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武汉梅花炭疽病病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病是梅花(Prunus mume)栽培中的重要病害,对梅花的栽培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从武汉发病的梅花叶片样品上分离、获得了170个炭疽病菌菌株,它们在形态特征、致病性、分子遗传水平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按菌落形态、色素分泌、拟菌核产生、分生孢子及孢子梗形态和大小等形态特征将梅树炭疽病菌分为7种类型,其中Ⅵ型和Ⅶ型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可以连续产生大量的有性后代。7种类型的菌株只能侵染梅花、樱树、梨树、苹果、桃树、杏树等蔷薇科园艺植物,并且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但不侵染吉祥草、柑桔、大叶黄杨、豇豆、紫荆、高粱等供试的其它科植物。依据致病力可将梅树炭疽病菌分为强、中、弱3类。ITS序列表明它们均属于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其中7种类型36个梅树炭疽病菌菌株的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在55%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可以分为3组,所聚类群与形态学类型和致病力分化所形成的强、中、弱3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梅花炭疽病菌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2.
本文记录一只因环境、饲料等因素改变而2001年春季未能发情的雌性大熊猫,于秋季9月中旬发情,并与另一只同期发情的公熊猫自然交配,当年冬季12月17日成功产仔的这一世界首例圈养大熊猫秋季发情配种的行为表现和配种经过,并对该大熊猫秋季发情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3.
王成源(Wang,2000)和金玉Gan(Jin,2000)提出了关于乐平统底界定义的不同论点。为了对此进行独立的验证,卡尔加里大学微体古生物实验室对采自华南广西来宾地区瓜达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类化石大块样品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1.Jinogondolella和Clarkina在样品中没有共生;2.由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的变化发生在层115-6i;3.C.postbitteri的首次出现层位(FAD)在蓬莱滩剖面位于层115-6i上部;4.这个变化标志着一个才的生物信号和一个重要的点断演化事件。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的事件很可能是受瓜达鲁普统与乐平统之交的海平面降至最低水位所触发和控制。层115-6i下部为较浅水相颗粒灰岩,代表瓜达鲁普统末期层序高位域之顶或上覆层序低位域之底部。作为Clarkina属的第一个代表,Clarkina postbitteri是界线地层中最易识别的种之一,而Clarkina postbitterigkp带的识别较容易和稳定一致。Clarkina postbitteri和Clarkina dukouensis可以通过基于锯齿型式,居群和个体发育的分类体系来加以稳定地区分。Clarkina postbitteri和Clarkina 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其间的分界点只能人为地确定,如果采用这样一个人为确定的点来定义全球界线层型(GSSP),将难以稳定一致地对其加以识别。来自层114.6-6k的被Wang(2000)鉴定为Clarkina dukouensis的标本应当是C. postbitteri,或精确地可能是C. postbitteri的一个新亚种,没有争议的Clarkina dukouensis在蓬莱滩剖面最早出现于层114-7e。从生物演化和层序地层的角度看,C. postbitteri的首次出现层位(FAD)是瓜达鱼普统和乐平统界线在最清楚的侯选位置。  相似文献   
84.
NF—κB与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F-κB是一种多极性基因调控性能的转录因子,能够激活若干个炎症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过程,从而控制它们的生物合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对NF-κB的研究进展,对NF-κB的结构组成、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5.
叶绿体中的细胞色素b—55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b-559是由叶绿体基因编码α,β亚基为单位构成的一种血红蛋白,是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重要组分。以叶绿体为实验材料的研究表明,细胞色素b-559可通过还原变化调节光系统Ⅱ的光抑制敏感性,并对发生在供体侧和受体侧抑制的光系统II反应中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整体植物在生理条件下的作用却未得到证实,这也正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
封育年限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自然封育对毛竹林群落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常规经营(0年)和不同封育年限(10,20,30年)的毛竹林为对象,对毛竹林分结构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竹林密度增大,胸径变小;封育毛竹林中2度以上活立竹的密度显著高于常规经营(P0.05),枯立竹的密度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封育20年后的2度以上活立竹和枯立竹的胸径显著减小(P0.05)。封育0,10,20,30年的毛竹林下灌木种类分别为68,35,58,77种,而草本植物种类则分别为64,23,31,44种。封育10年的林下灌木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封育20年后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前期年份(P0.05),封育显著提高了Pielou指数(P0.05);封育显著降低了草本植物的Simpson指数(P0.05),常规经营林下草本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显著高于封育20年后的林分(P0.05),封育10年的林下草本均匀度指数Pielou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  相似文献   
87.
在昆虫中,雄虫先于雌虫羽化,称为雄虫先熟现象,而雌虫先于雄虫羽化,称为雌虫先熟现象。前者最为普遍,后者报道较少。本试验在20、22和25℃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ilbner)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雄间发育历期有着显著的差异,各个温度下雌虫均比雄虫先羽化,表明棉铃虫属于雌性先熟种类,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雌虫的蛹期较短所致。幼虫发育历期与蛹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8.
亚洲玉米螟成虫寿命与繁殖力的地理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繁殖力的地理差异,比较了亚洲玉米螟5个不同地理种群海南乐东(LD)、江西南昌(NC)、山东泰安(TA)、河北廊坊(LF)和黑龙江哈尔滨(HEB)的成虫寿命、产卵历期、产卵量,并分析了这些参数与各种群地理纬度的关系.成虫寿命随纬度升高而延长,从南到北各种群雌虫寿命分别为10.20、13.68、13.90、13.95 d和16.40 d,雄虫寿命分别为8.35、12.50、13.62、13.71 d和14.30 d;产卵历期随纬度升高而延长,从南到北各种群分别为7.45、10.45、11.90、10.62d和13.15 d;产卵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大,乐东产卵量显著低于其他种群,从南到北各种群产卵量分别为351.55、500.09、522.90、546.76粒和577.95粒/雌.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亚洲玉米螟繁殖略策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89.
1植物名称浙皖粗筒苣苔(Briggsia chienii Chun)。2材料类别种子及无菌苗叶片。3培养条件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种子发芽培养基:(1)MS+6-BA 1.0 mg·L-(-1)(单位下同)+NAA 0.5;诱导叶片分化培养基:(2)MS+6-BA 2.0+NAA 0.5;增殖继代培养基:同(1);壮苗培养基:(3)MS+6-BA0.1+NAA 0.05;生根培养基:(4)1/2MS+0.1%活性炭。以上培养基均含30 g·L-(-1)蔗糖和7.0 g·L-(-1)琼脂,pH 5.8。培养温度为(25±2)℃;  相似文献   
90.
为探讨群居型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关系,从青藏高原9个地区采集到不同地理种群,以数值分析对形态指标及其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头宽(C)形态指标和E/F、F/C两个比值可以作为分析种群关系的参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能够较好地说明青藏高原9个种群的地理变异和种群相互关系,9个地理种群可以分三个类群,即第Ⅰ类群包括百巴(BB)与八美(BM)种群;第Ⅱ类群包括普兰(PL)、扎囊(ZN)、洛须(LX)种群;第Ⅲ类群包括噶尔(GE)、香孜(XZ)、日土(RT)、那嘎(NG)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