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该文报道了大岩桐花瓣切块离体培养再生花现象,花瓣切块再生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再生花芽(命名为BF);另一种是既再生花芽也再生营养芽(命名为BF+V)。花芽再生的能力与光照、花芽大小及培养基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紧密相关。当培养基中含有1.0 mg/L GA3时,BA的添加会显著增加总花芽(BF+BF+V)的形成率,添加0.5 mg/L BA时,总花芽形成率达100%。在暗中培养时,BF达93.4%。不同大小花芽的花瓣再生花的能力不同,7 mm直径花芽的BF最高,达86.7%。同时,对花芽再生过程中花瓣切块的组织结构形态变化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2.
糜赛男  金燕  高芳  吴旻 《生物学通报》2010,45(12):37-38
本文以浙科版必修3第1章第1节的探究活动“不同浓度2,4-D对大蒜生根的影响”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理解并应用实验设计的原则,学会控制变量、假设、下操作性定义等科学过程技能,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83.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和数字式温度计,在环境温度(Ta)5.0~37.5℃范围内,测定了成体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在Ta为5.0~37.5℃时,八哥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1.4±0.1)℃,热中性区(TNZ)为25.0~32.5℃,基础代谢率(BMR)为(125.33±2.08)ml O2/h,是体重预期值的60%;Ta在5.0~25.0℃范围内,MR[ml O2/h]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365.30-10.07Ta;Ta在10.0~25.0℃时,C最低且基本恒定,平均为(0.06±0.00)ml 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00%。八哥具有较低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的热传导和体温,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84.
赤霉素促进花发育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赤霉素在花发育中的作用、赤霉素与一些花发育基因表达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介绍.  相似文献   
85.
动物的免疫功能不仅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而且可能在种群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从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逐月捕获根田鼠,测定其脾脏重量及二硝基氟苯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冷季1(2006年9~10月)个体的脾脏指数及迟发性超敏反应与暖季(2006年4~8月)个体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冷季2(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和冷季3(2007月2~4月)个体脾脏指数、以及冷季3个体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均显著低于冷季1和暖季个体,表明根田鼠免疫功能随冷季而显著降低.此外,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间的脾脏指数呈显著差异.我们认为,青藏高原冷季低温是影响根田鼠免疫功能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对根田鼠种群自动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采用根组织切片法自野生春兰菌根共分离到6株真菌菌株,接种春兰杂交组培苗,结果发现CL-3和CL-6菌株在菌-苗共生培养基Ⅰ中对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 个月后处理苗的鲜重增长率分别达到47.4%和42.5%,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CL-3和CL-6接菌处理苗的营养根中均分离获得了原接种真菌,并观察到了菌根结构.结果表明,CL-3和CL-6菌株已与组培幼苗成功建立了共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7.
在基因枪介导转化的转基因水稻植株中发现1个四倍体变异株系XIP-4N.该变异株系T0代植株中转基因的整合模式与二倍体转基因株系XIP-2N相同,并且二者来自同一转化体系,推测XIP-4N株系是转化后的水稻愈伤组织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加倍产生的.对外源筛选标记基因bar和非筛选基因cecropinB在转基因株系XIP-4N和XIP-2N中的遗传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二倍体转基因株系XIP-2N中,bar和cecropinB基因的Southern整合模式从T0到T2代遗传稳定,单位点整合的bar基因按孟德尔单基因显性方式向后代传递.四倍体转基因株系XIP-4N中外源基因遗传行为复杂,单位点整合的bar基因(Basta抗性)T1代按15∶1分离,T2和T3代中分离行为复杂,而且bar和cecropinB基因的整合模式遗传不稳定.同源四倍体水稻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结构变异、转基因相关位点DNA片段的遗传重组与修饰,以及由此导致配子的育性降低,可能是导致外源基因遗传行为复杂的主要原因.转基因四倍体水稻变异株系XIP-4N携带易于检测的bar基因,为研究同源四倍体水稻的遗传和生殖机理提供了好材料.  相似文献   
88.
甘肃省苔类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环  陈龙  李微  高谦 《植物研究》2009,29(5):607-614
通过对甘肃省所采集苔类植物标本的鉴定和统计整理,共报道苔类植物18科30属78种及变种,其中包括3个新记录科,分别为:扁萼苔科(Radulaceae)、魏氏苔科(Wiesnerellaceae)、带叶苔科(Pallavicinaceae),11个新记录属和35个新记录种;区系分析表明北温带成分占据优势(占总种数的43.24%),其次是东亚成分(占总种数的22.97%),甘肃省苔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89.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不同试验条件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同类昆虫遭遇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 Sundvall捕食时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与质谱技术分离鉴定挥发性物质。目的明确褐飞虱遇险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并分析该挥发性物质的成分。结果表明,用乙酸乙酯、甲醇和正己烷分别提取"褐飞虱23龄若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现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引起褐飞虱极显著的逃避行为。用不同褐飞虱虫量(100、300、600头/500 mL瓶)、不同提取时间(1、3、6 h)和不同溶剂温度(15、25、35℃)分别提取"褐飞虱23龄若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现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引起褐飞虱极显著的逃避行为。用不同褐飞虱虫量(100、300、600头/500 mL瓶)、不同提取时间(1、3、6 h)和不同溶剂温度(15、25、35℃)分别提取"褐飞虱23龄若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现3003龄若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发现300600头、3600头、36 h和25℃下的提取物能引起褐飞虱极显著的逃避行为,明确了褐飞虱遇险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萃取"褐飞虱26 h和25℃下的提取物能引起褐飞虱极显著的逃避行为,明确了褐飞虱遇险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萃取"褐飞虱23龄若虫"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和"褐飞虱23龄若虫"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和"褐飞虱23龄若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保留时间16 min、21.5 min时,"褐飞虱"与"褐飞虱+草间小黑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物均出现新峰;保留时间10.94 min时,仅"褐飞虱+草间小黑蛛"共存体释放的挥发物出现新峰。推测保留时间10.94 min时出现的峰为褐飞虱被草间小黑蛛捕食时释放的示警挥发物。质谱分析进一步表明,这种挥发物具有与(E)-2-己烯醛相类似的化学结构,但其实际结构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0.
bax是bcl-2家族中的一员,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凋亡。在药用植物中细胞凋亡与其逆境防御机制的激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很多药用植物而言其防御性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其主要药用成分。本实验以黄芩为材料,利用bax基因转化黄芩细胞,对转化后的黄芩细胞凋亡形态进行研究后发现25 μmol·L-1,40 μmol·L-1雌二醇均能诱导bax基因表达,且40 μmol·L-1雌二醇诱导培养的转化细胞在培养5天后基本褐化死亡;利用Hoechst 33342和PI对经50 μmol·L-1 EST诱导培养48 h后的转化细胞染色后发现,细胞核出现边缘化、染色质浓缩,DNA断裂形成核小体等典型凋亡特征。研究表明bax基因表达能够诱导转化后黄芩细胞凋亡,为进一步深入分析bax基因调控下黄芩细胞凋亡过程中的次生代谢机制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