. Both the mea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mean height of the trees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hillslope gradient. The stem density and basal area in different size clas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tands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te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varies, even over small spatial scales caused by the hlllslope gradient, in early vegetation recovery.  相似文献   
100.
山西桑干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武玉珍  张峰 《植物研究》2006,26(6):735-74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扩散系数)的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山西桑干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聚集强度最大的是沙棘和柽柳,聚集强度最小的是小车前和车前,由于它们均分布于河漫滩或者河床地势较高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仅仅在洪水季节短时间有积水存在,不是典型的湿地植物。典型的水生植物泽泻、莎草、轮藻、芦苇、香蒲、慈姑,湿生植物水葱、藨草等,它们的聚集强度居中,对水分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均分布于流水较缓的河道,或者濒临河道的积水处。此外,多年生的莎草、芦苇、香蒲、水葱、藨草等主要依靠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这也是它们服从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还说明方差/均值比率法是一种较好的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