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3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的耕地、农田撂荒地、退耕10年刺槐林和退耕43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退耕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退耕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作用显著,且0~5 cm土层土壤改良效果增强;与耕地相比,退耕刺槐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退耕43年刺槐林(0.542)>退耕10年刺槐林(0.536)>撂荒地(0.499)>耕地(0.498),说明退耕地人工造林改善了华北低丘山地退耕地区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介绍了植物耐虫性的研究方法, 包括植物功能损失指数(耐虫指数)、产量损失率、植株被害率、存活率、根系体积(受害程度)、植株和害虫干重、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保护酶活性和主茎伤流液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害虫的种群发展和取食行为等方法, 并提出植物耐虫性机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3.
在不同的寄生状态下,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不同的寄生因子可引起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脂肪体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显微和亚显微形态结构显示: 假寄生后多分DNA病毒和毒液对脂肪体结构的完整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细胞内脂质体变得小而密集,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并有糖原积累; 正常寄生后,脂肪体结构被破坏,多数线粒体内嵴紊乱,脂质体也变得不规则,特别是当幼蜂完成在寄主体内发育时,寄主体内几乎无完整脂肪体存在。与此同时,同批未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发育到4龄末期时,体内脂肪体细胞发育正常,已开始向蛹期细胞形态转化,细胞内脂质体很大,细胞器数量较多、糖原积累丰富, 而且部分细胞已成为游离态细胞。由此证明,寄生蜂携带的寄生因子,如多分DNA病毒、毒液、畸形细胞和幼蜂等,均对寄主脂肪体结构的改变产生影响,但程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4.
过寄生、寄生时寄主龄期和寄生后寄主饥饿处理影响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Kurdj.)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显微解剖和观察表明,4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被寄生后,其体内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发育不整齐、假寄生比例增高。过寄生后,每头被寄生的寄主血腔中畸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直径变小;随着过寄生程度的加剧,幼蜂发育严重受阻。寄主营养显著影响体内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被寄生的小菜蛾经饥饿处理62 h后,体内畸形细胞的数量、活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幼蜂的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寄主发育与寄生蜂和畸形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过寄生及寄主营养状况均对寄主体内幼蜂和畸形细胞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5.
介绍日本中生代晚期手取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简要评述与中国的对比。手取群从下到上分为九头龙亚群、石白亚群、赤岩亚群。庄川地区九头龙亚群御手洗组新发现菊石,属Tithonian-Berriasian期,改变了以往Callovian期的传统意见。石白亚群发现菊石,属Late Hauterivian-Early Barremian期;亚群上部发现海相双壳类,属Hauterivian期,半咸水相和淡水双壳类也与外带Hauterivian期的对比;绝对年龄测定为135±7Ma和128±8Ma,分别属Hauterivian早期和Barremian早期,其中135Ma被普遍接受;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特征与俄罗斯东部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温湿化一致。石白亚群的时代综合为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赤岩亚群的Trigonioides(Wakinoa)tetoriensis也发现于外带,时代属latest Hauterivian-Early Barremian期;绝对年龄测定数据不稳定,自127±8Ma(Barremian中期)至106±7Ma(Albian中期)。对亚群的Nippononaia ryosekiana作了修订,认为应属N.linhaiensis,与浙江馆头组的同种,比濑林组(Lower Aptian)的N.ryosekiana原始,故时代早于Aptian期。赤岩亚群的时代综合为Barremian期,但不排除上延的可能。区域对比结果认为,中国东北龙爪沟群及绥滨地区的相当地层可与九头龙亚群和石白亚群对比;馆头组、下城子组可与赤岩亚群对比;热河群上部沙海组-阜新组煤系地层可与石白亚群对比;并对义县组的时代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6.
幕府山(竹/蜓)(Mufushanella)在西藏申扎地区中二叠统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ufushanella是陈旭教授 1964年创立的,以侧坡内凹、外部壳圈具列孔区别于Nankinella。该属成立与否曾有多人讨论过,争论焦点在于建属时所谓列孔是否与隔壁孔一样,有待进一步证实。采自西藏申扎地区的标本证实了确实是列孔。而且在外部壳圈两列孔之间发育有类似拟旋脊状暗色物质聚集,可能是拟旋脊的“雏形”。并建立新种Mufushanellanankinellaeformissp.nov.  相似文献   
87.
