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我们研究发现,南海拥有丰富的鲸类资源,搁浅情形也较常见,但相关救助体系还未建立,亟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萌丫的故事2019年6月6日傍晚,一头约3米长的雌性短肢领航鲸出现在海南三亚崖州湾水域并最终搁浅。附近村民发现后立刻报警,并协力将其送回大海。不幸的是,第二天下午这头领航鲸再次搁浅,而且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72.
河岸带是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带,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流的冲刷与地势的作用使得河岸带往往形成弯道, 弯道内外两侧水流速度、泥沙性质与植物繁殖体聚集程度不同, 影响到植物生长与种群动态, 可能导致河岸带弯道凸岸、凹岸两侧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以中国特有、狭域分布的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为例, 揭示溪流弯道对其两侧海南杜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海南岛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设置2个河岸弯道样带, 用方差/平均值法对弯道凸岸、凹岸两侧海南杜鹃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1)海南杜鹃弯道凸岸的种群结构呈增长型, 凹岸基本呈衰退型; (2)凸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种群基本呈增长型, 凹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则出现断龄现象; (3)距离弯顶位置或河岸越远, 各龄级海南杜鹃种群个体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4)在2m×2m尺度下, 弯道凸岸及其下游的海南杜鹃主要呈聚集分布, 上游近似随机分布, 凹岸及其上下游则均呈随机分布。海南杜鹃分布的山区河岸带水流较快、坡度较大, 可能是导致弯道凹岸个体较少、种群结构呈衰退型的主要原因。因此, 河岸弯道内外两侧可能存在个体生长与群体差异, 在开展河岸带植物种群动态与物种保育研究中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3.
为了解光照对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照环境下海南龙血树幼苗形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的形态、生理和生物量分配指标在不同光照强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为0.08~0.86,其中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的可塑性指数普遍较高(0.67~0.86),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有较好的光照适应性,其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整根茎叶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光照的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海南龙血树幼苗的比叶面积、叶根比呈现显著增大趋势,表明幼苗可通过增加单株叶面积比例,扩大光合作用面积,有效调节自身生物量配置。37.3%自然光照(L2)是海南龙血树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现存海南龙血树生境改变,生境缺少林荫以致光照强度过大,不利于幼苗根系生长,难以度过干旱季节,可能是海南龙血树自然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4.
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寄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是寄生椰子织蛾蛹期的本土天敌。研究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功能反应,能为该蜂室内扩繁和室外控害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在室内观察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行为基础上,研究了营养(10%蜂蜜)、寄主蛹(初、中、晚)期对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镜下观察1头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可寄生多头椰子织蛾蛹,寄生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率随寄主密度的增大逐渐减缓,属于HollingⅡ功能反应。在无营养条件下,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初、中、晚期蛹的理论最大寄生量分别为1.5、1.4、1.2头·d~(-1);在10%蜂蜜饲喂条件下,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初、中、晚期蛹的理论最大寄生量分别为1.8、1.7、1.3头·d~(-1)。【结论】HollingⅡ型拟合结果表明,椰子织蛾初期蛹是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的最佳时期,补充营养能够提高椰子织蛾的寄生力。  相似文献   
75.
野生灵芝自古以来被誉为一种延年益寿的滋补品,它的药效及保健功能已在人类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证实。近代的试验表明,野生灵芝含高分子多糖。氨基酸、生物碱类、多肽、惦。野生灵芝的药用功效除了对神经、消化、呼吸和造血系统疾病有特效外,可用来治疗脑血栓、脑溢血、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肝炎、肾炎,还可以改善血液的粘度,增加微循环血流。此外,从野生灵芝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对小鼠S-180肺瘤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中国是一个野生灵芝很丰富的国家,南北各地都有,特别是海南岛分布最多。近年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76.
白鹇海南亚种的生态和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南白鹇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殊的白鹇海岛亚种。其结群个体少;雏鸟孵出后,每群雏数少;亲鸟损失严重,有极其罕见的纯雏群现象;种群繁殖力低,出生率仅77.5%;保护区核心区种群密度1978年20.2只/km~2,1992年12只/km~2。天敌、人类危害是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岛有白鹇分布的残存林区面积仅740km~2,乐观估计白鹇数量已不足8800只,白鹇海南亚种已处于渐危至濒危级别,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7.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生林(SF)、12年生槟榔林(AF)和35年生橡胶林(RF),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指数(SWI)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原始林相比,表层土壤(0~10 cm)中,其他土地类型土壤持水性能指标均降低,12年槟榔林各土层指标均最低.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表明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紧实度的改变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和橡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减少27.7%、54.3%和11.5%,不同土层的差异各异,橡胶林仅表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可解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量的83.3%.土地利用转变显著改变了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比12年槟榔林,35年橡胶林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地管理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减少土壤紧实度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及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78.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臭蛙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00~1 200 m的地区,最适宜的海拔范围是600~1 000 m,总分布面积约2 179 km2。海南臭蛙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分布区分为三个斑块,尖峰岭所在地为斑块Ⅰ,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山所在地为斑块Ⅱ,五指山和吊罗山所在地为斑块Ⅲ。适宜生境分析显示,斑块Ⅰ适宜生境面积为218.4 km2,主要分布在尖峰岭中部的三分区、五分区和南部的南崖;斑块Ⅱ适宜生境面积为963.5 km2,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北部的牙琼、南美岭以及鹦哥岭东部的鹦哥嘴、什寒、秀寨岭和黎母山主峰西侧的四分场;斑块Ⅲ适宜生境面积为997.1 km2,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西部的那罗岭、南部的好定岭和吊罗山中部的度假村、白水岭以及研究区东部的牛上岭。环境变量分析显示,海拔是影响海南臭蛙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距水源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日照对海南臭蛙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9.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海南俄贤岭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 Naud.)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00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种,隶属于26科33属;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分别占非世界总属数的31.03%和24.14%。在种的水平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非世界分布总种数的25%。群落种类主要由灌木(24种)和草本(9种)构成,灌木层中以紫毛野牡丹为优势种,草本层以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优势种;藤本植物仅有3种。生活型以中高位芽为主,占40.54%;群落的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1%~20%、B:21%~40%、C:41%~60%、D:61%~80%、E:81%~100%),频度等级的分布规律为A > B > D > C=E。与该地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群落和海南大戟(Euphorbia hainanensis Croizat)灌丛群落进行比较发现,该群落植物种类更少,分布更稀疏,层次更明显。  相似文献   
80.
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植物名称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2材料类别幼嫩茎段. 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MS 6-BA 5.0 mg·L-1(单位下同) NAA 0.5 Ad(腺嘌呤)40;(2)增殖培养基:MS 6-BA 5.0 NAA 0.5 Ad 0.4;(3)分化壮苗培养基:MS 6-BA 5.0 NAA 0.1 Ad 40 AC(活性碳)1 g·L-1;(4)生根培养基:MS NAA 0.3 AC 1 g·L-1.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0 g·L-1蔗糖、5.8g·L-1卡拉胶,pH 6.0.培养温度26~28℃,光照时间8~10 h·d-1,光照度1500~2000 1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