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样地调查和解析木数据对秦巴山区陕南栎类生长过程及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估算该地区栎类资源的生长潜力,总结栎类单株生长和资源特点,提出相关经营管理建议。结果表明:(1)天然实生栎类树种(栓皮栎)数量成熟期晚,20年之前生长率最快,可达10%~20%,生长高峰略滞后于胸径和树高生长高峰期。(2)栎类资源年均生长率约为6.89%,其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分别约为8.67%、3.46%、2.62%。(3)在陕南三地区林分中栎类面积及蓄积所占比例均达5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秦岭与巴山交汇处,汉江谷地周围相对较少。(4)龄级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龄所占比重大,可利用资源量十分有限。(5)栎类资源面积的46%被划分为薪炭林,33%是水源涵养林,21%是用材林,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均明显高于人工林。(6)1986年到2009年间,栎类资源面积、蓄积量增加显著,但整体林分质量较差,林地生产力低。研究认为,秦巴山区陕南栎类资源总体表现为储量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未来的发展利用应首先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加强分类经营,开展林地经济。  相似文献   
93.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生境文冠果种群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及其在种群更新中的地位.结果表明:不同坡向文冠果种群均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阳坡、半阴坡生境,文冠果以有性繁殖为主,实生苗数量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均大于萌生苗,有性繁殖在这2个生境中对种群的更新贡献较大;在半阳坡生境,文冠果以无性繁殖为主,萌生苗数量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均大于实生苗,无性繁殖对种群更新的贡献较大.在相同生境条件下,文冠果幼苗生长状况均表现为萌生苗>实生苗.同一起源的文冠果幼苗生长状况均表现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2种繁殖的瓶颈期在实生苗的种子-幼苗阶段和萌生苗的幼树-成株阶段.黄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在新生境定居下来的过程中,首先以实生苗入侵,当水分、光照、养分条件较好时,文冠果又以无性繁殖方式迅速占领空间,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94.
以秦岭中段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及阴坡)锐齿栎天然林为对象,对锐齿栎种子雨、种子库的数量、质量动态以及幼苗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锐齿栎种子雨一般从8月中旬开始,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达到高峰期,11月中上旬结束;不同坡向的种子雨降落历程、发生时间和组成不同;半阳坡种子雨强度最大,为134.13粒·m-2,其余大小依次为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种子雨降落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高峰期持续时间也最长,阴坡种子雨降落时间最晚、持续时间最短,高峰期持续时间也最短;种子活力及成熟种子占其种子雨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从种子雨降落结束到翌年8月,各坡向土壤种子库总储量大小顺序均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各坡向的土壤种子库中成熟、未成熟、被啃食种子数量和种子活力均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而霉烂种子数量增加;各坡向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均主要集中在枯落物层,其次为0~2 cm土层,而在2~5 cm土层中只有极少量种子存在.4种坡向中锐齿栎幼苗的密度差异显著,半阳坡幼苗最多,其余依次是阳坡、半阴坡和阴坡.半阳坡更适合锐齿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95.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为阐明秦岭冷杉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特征,达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的目的,通过野外调查,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离散分布拟合、扩散系数、Morisita指数、均方-曲线等方法,对不同生境和年龄阶段的秦岭冷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生境条件下基本属于聚集型分布,在25m^2、150m^2和300m^2的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天然条件下,种群聚集强度最大取样尺度,可能是其种群更新的最佳面积。(2)秦岭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聚集强度在海拔1300~1700m较小,在海拔1700~2100m地区较大;阴坡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3)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尺度规模在幼、中龄期为50m^2,老龄期为300m^2。(4)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生物生态学特性、生境条件关系密切。在未来森林经营和种群恢复中,应针对生境和种群年龄,森林抚育管理作业面积应该尽量接近聚集强度最大的尺度。低海拔和阴坡应该适度间伐非目的乔木树种,高海拔和阳坡地区,应适度清理灌木和草本层,为群落内团块状更新创造空间;实行就地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天然更新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6.
分别在栓皮栎分布的边缘区黄土高原、半干旱核心区秦岭北坡以及湿润核心区秦岭南坡设置8块固定样地,调查了栓皮栎实生苗的年龄结构、生长状况、干质量累积与分配,并采用通径分析对影响实生苗更新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分布区栓皮栎实生苗密度均随苗龄的增长而减小,且1~8年生实生苗密度均为秦岭南坡>秦岭北坡>黄土高原;各分布区相邻苗龄间的转化率差异显著,在黄土高原,7年生向8年生的转化率最低,为(30.2±2.9)%,在秦岭北坡和南坡,4年生向5年生的转化率最低,分别为(53.9±3.7)%和(50.0±2.1)%.随苗龄增长,各分布区实生苗的高度和干质量积累呈增加趋势,且秦岭南坡>秦岭北坡>黄土高原;主根长/株高逐渐下降,根幅/冠幅、根茎比则先升高后降低,三者均是黄土高原最高,秦岭南坡最低.温度、光照、林分郁闭度和灌层盖度是影响栓皮栎实生苗更新的直接因子,其中温度和光照起促进作用,郁闭度和灌层盖度起阻碍作用;而土壤速效氮含量和草本层盖度是重要的间接因子,分别起正向和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97.
