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性解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家绮  张之南 《生理学报》1989,41(5):482-488
在进行中的不可逆聚集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解聚剂,测定其解聚程度。以一系列作用机制不同的血小板解聚剂对ADP、胶原、花生四烯酸、U_(46619)(血栓素A_2类似物)、PAF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的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作用得以维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机制的参与,并和促聚剂种类有关。维持ADP诱发的聚集,需要外源性Ca~(2 )及细胞内Ca~(2 )的动员。PAF U_(46619)和花生四烯酸诱发的聚集作用的维持也需要细胞内钙的动员。但是胶原诱发的聚集作用的维持,有除Ca~(2 )、ADP以外的其他途径。维持持续的聚集并不依赖于血小板TXA_2(血栓素A_2)的持续合成,钙调节蛋白在血小板的持续聚集中起重要作用。钙调蛋白抑制剂都是有效的血小板解聚剂。各种血小板解聚剂的拮抗效果取决于(1) 采用促聚剂的种类、(2) 加入解聚剂时血小板聚集的时相、(3) 解聚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82.
目的:对原矛头蝮(P.mucrosquamatus)的毒性及其恢复规律进行考察,增进对该蛇毒性的认识。方法:用该蛇连续攻击小鼠,用梯度剂量蛇毒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统计死亡率,以折算绝对毒性和半数致死量。对毒性耗竭个体,在梯度时间间隔采集蛇毒,以考察毒性恢复规律。结果:原矛头蝮在2 h内可导致6只小鼠死亡。蛇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2.204μL/Kg。毒性耗竭后,在间隔21天所获得蛇毒的容积达到最大值即190μL,湿重为149.7 mg。结论:毒蛇在攻击猎物时,并不一次性排完毒腺中的所有毒液,随着攻击次数的增多,毒腺中毒液量逐步减少直至耗竭。其毒液量的恢复需要约3周时间,期间,单次排毒量逐渐增加,干物质的含量也基本呈递增趋势。就单次最大排毒量而言,原矛头蝮高于竹叶青、蝮蛇和银环蛇。其单位剂量毒性高于五步蛇和竹叶青。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50%葡萄糖静注联合持续泵入呋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方法:6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联合治疗组采取50%葡萄糖100 m L静注联合呋塞米100 mg持续静脉泵入,对照组采取呋塞米300 mg间断注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量、脑利钠肽、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效果总有效率90.3%,远高于对照组64.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量均有所增加,BNP浓度均有所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24 h尿量多于对照组,BNP浓度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CI和LVEF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而LVEDD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CI和LVEF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50%葡萄糖静注联合持续泵入呋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短期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水钠潴留,减轻水肿,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4.
采用不同防腐剂处理苏云金杆菌制剂及毒力生物测定 ,结果表明 ,7# ( 1 0 0ml中含 0 5ml1 0 %甲醛和 1ml1 5%尼泊金 )防腐剂处理苏云金杆菌制剂 0~ 96h ,抑制芽孢萌发和菌体活性的效果最佳 ,其次为2 # ( 1 0 0ml中含 1ml1 5%尼泊金 ) ,8# ( 1 0 0ml中含 1ml1 5%尼泊金和 0 0 5g土霉素 ) ;毒力生物测定 7# 防腐剂最稳定 ,LC50 最小 ,灵敏度最高。  相似文献   
85.
麦角菌原生质体用0.3mg/mL亚硝基胍(NTG)分别处理20,40,60和80min。随机挑取NTG处理后的原生质体再生单菌落共80个,分别接种到50mL离心管(内装10mL液体培养基)中,在24℃、220r/min摇床上培养12d。在紫外灯(254um)下选出46株荧光相对较强的培养物在24孔板上作Van Urk蓝色反应分析。挑选9株呈深蓝色反应的菌株作HPLC分析,其结果与24孔板法有明显的相关性。在麦角隐亭产率上,No.45最佳(来自NTG 80min剂量组),No.18、 No.26次之(来自N  相似文献   
86.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用霍恩氏法(Horn法)计算亚稀褶红菇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亚稀褶红菇对大鼠尿素氮(BUN)、肌酐(CREA)、钾(K)、钠(Na)、氯(Cl)、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尿蛋白、尿糖和潜血水平的影响,并对左侧肾脏进行病理学观察。亚稀褶红菇对雌性SD大鼠的LD50及95%可信区间(95%CI)为271 (169–441) mg/kg,雄性SD大鼠的LD50及95%CI为233 (143–378) mg/kg;与对照组比,各亚稀褶红菇组SD大鼠BUN、CREA、K、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尿蛋白、尿糖和潜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增加;各亚稀褶红菇组SD大鼠Na和Cl均降低;各亚稀褶红菇组大鼠SD肾小管坏死,表现为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水样变性,刷状缘消失,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且随着亚稀褶红菇剂量的增加,各指标变化更显著。亚稀褶红菇可导致SD大鼠肾损伤,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87.
50%灭·杀单WP的安全性及其对美洲斑潜蝇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灭.杀单WP对大鼠经口急性毒性分别为雄鼠LD501000 mg.kg-1和雌鼠562 mg.kg-1;对大鼠的经皮急性毒性,雄鼠和雌鼠的LD50均大于2000 mg.kg-1;50%灭.杀单WP对大鼠急性经口、经皮均为低毒级,对皮肤和眼睛刺激强度均属无刺激性。室内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50%灭.杀单WP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成虫,对低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高龄幼虫;50%灭.杀单WP 500、333.33、250 mg.L-13种浓度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50%灭蝇胺WP 125mg.L-1处理;50%灭.杀单WP 500 mg.L-1处理的防治效果好于单剂90%杀虫单600 mg.L-1处理;50%灭.杀单WP对美洲斑潜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00 mg.L-1处理在药后14 d仍有效控制美洲斑潜蝇的为害。  相似文献   
88.
国内概况 我国抗生素工业于50年代中期以青霉素的生产为契机,蓬勃发展,至60年代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满足了国内的需要。目前总生产量达1.1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6%,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89.
为了探讨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m5C)相关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治疗及预后中的潜在价值,构建了基于m5C相关基因的预后预测模型,用于评估TNBC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状况。从基因表达总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TNBC基因表达谱和相应的临床数据。通过Pearson分析确定了99个m5C相关基因,进一步采用单因素Cox分析鉴定出5个与预后有关的m5C相关基因(SLC6A14、BCL11A、UGT8、LMO4、PSAT1)并构建了风险评分(risk score)预测模型,根据风险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和校准曲线评估了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和验证集的K-M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蝎毒热溶解性和毒性实验,探索蝎毒蛋白稳定性与分子量间的关系。方法:对蝎毒粗毒煮沸后的可溶成分进行急性毒力实验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蝎毒粗毒加热处理组的LD50为16.228mg/kg,粗毒对照组的LD50为3.66mg/kg,显示蝎毒经加热后毒力明显降低,但仍具有一定的毒性。SDS-PAGE结果显示,经加热处理的粗蝎毒之沉淀主要为大分子蛋白质,在可溶成分中含有小分子肽类。结论:蝎毒的大分子蛋白质热稳定性差,而小分子多肽部分耐热性强,而且蝎毒的小分子多肽组分具有相对稳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