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9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航天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Navicula tenera)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实验探讨了培养液中不同浓度KNO3、Na2HPO4、FeC l3和Na2S iO3对通过“神舟5号”飞船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Navicula tenera)生长的影响,确立了适合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经搭载后舟形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组合发生了变化。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适合搭载舟形藻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含300 mg.L-1KNO3、60 mg.L-1Na2HPO4.12H2O、24 mg.L-1FeC l3和700 mg.L-1Na2S iO3.9H2O的F/2培养基;适合非搭载舟形藻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含600 mg.L-1KNO3、60 mg.L-1Na2HPO4.12H2O、12mg.L-1FeC l3和700 mg.L-1Na2S iO3.9H2O的F/2培养基。  相似文献   
72.
采用4℃反复浸提、离心、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从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 Naegeli)冻干粉中分离纯化藻红蛋白,分离纯度达到4.85,总收率51.9%;经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纯化,藻红蛋白纯度达到5.10,总收率34.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1条带。所分离纯化的藻红蛋白含有3个亚基(α、β、γ),在可见光区545nm和560nm处有2个吸收峰,在498nm处有1个吸收肩峰。实验结果说明所分离纯化的藻红蛋白纯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3.
李香  张清靖  李凯 《生态学报》2006,26(6):1739-1744
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a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以上3种藻类两两配比饵料(3:1、1:1和1:3)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沙角衣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增殖效果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不显著(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优于其中的单一种类(P〈0.05);沙角衣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其它藻类混合投喂,轮虫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该种类不宜用作轮虫饵料开发。该研究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单一种类,它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4.
根据莱因衣藻、卵形肾藻、普通小球藻等10种藻类的atpA全基因氨基酸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PCR方法从盐藻叶绿体DNA中扩增出约400bp的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T-vector上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核苷酸长度为405bp,编码135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莱因衣藻的同源性为92%,普通小球藻88%,Mesostigmaviride87%,卵形肾藻86%,Cyanidioschyzonmerolae85%。以所克隆的DNA片段为探针,与盐藻叶绿体基因组进行SouthernBlot杂交结果有明显的杂交信号。据此可推断本实验中所克隆的序列为杜氏盐藻叶绿体atpA基因片段。该基因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接受号为AY435096。  相似文献   
75.
3种念珠藻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地木耳(Nostoc commune)、葛仙米(N.sphaerohies)和发菜(N.flagelliforme)3种念珠藻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念珠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地木耳清除超氧自由基作用最强,最高清除率达72.3%,葛仙米和发菜分别为46.7%、35.5%;发菜清除羟自由基效果最强,最高清除率达74.3%,葛仙米和地木耳清除率分别为49.0%、46.7%;3种念珠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鱼腥藻PCC7120核-膜连接蛋白ApcE(1-240)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的连接机制,通过体内重组方式得到色素蛋白PCB-ApeE(1-240)。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核-膜连接蛋白ApcE(1-240)与藻蓝胆素进行了正确的体内重组。ApeE(1-240)脱辅基蛋白可与藻蓝胆素体内自催化共价连接,获得的色素蛋白溶于含有4mol/L尿素的磷酸钾缓冲体系中,并具有最大吸收峰(λmax=660nm)和荧光发射峰(λmax=668nm)。  相似文献   
77.
为了研究藻蓝蛋白α亚基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构建相容的3种重组质粒pETDuet-cpcA、pCOLADuet-cpcE-cpcF和pACYCDuet-ho1-pcyA,将裂合酶基因cpcE和cpcF、血红素氧化酶基因ho1、藻蓝胆素合成酶基因pcyA和脱辅基藻蓝蛋白α亚基基因cpcA共同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色素蛋白锌电泳和光谱检测表明产生了生物活性的CpcA-PCB。成功实现了大肠杆菌内藻蓝蛋白α亚基84位半胱氨酸残基与PCB的连接。而在裂合酶基因cpcE和cpcF不转入大肠杆菌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内只有0.2%的CpcA-PCB产生。以上研究为进一步在大肠杆菌内合成天然的藻蓝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能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但N、P双因子限制能明显影响其生长,在N、P浓度分别低于100μg L-1 N和15μg L-1 P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长;而N或P分别受限时,生长态势明显优于N、P同时受到限制的试验组,而且N、P单因子中度限制对生长影响较小。结果说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单因子营养元素限制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其在常常出现单营养因子限制的自然水体中维持一定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并有助于滤食该藻的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79.
马金华  孟希  张淑  隋正红  王津果  周伟  常连鹏 《生态学报》2013,33(13):3978-3986
研究了链状亚历山大藻在对数生长期、衰亡期、高氮、低氮条件下,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DNA降解、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衰亡期、高氮、低氮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GSH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下降;SOD活性(低氮条件除外)、H2O2、MDA含量上升;端粒酶活性和DNA Ladder随着藻细胞生长而变化,并在衰亡时期,出现了明显的DNALadder。研究结果显示链状亚历山大藻衰亡过程的反应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受阻或降解,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MDA,H2O2等),抗氧化系统被激活,GSH等非酶抗氧化物质被大量消耗,SOD等酶抗氧化物被激活;另外表现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下降;同时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诱发了细胞凋亡,核酸内切酶被激活,选择性降解染色质DNA。推测低氮、高氮条件均可以加快藻细胞的衰亡的生理过程,链状亚历山大藻的赤潮衰亡是一种有序的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80.
郑新庆  黄凌风  李元超  林荣澄 《生态学报》2013,33(22):7166-7172
为了评估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对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影响,作者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绿藻石莼Ulva lactuca和根枝藻Rhizoclonium sp.、红藻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摄食实验,并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是否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在无选择性摄食实验中,强壮藻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的干湿比和鲜藻总有机碳含量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强壮藻钩虾有明显的补偿摄食行为,能通过增加低营养价值藻类的摄食量来满足自身代谢的需求。强壮藻钩虾对绿藻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对它们的摄食率分别占总摄食率的40.6%和57.1%,而红藻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则属于偶然性摄食的种类,海藻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产生影响。不过,强壮藻钩虾对绿藻的摄食偏好并没有在筼筜湖形成一个以红藻占主导的大型海藻群落,这可能是由于筼筜湖超富营养化的水体使得来自强壮藻钩虾的下行控制已经无法抑制来自超富营养化的水体通过上行控制对绿藻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