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8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临床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仍在探索中。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三种胶质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近来有研究发现,这三种胶质细胞可通过活化、产生和释放细胞因子等途径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探索神经胶质细胞的多种复杂功能或作用机制来充分认识胶质细胞的特点,为今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研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特点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与疼痛治疗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总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其中枢机制尚不明了.杏仁核在疼痛反应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杏仁核各个亚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探索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8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和8位健康者进行了普通核磁共振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将杏仁核各个亚区分别进行的功能连接分析,并将功能连接和被试者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患者杏仁核的基底外侧部(laterobasal groups,LB)和皮质部(superficial groups,SF)与多个脑区的FC表现出增强,主要位于颞叶和额叶.同时SF与多个区域的FC出现减低,主要位于额叶和顶叶.颞叶和额叶部分区域与LB的FC强度、与病程长短和VAS评分表现出关联性.研究结果提示,PHN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改变提示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中,杏仁核以及多个涉及情绪、认知、注意的脑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朱荣丽  陶菊  龚旭初 《蛇志》2016,(2):141-142
目的观察红光治疗对蝮蛇咬伤伤口愈合和伤肢肿胀、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红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伤口愈合时间和肿胀、疼痛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和肿胀、疼痛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治疗对蝮蛇咬伤伤口愈合、肿胀及疼痛的缓解有促进作用,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84.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830 nm微激光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采用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激光光灸仪(波长为830 nm,功率密度0.335 W/cm~2)对13例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肌筋膜扳机点(MTrPs)、养老穴和承山穴进行光灸,每次4 min,每周3次,共治疗4周;用红外热像仪分别在首次、第7次和末次光灸前后对患者上背部采集图像,对MTrPs进行压痛阈值(PPT)的测定并进行VAS评分,对所得数值进行分析。在光灸6次、末次后患者VAS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降低(P≤0.001);而治疗6次后有6个、末次治疗后有4个感兴趣区(ROIs)与治疗前相比PPT数值显著降低(P≤0.05)。红外热成像结果显示,首次、第七次和末次光灸后患者ROIs温度与相应部位治疗前相比均有增加,部分增高显著(P≤0.05);但整个疗程结束后,上背部ROIs温度与首次治疗前相比未见显著变化,红外热成像数值与PPT数值也未见显著相关。830 nm微激光光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确切,但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微激光光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累积疗效评价尚缺乏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和比较使用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6.01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的共计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上述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MIS-TLIF组)与对照组(常规开放手术组)。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功能障碍程度(JOA)及各围手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卧床时间,花费,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MIS-TLIF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前的VAS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经外科手术后,都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MIS-TLIF组在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能够显著改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和长处,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到2021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各63例。微创组给予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组给予开放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微创组的切口长度等围手术指标均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1 d、3 d、5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 d的的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移位、神经根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2 %,低于开放组的22.2 %(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高于术前1 d,微创组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控制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探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P2X4的表达和糖尿病病理性神经痛大鼠炎症反应和疼痛阈值的关系。方法:通过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糖尿病病理性神经痛大鼠模型并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腹腔注射载体柠檬酸盐缓冲液0.25 mL/kg),模型组(糖尿病病理性疼痛模型,同上注射,n=15)和抑制剂组(大鼠糖尿病病理性模型,过鞘内导管注射米诺环素),共28 d。通过MWT评估对机械刺激的手掌反应。通过双极针电极检测实验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速。通过蛋白印迹分析P2X4和BDNF蛋白表达。通过RT-PCR分析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通过蛋白印迹分析p38MAPK和p-p38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第2week、4week和6week,模型组MWT较对照组降低(P<0.05),抑制剂组MWT较模型组升高(P<0.05)。第2 week,个实验组大鼠MNCV比较无差异(P>0.05),第4week和第6week,模型组MNCV较对照组降低(P<0.05),抑制剂组MNCV较模型组升高(P<0.05)。模型组P2X4和BDNF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抑制剂组P2X4和BDNF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P2X4和BDNF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抑制剂组P2X4和BDNF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IL-1β、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抑制剂组IL-1β、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较抑制剂组降低(P<0.05)。模型组p-p38MAP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抑制剂组p-p38MAPK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各实验组大鼠p38MAPK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P2X4-BDNF信号在DNP中起重要作用,并且P2X4在DNP期间激活的脊髓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升高,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能显著降低P2X4表达和炎症水平,可防止热痛觉过敏并增加大鼠疼痛阈值。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心理状态、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ISCI后并发NP患者1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rTMS治疗)和研究组(n=57,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夹脊电针疗法),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疼痛改善、心理状态、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疼痛评级指数(PRI)、现实疼痛指数(PPI)、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则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β-EP)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疗法联合rTMS治疗ISCI后NP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改善其心理状态、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以及分别对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和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腕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背侧入路,43例)和B组(掌侧入路,45例)。观察两组患者腕功能优良率、围术期相关指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血清创伤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情况。结果:两组优良率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骨性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年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均增大(P<0.05)。两组术后3 d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前列腺素E2(PGE2)、P 物质(SP)、β-内啡肽(β-EP)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疗效相当,其中掌侧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还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创伤,综合疗效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估和总结使用小切口改良Mc Bride矫形术治疗足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2014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踇外翻畸形的10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小切口改良Mc Bride矫形术,观察和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周、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踇外翻角测量(HVA)、跖骨间角测量(IMA)及足踝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至术后6月,优良率为96.2%,患者术后3周、6月VAS评分、HVA与IMA的角度、AOFAS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3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畸形复发,6例出现足部轻度疼痛,1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余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小切口改良Mc Bride矫形术能够有效纠正踇外翻畸形,并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