黄龙山油松人工林间伐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对黄龙山林区近自然经营间伐强度为15%(弱度间伐)、30%(中度间伐)和45%(强度间伐)的油松人工林进行样地调查,以未间伐林为对照,研究间伐7年后油松人工林幼苗更新、林分生长、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等指标的变化,评价间伐抚育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1~7年生油松幼苗的数量和各项生长指标均增加,而生长指标的年均增长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以中度间伐最大;与对照相比,弱度、中度和强度间伐使油松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20.9%、32.1%和52.6%,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减少了4.4%、15.1%和25.3%,但蓄积量的年均增长率却增加了28.6%、46.2%和82.0%;间伐样地内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得到改善,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未间伐.本试验条件下,间伐强度45%更适宜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98.
陕西栎属二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小乔木,高5米,树皮青灰色,一年生小枝,具槽,密被茸毛。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园形,长9—15厘米,宽4—6厘米;常集生于枝顶;表面初被单伏毛,不久脱落,背面密被短星状毛,几不脱落,沿主脉被贴伏绢质毛,不久脱落;叶缘具有疏波状内曲锯齿,齿端具腺状尖头;侧脉5—9对;叶柄长0.3—0.9厘米,密被星状绒毛。雄  相似文献   
99.
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方差比率(VR)和基于2×2联列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的方法,对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12个树种、灌木层20个树种和草本层21种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总体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草本层为不显著正关联。乔木层主要种群表现出相互独立的特点,但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和油松(Pinus tabulaefomis),油松和茶条槭(Acer ginnal),茶条槭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杜梨(Pyrus betulaefolia)与辽东栎、油松、茶条槭、白桦等7个种对存在一定正关联。正关联的种对数是副关联的2倍。灌木层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和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水栒子(Cotoneaster maltiflorus)和红瑞木(Cornus alba)、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和华北丁香(Syringa oblate)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联结;华北绣线菊(Spiraea fritschiana)和野葡萄(Vitisamurensis)、冻绿(Rhamuns utilis)和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es)、南蛇藤和野葡萄、南蛇藤和葱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联结。正关联和副关联种对数相当。草本层种间联结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特征,无关联的种对数多达21个。正副关联的种对数约为3∶2。最好将多个指标配合使用能更好地说明种间联结程度。  相似文献   
100.
梭梭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宋于洋  李园园  张文辉 《生态学报》2010,30(16):4317-4327
运用点格局法中的Ripley'sK(r)函数的变形L(r)函数和g(r)函数,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生境下不同发育阶段梭梭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r)函数显示梭梭种群格局倾向于聚集分布,且集中分布在0-25m尺度范围内,而g(r)函数分析在小于3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大于3m的尺度后波动较小,最大聚集尺度表现在0-10m范围内;梭梭在不同发育阶段过程中,L(r)和g(r)函数都显示由幼苗、幼树的聚集分布变为成年树的随机分布,甚至在某些尺度上变为均匀分布,同时幼苗幼树向成年树过渡过程中,梭梭的聚集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关联性分析中,L(r)函数分析中正关联维持的尺度范围较g(r)函数大。L(r)函数分析幼苗与幼树、成年树在0-15m尺度内呈现正关联,g(r)函数在0-5m范围内表现为正关联,而幼树与成年树在0-10m尺度内多呈负关联,且两个大小级的形体大小差异越大,它们的正关联关系越弱,甚至表现为负关联或无关联。幼苗幼树的聚集分布和正关联是梭梭种子的传播和密度制约的一个平衡,对梭梭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另外,梭梭种群分布格局的强度在不同地形也存在差异,奎屯平地比五家渠的聚集强度和关联性大,缓坡差异较小,这说明地形对各种资源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了梭梭的格局。总体上看,同时应用L(r)和g(r)函数进行梭梭空间格局与关联性分析时结果不尽相同。L(r)函数的最大值可以反映典型的聚集尺度,而g(r)函数中出现的第1个最大值可以表示植株间典型距离。在小尺度下两种函数分析所得空间格局是一致的,而在大尺度上有较大差异。g(r)函数在小尺度范围内的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有利于揭示出梭梭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有联系的"关键尺度",说明梭梭为了适应恶劣环境往往表现为聚集分布,这种聚集生长现象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繁衍。因此,联合使用L(r)函数和g(r)函数更有利于揭示植物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