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81.
报道了产自西藏墨脱的中国悬藓属新记录种——多齿悬藓(Barbella horridula Broth.)。多齿悬藓曾报道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菲律宾(吕宋岛),经与模式标本比较,该标本仅在叶中部细胞和角细胞的分化程度上与模式标本略有不同。该种的茎叶为狭卵状披针形,叶中部细胞较长及边缘具明显的齿,可与同属国内其它种相区别。该文对多齿悬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显微形态照片,编制了中国悬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2.
张碧云  杨红玲  汪攀  孙云章 《微生物学报》2021,61(10):3046-3058
鱼类肠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对于维持宿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鱼类免疫系统能够监视并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同时,鱼类肠道共生微生物调节鱼类免疫系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过度增殖,保证宿主的健康。本文回顾了鱼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宿主免疫系统识别肠道微生物、塑造肠道菌群以及益生菌对宿主免疫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等,提出了理想的益生菌应该来自动物自身胃肠道,生产中应谨慎选用非宿主来源的益生菌,以期为推动鱼类肠道功能微生物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3.
据记载,分布于澜沧江中下游的鱼类达165种,而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能采集到的仅71种,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目前,澜沧江中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减少(尤以大、中型及珍稀特有鱼类为甚),而外来种种类和数量增加。据此,该文提出了严防外来种逃逸、限制捕捞强度及开展增殖放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84.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鱼类资源的持续衰退以及保护水产学的兴起,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已由传统渔业增殖发展成为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涉及水系多、规模大且种类丰富,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经验。为深入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基础研究,规范技术并提升生态效益,该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基础理论、塘养种群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人工增殖放流的理论背景,并结合我国"四大家鱼"、中华鲟、胭脂鱼、滇池金线鲃及其他珍稀濒危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讨论了野外监测和效果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提出放流种群遗传局限性、数量和规格权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权衡等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人工放流实践提供系统资料。  相似文献   
85.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ind/m3、(0.0062?0.0227)ind/m3、(0.0098?0.0185)ind/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相似文献   
86.
杨阳  冉飞  王根绪  朱万泽  杨燕  周鹏 《生态学杂志》2013,32(7):1674-1682
云南松林是西藏高原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但有助于弄清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而且可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各器官(叶、枝、干、根)与株高、胸径的生物量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用胸径和树高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较优模型为指数模型,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相关性较好(R2>0.90),估计精度较高.(2)在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63.80±9.21)、(134.76+12.69)、(142.91±13.02)、(316.72+42.57)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9.48±10.32)、(120.57±9.37)、(124.70±12.92)、(304.76±32.47)t·hm-2,灌草层生物量为(13.09±3.02)、(12.81±2.54)、(11.88±3.12)、(3.47±0.98)t·hm-2,凋落物生物量为(1.23±0.24)、(1.38±0.31)、(0.72±0.11)、(1.13±0.39)t·hm-2.(3)各龄级云南松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67±7.13)、(67.63±19.06)、(71.00±4.15)、(159.32±39.95)t·hm-2,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7.
薄毛海绵杜鹃是西藏东南部地区高山林线灌丛的优势种,在色季拉山分布在海拔4300 ~4500 m.通过样地调查和基径结构分析,研究了色季拉山林线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密度增加而高度降低;在同一海拔,阴坡的种群密度和高度大于阳坡,而基径较小.在阴坡和阳坡,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年龄结构的峰值均呈“n”型曲线,中龄级个体较多,幼苗、幼树相对不足.薄毛海绵杜鹃种群的种内竞争呈波浪式发展,强度为阴坡高于阳坡,且存在自疏现象.  相似文献   
88.
张倩  钟金鑫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461-1467
在综合历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3软件对云南受威胁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境内共统计到受威胁鱼类83种,隶属5目13科47属,鲤形目占绝对优势,共64种,其次是鲇形目,共16种;鲤形目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共51种,占鲤形目总数79.7%;鲤科鱼类中,鲃亚科、鲤亚科和鲐亚科种类最多,依次为14、10和10种.云南受威胁鱼类可归于青藏高原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划,其种类组成及地理区划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在湖泊与河流两种生态系统中,鲤科鱼类均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总数的36.1%和31.3%;前者濒危等级多为濒危种,后者多为易危种.本文还从地史演变及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受威胁鱼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9.
李强 《化石》2016,(1):72-73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曾志杰博士、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强博士和甘肃省博物馆颉光普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联合报道了产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这是继雪山豹鬣狗(Chasmaporthetes gangsriensis)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鬣狗类化石,也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现,对于研究鬣狗类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浑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和水生态健康变化,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对浑河流域46个采样点进行了鱼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其中2010年采集到鱼类15039尾,隶属于6目9科32种;2014年采集到鱼类10483尾,隶属于6目10科41种。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从2010年到2014年鱼类总物种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底层物种数百分比、植食性和肉食性个体数百分比等鱼类特征参数显著上升。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2010年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为流速、电导率、河流等级和钙离子浓度;而2014年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则为电导率、河流等级和氨氮浓度。2010年和2014年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评分分别为48.7624.82和50.4117.35,与2010年的评价结果相比,2014年F-IBI结果稍有改善,其中极好和好的点位数分别少3个和1个,一般的点位数多9个,而极差和差的点位分别少4个和1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