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育肥完成后到冬眠前的阶段被认为是贮脂类冬眠动物从体温常态到冬眠之间的过渡阶段。为研究此阶段瘦素对能量平衡和体温调节的作用,将完成育肥的达乌尔黄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侧脑室植入微渗透泵,持续灌注瘦素(0.5μg/day)、瘦素拮抗剂(0.5μg/day瘦素+5μg/day瘦素拮抗剂)以及人工脑脊液(对照组),为期4周。为了检测瘦素对动物入眠的影响,我们在药物处理最后一周将动物移入低温(5 oC±1oC)、恒黑条件下诱导蛰眠。药物处理过程中测定动物体重、能量摄入、代谢率和体温,药物处理结束后测定身体脂肪重量、褐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CP1)含量以及血清中与能量平衡相关的激素水平。结果发现:育肥后达乌尔黄鼠能量摄入、体重和每日体温自发降低。低温条件下,对照组中50%个体自发进入冬眠状态。瘦素处理和瘦素拮抗剂处理对能量摄入和体重变化没有显著影响。瘦素处理对入眠率没有影响,瘦素拮抗剂处理减少蛰眠表达。瘦素拮抗剂组血清中T4水平高于瘦素处理组。育肥后期瘦素以及瘦素拮抗剂处理对脂肪重量、代谢率以及UCP1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瘦素对育肥结束后达乌尔黄鼠的冬眠表达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2.
哺乳动物的蛰眠: 类型、物种分布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的蛰眠(包括冬眠、夏眠和日蛰眠等)是最具吸引力的生命现象之一,是动物应对寒冷、食物
短缺、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策略之一。冬眠生理学(生态学)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际学
术界在该领域发展比较迅速,国内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哺乳动物蛰眠的季节和持续时间、蛰眠期间所利用能
量的来源和贮存方式、启动蛰眠的信号来源等方面综述了哺乳动物蛰眠的类型;介绍了蛰眠的哺乳动物物种的
系统学分布;并对温带或北极动物的冬眠和冬眠阵及其各阶段的体温和代谢率变化特征、日温剧烈波动环境下
的冬眠特征以及日眠和日眠阵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介绍,以期能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达乌尔黄鼠冬眠期间体温的变化和冬眠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植入式半导体温度记录元件iButton 记录了达乌尔黄鼠冬眠季节及其前后的体温,分析了其冬眠模式和体温调节特点。结果显示:1)实验室条件下,达乌尔黄鼠冬眠季节长短的个体差异较大,可以分成深冬眠型、
少冬眠型和不冬眠型三种类型;2)达乌尔黄鼠在冬季表现出深冬眠阵(最低体温Tbm in <20℃ ,冬眠阵的持续时间BD >24 h)、短冬眠阵(Tbmin < 20℃ , BD≤24h)和日眠阵(Tbmin ≥20℃ , BD≤24 h)3 种类型,最低体温分别
为2.54℃ ± 0.35℃ 、10.05℃ ± 1.97℃ 和23.09℃ ± 0.40℃ ,彼此之间差异显著。日眠阵阵间产热阶段的最高体温为38.09℃ ±0.17℃ ,高于深冬眠阵(37.31℃ ±0.15℃ )和短冬眠阵(37.22℃ ±0.31℃ ); 3)深冬眠阵和日
眠阵中最低体温均与环境温度显著相关,冬眠过程中的最低体温为-2.43℃ ;4)深冬眠过程中,多数个体可以短时(≤3 h)耐受- 2℃ ~ 0℃ 的低温,激醒或继续维持深冬眠,无致死效应,但长时间(15 h)或过度低温
(- 5℃ 以下)的条件下,深冬眠的达乌尔黄鼠被激醒(70% )或死亡(30% ),不能持续冬眠; 5)入眠前10 d体温日波动幅度显著增加,高于出眠后的日体温波动,且多数个体入眠前出现体温的“试降”。表明,冬眠前
入眠的准备阶段,动物的体温调节已开始发生变化;冬季日眠的调节机制可能与冬眠不同;短时- 2℃ ~ 0℃ 的体温对深冬眠的达乌尔黄鼠无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74.
