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9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170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2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水分胁迫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揭示黄顶菊入侵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以苯菌灵为杀真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0%、80%、40%和20%条件下,分别设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黄顶菊株高、干重和主根长,而对AM真菌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用苯菌灵显著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叶片保水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MDA含量。不灭菌处理下黄顶菊植株对土壤有效N和有效P的利用率较高,且植株全N、P含量显著高于灭菌处理,菌根贡献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逐渐提高,重度胁迫分别是渍水条件下的1.84和1.88倍。土壤水分状况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黄顶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AM真菌共生能够促进黄顶菊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吸收,改善植物代谢活动,提高抗旱性。实验结果为黄顶菊合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丛枝菌根的基础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部草原优势牧草生长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夏子  韩国栋  郭春燕 《生态学报》2013,33(13):4146-4155
研究温性典型草原优势牧草生长季与气候因子变化的关系,对于监测草地环境变化及保护利用,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对优势牧草生长的影响,指导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内蒙古中部草原3个牧业气象试验站1983-2009年克氏针茅和羊草的物候期、气象资料,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7a间,该区的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春季升温幅度最大,气候倾向率为0.71-0.84℃/10a;各时段降水量变化除春季呈微量增加趋势外,总体呈减少态势.可见,内蒙古中部温性典型草原区暖干化趋势明显.(2)27a间,锡林浩特克氏针茅和羊草返青日期表现为推后趋势,并与4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镶黄旗和察右后旗克氏针茅和羊草返青日期呈提前趋势,并与3-5月气温、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每升高1℃、降水量每增加10mm,优势牧草返青日期约提前3.0-5.1d和1.3-2.1d.(3)该区克氏针茅和羊草黄枯日期均呈提前趋势,与8-9月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为正相关,气温每升高1℃,克氏针茅黄枯日期提前1.7-10.7 d,羊草黄枯日期提前3.5-11.3d,降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弱.(4)该区克氏针茅生长季延长趋势明显,羊草生长季缩短趋势明显.克氏针茅生长季与4-10月均温正相关系数最大,羊草生长季与水热系数的正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73.
蓖麻毒蛋白A链基因RNAi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因沉默技术调控蓖麻毒蛋白A链基因的表达,以期获得低毒蓖麻新材料.利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得蓖麻毒蛋白A链基因762 bp片段,命名为RTA基因.进一步利用该基因构建了植物RNAi表达载体pBI-RTA-S-AS,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蓖麻子叶节,用卡那抗性筛选转化再生植株,PCR进一步鉴定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目的基因长762 bp,与预期结果一致;卡那抗性筛选和PCR鉴定结果显示,获得了3株转基因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74.
临床路径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广泛应用。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费用合理化、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临床路径管理实践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加强临床路径知识再教育和再培训,强调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以及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变异管理效能等。  相似文献   
75.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田土壤中筛选获得1株拮抗水稻纹枯病菌的细菌QT-0304菌株,最大拮抗带宽达到20 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比对及进化树构树分析,鉴定QT-0304菌株为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抗菌谱实验结果表明:QT-0304菌株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杨树溃疡病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拮抗带宽分别达到34.5 mm和23.0 mm。  相似文献   
7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慢性顽固性胃肠道炎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根治。随着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基因水平上应用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对炎症性肠病发挥的独特治疗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介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综述近年来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7.
目的应用植入式遥测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清醒无束缚状态下血压昼夜波动变化。方法取8只SPF级3月龄雄性SHR大鼠,进行C50-PXT植入子植入手术,恢复7 d后,用遥测系统进行24 h连续清醒无束缚的血压监测,并用EMKA分析软件对动态血压心率均值、24 h血压心率趋势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月龄的SHR大鼠血压和心律呈昼夜节律性变化,白昼阶段血压明显低于夜间阶段(P<0.01),血压在1∶30~2∶30和20∶30~21∶30时出现两个高峰期,14∶00~14∶30时出现一低谷期。其中夜间阶段平均收缩压为166.02 mmHg,两个收缩压峰值分别为172.13 mmHg和171.38 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是162.73 mmHg,收缩压谷底值为155.73mmHg。而心率两个高峰期出现在1∶30~2∶00和20∶00~21∶00,高峰值分别为375.00次/分和373.26次/分;心率低谷出现在11∶00左右,谷底值为310.91次/分,白昼和夜间的平均心率分别为328.85次/分和346.05次/分。结论 3月龄的SHR大鼠血压和心律呈昼夜节律性变化,血压和心率在夜间出现两个高峰,白昼出现一个低谷,且夜间的平均血压和心率要高于白昼,SHR大鼠的血压和心率的节律变化与其活动有关。植入式遥测技术可准确反映SHR大鼠血压昼夜的节律性变化,有助于正确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和高血压的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8.
迄今为止,恶性疟疾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由于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研究安全、有效且廉价的恶性疟疾疫苗迫在眉睫.综述了当前在研究中的3种恶性疟疾疫苗,并从候选抗原性质、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和抗原免疫原性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的现状,为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9.
采用CPE和MTT方法对分离自红树林土壤样品的211株放线菌进行抗H1N1病毒活性筛选,获得28株活性菌株,其中菌株HA10211发酵液稀释20倍时对H1N1病毒的抑制率达到92.2%。菌株HA1021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Isoptericola chiayiensis 06182M-1T具有最高同源性(99.3%),在发育树上聚为同一个分支,二者DNA-DNA杂交率为83.2%。依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系统发育分析和DNA-DNA杂交结果,鉴定菌株HA10211为嘉义白蚁菌(Isoptericola chiayiensis)。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蕨菜乙醇提取物的致突变作用,为蕨菜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制备蕨菜乙醇提取物,采用Ames试验方法,以50μg/皿敌克松作为诱变剂,分别添加提取物50、100、200、400、800μg/皿,统计回变菌落数;结果:受试物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且无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蕨菜乙醇提取物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