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玉米在农业生产和遗传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可用于品种改良和遗传学研究。如何提高玉米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关试管苗移栽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我们连续三年进行了玉米试管苗移栽研究。材料为生产上推广的玉米自交系黄早4,B73,单交种烟单14、鲁玉7和鲁单40。  相似文献   
82.
本实验用管蛋白抗体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我国建株的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 80-3,人胃腺癌SGC-7901,人鼻咽癌上皮样细胞CNE,人食管癌上皮细胞ECa-109,人肺鳞癌LTEP-78,人啼腺癌LTEP-a_1,人肺小细胞癌LTEP-p七株癌细胞和HeLa细胞,小鼠S_(180)-V肉瘤细胞的微管形态。与人的正常包皮成纤维细胞和食管上皮细胞内精细的CMTC结构对比,肿瘤细胞间期的胞质微管普遍有减少或缺如的现象。参考Brin-kley对微管免疫荧光染色图形的分型方法,我们将观察的各种微管染色图形归纳为四种类型,比较各种细胞群体内微管类型的分布。肿瘤细胞群体内多数为微管缺如型和稀疏型,未见典型的丰满型,而正常细胞群体内都是丰满型。同时,肿瘤细胞的MTOC区面积明显增大。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内,有丝分裂器纺锤体微管荧光形态与正常细胞的没有差别。本文对肿瘤细胞间期胞质微管减少和缺如以及MTOC区明显增大的现象及其可能的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是癌变机制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3.
84.
85.
本工作用我们自制的兔抗管蛋白血清经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效价达到1:32,显示出我国小儿包皮成纤维细胞(正常二倍体细胞)内微管的特异分布。我们观察到在间期细胞内的微管(CMTC)系由核附近的微管组织中心(MTOC)发出到达细胞的边沿,或终止于质膜下方,或弯曲沿细胞表面平行分布;胞质内的微管纤维有的紧绕核周,有的伸入细胞突起内与主轴方向平行排列。当细胞进入分裂期(M期)时,不仅CMTC解聚,同时有丝分裂器纺锤体微管出现,细胞从扁平形状变成圆的外形。当有丝分裂完成后,纺锤体微管荧光消失,CMTC又逐渐代替而出现,细胞也恢复成为扁平形。CMTC在早G_1期开始出现,此时的子细胞之间由于极间微管束的残迹而呈现出荧光染色的阳性反应,是为中体。用秋水仙胺(0.06微克/毫升)在37℃下处理培养细胞,2小时后,CMTC解聚,变为弥散于细胞质内的管蛋白荧光,细胞外形变成更近似圆形或不规则的外形。洗去秋水仙胺,细胞在37℃的新鲜培养基内保温1.6小时后,CMTC又可复现,同时细胞外形又恢复到处理前的成纤维细胞形状。细胞在低温(0—4℃)处理1小时后,CMTC消失;当细胞再放回到37℃下保温16分钟后,CMTC开始恢复,30分钟后完全恢复。本实验用未免疫的同一家兔血清做对照染色,结果为阴性。本工作改用冷氯仿:甲醇(2:1)液固定细胞,在染色和洗涤时采用非离子性去污剂Triton X-100处理法,微管的荧光染色效果好,背景的非特异荧光减少。  相似文献   
86.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相似文献   
87.
九种杜鹃属植物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连明  张长芹  王中仁   《广西植物》2000,20(4):377-382+39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对 9种杜鹃属 ( Rhododendron)植物的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对 10个酶系统的 14个等位酶位点的检测表明 ,9种杜鹃花在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 ,多态位点比率数为 P=2 8.6%~ 57.1% ,等位基因平均数 A=1.3~ 1.9,平均预期杂合度 He=0 .111~ 0 .319,平均观察杂合度 Ho=0 .0 83~ 0 .381。种间的多态位点比率非常高 P=10 0 % ,这说明杜鹃属种间的遗传分化较高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合性基因多样化比率 Fst=0 .683,表明各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88.
条锈菌侵染过程中小麦叶片水分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条绣菌29号小种(CY-29)及其弱毒突变菌系(CY29-mut3)分期接种小麦幼苗一叶,同期对条锈菌侵染过程中亲和性反应与不亲和性反应寄主-病原组合接种叶片水分关系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组合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亲和性反应寄主病叶的主要变化如下:(1)潜育期气孔开放受到明显抑制,压力势(ψP)轻微升高;(2)显症至产孢前病叶叶片扩散阻力(LDR)、相对含水量(RWC)和ψP轻微下降,蒸腾速  相似文献   
89.
条锈菌侵染过程中小麦叶片水分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条绣茵29号小种(CY-29)及其弱毒突变菌系(CY29-mut  相似文献   
90.
植物营养器官在枯萎过程中将部分氮素转移到储藏组织之中,是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策略。以位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增温和添加氮素的交互试验为平台,对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以及优势种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等5种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氮浓度,以及氮素回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的平均氮素浓度提高了5.5%和11.3%,氮素回收效率显著降低了7.0%。氮素添加使绿叶期植物氮浓度显著提高了5.2%,使植物氮素回收效率降低2.9%。增温和氮素添加对植物枯叶期、绿叶期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在5个物种间都有显著差异,即这种响应具有物种特异性。研究表明独立的增温和氮素添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降低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氮素回收效率,这些结果将为气候变化条件下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回收效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提供数据支持和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