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实验能力培养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治成 《生命世界》2005,(4):102-103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求证科学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问题的原创性地解决,几乎都离不开实验。大师级的科学家除了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外,通常也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那么,什么是实验能力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验能力被等同于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看一个人实验能力的高低就看他的手巧不巧。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看法。笔者认为,实验能力应该是实验者具有的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包括实验者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作出假设的并进行分析推理能力;设计实验  相似文献   
92.
渗漏型蒸渗仪对梭梭和柠条蒸腾蒸发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非称量蒸渗仪对梭梭、柠条的蒸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年生的梭梭的单株蒸散量是515.3mm,3年生柠条的单株蒸散量是499.1mm。供水量和蒸散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年生和2年生梭梭的单株平均蒸腾量分别是105.8mm和202.77mm;3年生和2年生柠条的单株平均蒸腾量分别为120.67mm和128.72mm。在3种供水条件下,柠条的蒸腾量都是梭梭的81%左右。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梭梭和柠条的蒸腾量呈单峰曲线;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它们的蒸腾量呈双峰曲线。在干旱胁迫情况下,柠条和梭梭的蒸腾量与土壤含水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它们分别是:ET=-33.29+3217.93x(r=0.8643)和ET=-35.63+1674.42x(r=0.8273)。全年的沙面蒸发量是104.6mm-131.6mm,6-9月份的沙面蒸发量占全年沙面蒸发量的76.84%。沙面蒸发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在供水条件下,沙面蒸发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无供水条件下,降水量的90.88%用于蒸发,9.12%保留于土壤中。对3年3个不同供水量蒸渗仅实测值进行多因子回归分析,得出沙面蒸发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Ee=-42.5131+730.2497x1+0.7422x2+0.5494x3.其中Ee为月蒸发量,x1为0—40cm沙层月均含水率,x2为月均日辐射强度,x3为某月日平  相似文献   
93.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检测多项指标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评价,已往的方法一次实验只能检测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4.
吴荣军  邢晓勇 《生态学杂志》2016,27(6):1727-1736
基于遥感-过程耦合模型开展淮河流域2001—2012年实际蒸散(ET)的模拟研究,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不同覆被类型下的区域实际蒸散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研究区年均ET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时间上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月际波动为双峰变化曲线.不同植被类型下ET的差异性表现为: 农田对研究区域实际蒸散总量的贡献最大;混交林的年均单位面积实际蒸散量最大,裸地的年均单位面积实际蒸散量最小;除裸地以外,其他土地覆被类型年均实际蒸散都呈增长趋势,其中常绿阔叶林实际蒸散增加趋势最明显.平均温度等热力学因子是影响淮河流域实际蒸散的主导因子,其次是辐射因子和水分因子.  相似文献   
95.
王莹  吴荣军  郭照冰 《生态学杂志》2016,27(5):1603-1610
基于NOAH陆面模式模拟的实际蒸散产品,分析了2002—2010年黄淮海地区实际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MOD17潜在蒸散数据和MOD13 NDVI构建了2002—2010年的农业干旱指数——干旱敏感性指数(DSI),并以2002年1—12月为例,利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冬小麦减产率以及实际旱情资料,分析了DSI在该地区干旱监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黄淮海地区年均实际蒸散从西北向东南递增,最高值出现在研究区域东南部(800~900 mm),最低值出现在西北部(<300 mm);DSI、PDSI两种干旱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正相关(R2=0.61)和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均在2002年达到最低(-0.61和-1.33),2003年最高(0.81和0.92),DSI与冬小麦减产率的相关性(R2=0.43)明显优于PDSI(R2=0.06),且表征干旱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对区域农业干旱程度的判断和旱情的指示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6.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黄土高原地表环境和水碳通量发生显著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植被界面过程(VIP)遥感蒸散发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蒸散量(ET)时空变化格局进行模拟研究,揭示了近20年黄土高原水碳通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黄土高原ET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 < 0.05),倾向率为3.77 mm/a,其中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ET增长最为显著,而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宁夏银川平原南部等农业区则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5.68 mm/a;(2) 气候变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ET显著上升区的区域平均贡献分别为14.7%和78.6%(其中人类活动贡献为70.5%),而对ET显著下降区的区域平均贡献分别为-58.4%和-31.5%(其中人类活动贡献为-31.6%),表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别主导了ET显著上升区和ET显著下降区的蒸散变化;(3) 在气候变化主导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能量受限区和水分受限区ET增加的主导气象因子,而气溶胶浓度升高导致的日照时数和地表风速下降对作物碳同化和蒸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成为农业区ET下降的主导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97.
生物工程的实际应用包括化学品、燃料、食物与药物的生产、废物处理、临床与化学分析毒物测定及医疗用途,已引起重视。只有完整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和分离的酶才能在这些领域中起制造与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8.
我们阅读了胡西英同志的文章,在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启示。但我们对这一文的第二部分“如何贯彻理论和实际结合”这一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觉得胡西英同志的某些提法,从原则上来看是有些不够恰常的,因此顾意把我们的看法提出来,当然我们的看法也不见得全面,只是把它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教学工作,希望同志们多提意见。首先胡西英同志在“如何贯彻理论和实际结合”一段中,在举出了许多实例之后,下了这样一个结语,‘总之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是灵活的运用了培养、栽培、采集、参观、修学旅行等多种多样的方法的,顾意学生养成爱好植物、爱好劳动、爱好科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99.
不同时间尺度小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晶萍  刘政  欧阳磊  盛菲  刘士余 《生态学报》2019,39(12):4478-4487
流域径流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是森林水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当前,大部分研究基于年尺度定量分析了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而季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因此,季节尺度上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彭冲涧小流域1983—2014年降水、径流等水文气象资料,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对降水、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计算季节及年尺度上降水变化、蒸发散和植被恢复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3年为降水与径流的一致突变点;春、夏、秋、冬季及年降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0.88%、42.60%、-10.39%、-3.28%和31.26%,蒸发散的贡献率分别为32.89%、40.71%、29.33%、47.43%和42.64%,植被恢复的贡献率分别为16.23%、16.69%、81.06%、55.85%和26.10%。季节尺度上,春、夏季,降水变化和蒸发散是径流深减少的主要原因,而秋、冬季,植被恢复居主导地位;年尺度上,蒸发散对径流深减少的贡献率最大。该研究揭示了彭冲涧小流域近30年来径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径流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撂荒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宁婷  郭忠升 《生态学报》2015,35(15):5168-5174
为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为开展荒地造林工作提供背景数据,在宁南上黄生态试验站,选取典型多年撂荒坡地,进行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观测,分析其土壤水分补给、消耗特征与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入渗量和入渗深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入渗补给系数约为0.44,雨水资源化率有待提高。定义全年一半以上的次降水事件中能被有效补给的土层深度为降水普遍入渗深度,则研究区降水普遍入渗深度为0—40 cm,观测期内最大入渗深度不超过300 cm。同时,土壤水分的蒸散发量在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主要蒸散发作用层位于0—200 cm土层范围内,最大蒸散发深度达到300 cm以下。该区土壤储水量的季节变化为"V"型,剖面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垂直变异则呈现反"S"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幂函数递减趋势,结合有序聚类法的分层结果,可采用0.20和0.05两个CV值将撂荒地土壤剖面划分为水分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200 cm)和相对稳定层(200 cm以下)3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