以不同品种大豆为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代谢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大豆品种,为蝙蝠蛾拟青霉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首先对15个不同大豆品种培养基的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各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腺苷含量及腺苷总量进行测定。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中的代谢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个不同品种大豆豆饼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以及对应培养基培养的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腺苷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9号品种大豆培养基培养的菌丝体腺苷含量最高为(1 089.35±25.51) mg/kg, 5号的最低为(60.68±9.56) mg/kg, 5号、9号和10号培养的菌丝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代谢组学研究表明,5号、9号和10号菌丝体代谢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9号菌丝体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氨基酸,水苏糖、半乳糖等糖类,以及三羧酸循环产物2-氧代丁酸、柠檬酸等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高于5号和10号菌丝体。KEGG富集分析表明,9号培养基通过促进天冬氨酸及谷氨酸代谢通路,可增加天冬氨酸和...  相似文献   
75.
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进化思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利用生理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的交叉学科,
旨在阐明动物对环境适应和进化的生理机制。在近70 年的发展历程中,进化生物学的思想和理论越来越紧密地
融入到生理生态学的研究中,同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在充实着进化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多
年的研究经历,从动物的体型和代谢特征、消化生理、生态免疫和冬眠等几个侧面,简述了小型哺乳动物生理
生态学的某些研究进展和进化思想对该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报道了中国棘蝇属一新种,缨足棘蝇Phaonia fimbripeda sp. nov.,新种隶属于光泽棘蝇种团。并且编制了该种团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77.
杨明  刘晓雁  殷妍  黄小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2):1441-1444, 1449
目的探讨益生菌辅助治疗对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6例中重度AD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50例)患儿给予口服乳杆菌及我院皮肤科AD常规药(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我院自制肤乐霜);对照组(46例)患儿仅给予我院皮肤科AD常规药。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SCORAD评分、CDLQI评分、DFIQ评分进行病情评估,同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总IgE、IL2受体、IL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及Th1/Th2比值。结果治疗后,SCORAD评分显示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2.0%(41/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24/4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8,P=0.011)。治疗后,试验组患儿SCORAD评分、CDLQI评分、DFIQ、总IgE水平低于对照组(t=4.656,4.189,3.097、2.278;P<0.001、<0.001、=0.003、=0.025),而IL2受体、IL4、ECP、Th1/Th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AD患儿在常规治疗上基础上补充益生菌,可显著降低血清IgE水平,减轻AD患儿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8.
黄芩苷溶解性能的测定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水平  王森  张海燕  郑琴  刘昊  杨明 《生物磁学》2009,(20):3954-3957
目的:充分了解黄芩苷的溶解性质,为黄芩苷类制剂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苷在各溶媒中的溶解度,考察温度、pH值、表面活性剂等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利用溶度参数理论探讨其溶解性能理论及表征其溶解性能。结果:黄芩苷在水中属几乎不溶的范畴;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和pH值的增加而升高,溶解过程是吸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方程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预测黄芩苷在设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吐温80可提高黄芩苷的增溶度;黄芩苷在各溶媒中的溶解度大小与利用溶度参数表征黄芩苷溶解性能的结果吻合。结论:黄芩苷水溶性差、脂溶性均较差,可通过升温、调节pH值及加表面活性剂改变黄芩苷的溶解性质,可利用溶度参数理论对黄芩苷的溶解性能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使用空心钉配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1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人,男10例,女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6.3岁。其中8例摔伤,2例车祸外伤,2例运动中损伤并伴有盂肱关节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5小时-1周。X线显示大结节骨折移位大于5mm。大结节骨折块采用空心钉配合5-Ethibond缝线构成的张力带技术进行固定。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3个月,平均14个月。X线显示术后2-4个月骨折愈合,平均2.5个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评分为(33.65±3.83)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配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疗效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80.
目的:明确京尼平苷和京尼平的抗血栓和纤溶的作用效果。方法:用旁路循环血栓形成模型和颈总动脉血栓模型,测定CT、BT、PRT、PT,全血溶栓,计算血栓形成抑制率。结果:试验表明,京尼平苷及其苷元能显著延长凝血、出血时间,减少两个血栓模型的血栓重量,京尼平苷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组相比,溶栓作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于阳性药;京尼平、京尼平苷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表明中药栀子能延长凝血和出血时间,可能有一定的抗血栓和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