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1.
在温度(150.5)C,盐度15.50.5的条件下,研究了Cu2+和Zn2+对西藏拟溞(DaphniopsistibetanaSars)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拟溞在各Cu2+活度组中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而在10-8.60mol/L组中的体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当水环境中Cu2+活度为10-8.30和10-8.13mol/L时,西藏拟溞的内禀增长率(rm)为0.2211和0.2171/d,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西藏拟溞在不同Cu2+活度组中的产卵率均高于对照组,为0.9705-1.1742。西藏拟溞在各Cu2+活度组中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差异均不显著。当Zn2+活度为10-7.04-10-6.82mol/L时,西藏拟溞的rm为0.2249-0.2296/d,显著高于对照组。西藏拟溞在Zn2+活度为10-7.04mol/L组中的产卵率最大,为1.0178,10-6.82mol/L组次之,为0.867。当Zn2+活度为10-7.04-10-6.82mol/L时,西藏拟溞一生生殖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58),为1.92-2.17次。因此,综合来看,当水环境中的Cu2+活度为10-8.60-10-8.13mol/L、Zn2+活度为10-7.04-10-6.82mol/L时能明显的促进西藏拟溞的种群增长、发育和生殖。论文讨论了Cu2+和Zn2+对西藏拟溞的促长机理。    相似文献   
812.
【目的】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植被类型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使其拥有独特而宝贵的植物资源。明确该地区植物本底资料及地理分布对本区域植物区系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和结果】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嘎玛沟区域高山植物多样性及区系调查为基础,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盔角马先蒿(Pedicularis cornigera T.Yamaz.)、细齿滇藁本[Hymenidium dentatum(DC.) Pimenov&Kljuykov]、噶穆兔耳草(Lagotis kunawurensis Rupr.)。【结论】文章对以上3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报道,对于研究该地区植物组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为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物系统分类补充新资料。  相似文献   
813.
兀鹫(Gyps fulvus)隶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被列入CITES附录Ⅱ,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应的研究。作者于2013年6月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33°6′52.2″N,85°39′9.18″E,海拔5 021 m)发现1只兀鹫。结合国内其他研究者的记录,此次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兀鹫分布区的认识,表明了兀鹫在西藏的分布区可能被低估。根据以前研究者对兀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100~300只)和平均群体大小(3只或4只或单只),以及本次的发现,我们认为兀鹫在新疆、西藏仍有未被发现的分布区,且在新疆、西藏的邻近省份可能存在其潜在分布区;此前兀鹫在西藏地区未有确切的观察记录或照片,本次记录可为西藏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14.
2016年9和10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及日喀则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期间新记录到8种鸟类,包括白胸翡翠指名亚种(Halcyon smyrnensis smyrnensis)、黑冠山雀指名亚种(Periparus rubidiventris rubidiventris)和栗腹?指名亚种(Sitta cinnamoventris cinnamoven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红喉姬鹟(Ficedula albicilla)、黄胸柳莺(Phylloscopus cantator)、棕脸鹟莺(Abroscopus albogularis)以及田鹨(Anthus richardi)。  相似文献   
815.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相似文献   
816.
基于MaxEnt的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茹琳  李庆  封传红  石朝鹏 《生态学报》2017,37(24):8556-8566
西藏飞蝗是青藏高原本地特有物种,为青稞和牧草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范围有扩大蔓延趋势。研究并明确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适生区域,对制定该虫的早期监测、预警及控制措施意义重大。近年来最大熵理论在物种适生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西藏飞蝗的分布信息和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用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及其适宜值。两次模拟的AUC值分别为0.996和0.993,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度很高。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四川的甘孜州,西藏的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及拉萨市,中适生区则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散,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海拔、8月份平均雨量、1月份平均雨量、等温性、12-2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影响西藏飞蝗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相似文献   
817.
报道西藏兰科2新记录种——拟毛兰Mycaranthes floribunda(D.Don)S.C.ChenJ.J.Wood和厚叶苹兰Pinalia pachyphylla(Averyanov)S.C.ChenJ.J.Wood。两种新记录植物均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FAFU)。  相似文献   
818.
该文报道了2015年7月采自西藏拉鲁湿地的硅藻植物共133个分类单位,包括54属122种11变种,分别隶属于3纲12目54属,其中6种为中国新记录,分别为多罗弗里克短缝藻(Eunotia dorofeyukae Lange-BertalotM.S.Kulikovskiy)、嫌钙异极藻(Gomphonema calcifugumm Lange-BertalotE.Reichardt)、坎普登斯异极藻(Gomphonema campodunense E.Reichardt)、三角舟形藻(Navicula trilatera Bahls)、相似弯肋藻(Cymbopleura similiformis Krammer)、兰格伯泰勒特桥弯藻(Cymbella lange-bertalotii Krammer)。并对拉鲁湿地硅藻的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优势属及优势种,对优势种的环境指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19.
The genus Caragana Fabr., consisting of approximately 70 species, has a temperate Asian distribution and occurs mainly in the drought and cold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genu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dispersal-vicariance analysis (DIV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vicariance versus dispersal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us and that short-distance dispersal also exists. There is no fossil record of this genus. Therefore, Caragana is inferred as an advanced taxon in terms of its limited temperate Asian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in Caragana, the generic speciation is postulated to be related to the uplift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o the increasing arid conditions of Central Asian lands since the Neogene. The Mongolian Plateau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hypothesized as the barriers of vicariance between East Asia and western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820.
采用基因克隆、膜片钳和微注射技术,分别将人的心律失常相关基因Kv1.5和Kv4.2cDNA转录为mRNA,然后将其分别注入蟾蜍卵母细胞(Xenopus Oocytes)上:在蟾蜍卵母细胞上分别获得纯净、单一的超速延迟性整流钾电流(Ikur, ultrarapid delayed rectifier K+current)和瞬间外向钾电流(Ito,transient outward K+ current)表达,克服以往在筛选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人新鲜心肌细胞取材困难、多种电流在细胞膜表面共同表达等缺点,从而建立评价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先进药理模型,并筛选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理作用的新化合物A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