为建立外源基因甜菜叶绿体转化体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包含有编码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蛋白基因Bt crylAc和编码膦丝菌素乙酰转移酶基因bar的甜菜叶绿体转化载体pSKARBt/bar,以甜菜叶绿体基因组中atpB/rbcL做同源片段,以甜菜叶绿体16S启动子和终止子为调控基因,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基因枪法转化甜菜叶柄,经筛选获得抗性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外源基因Bt crylAc和bar的PCR检测、DNA印迹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Bt crylAc和bar确已导入到甜菜叶绿体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除草剂抗性鉴定及其离体叶片虫试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和抗除草剂特性,表达了相应的蛋白质.研究结果还表明:bar基因在植物叶绿体转化中,既可以用作抗性基因,又可用作转化体筛选的标记基因.建立了甜菜叶绿体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88.
本文旨在探讨豚鼠I型前庭毛细胞上有无胆碱能受体存在,并对其相应的离子通道特性进行研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急性分离的豚鼠I型前庭毛细胞对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反应。结果显示,7.5%(21/279)的I型前庭毛细胞对10-1000μmol/L ACh敏感,引发明显的外向电流。该电流对ACh的反应呈浓度依赖性,半数激活浓度(EC50)为(63.78±2.31)μmol/L,但该电流为非电压依赖性。在-50mV钳制电压和正常细胞外液中,100μmol/L ACh激活-持久缓慢的外向电流,电流幅值为(170±15)pA,该电流幅值依赖于胞外钙离子浓度,可被胞外给予的钙依赖性钾通道拮抗剂TEA阻断。I型前庭毛细胞的再次激活时间不小于1min。长时间暴露在ACh的情况下,受体离子通道不会发生自发性关闭。以上结果提示,部分豚鼠I型前庭毛细胞上存在胆碱能受体,胞外给予ACh可激活-持久缓慢的外向电流,其胆碱能受体通道对于ACh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和外钙依赖性、非电压依赖性或失敏性。本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前庭传出神经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证实并揭示I型前庭毛细胞上存在传出神经递质受体以及日后临床指导眩晕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白背飞虱对水稻抗虫品种N22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连续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单管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及其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N22品种上饲养1至2代,其卵历期、若虫期和全世代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从感虫品种TN1转移到抗虫品种N22上饲养1代,白背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体重、蜜露量、产卵量和内禀增长率等均低于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而后者又低于在感虫品种上饲养的指标,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连续饲养2代后,体内保护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接近于感虫品种上连续饲养的结果,说明白背飞虱从感虫品种转到抗虫品种在开始时并不适应,经过连续繁殖多代后白背飞虱逐渐适应,最后导致抗虫品种的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90.
从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大胡蜂、墨胸胡蜂和亚非马蜂5种雌成蜂毒腺中快速抽提总RNA,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各得到大小约为350bp的cDNA片段,进一步将这5个片段克隆入pGEMT-easy载体,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得到的5个片段长度均为341bp,均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和3′端未编码区的188bp核苷酸序列,证实为5种蜂的蜂毒前肥大细胞脱粒肽原的cDNA。经序列比较,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大胡蜂、墨胸胡蜂和亚非马蜂前肥大细胞脱粒肽原核苷酸序列彼此间的同源性都为90%以上。中华蜜蜂、大胡蜂、墨胸胡蜂和亚非马蜂与意大利蜜蜂的前肥大细胞脱粒肽原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100%、94%和98%。尽管大胡蜂和墨胸胡蜂与意大利蜜蜂属于不同的科,但它们的肥大细胞脱粒肽却完全相同,而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属于同一个属,它们的肥大细胞脱粒肽却不相同。中华蜜蜂和亚非马蜂肥大细胞脱粒肽第5号位的氨基酸为精氨酸,替代了意大利蜜蜂5号位的半胱氨酸,该位置的半胱氨酸与19号位的半胱氨酸组成意大利蜜蜂肥大细胞脱粒肽分子的一个对蛋白活性起重要作用的二硫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