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概念辨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顶  孙然好  孙涛  杨磊 《生态学报》2021,41(11):4251-4258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城市间物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保障城市群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认为狭义上城市群生态安全侧重于城市群内部生态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重点关注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生态、生活及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广义上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群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也需要从区域尺度考虑城市群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则是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实现城市群与区域之间物流、能流和人流的有序流通。在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时,除了遵循生态安全一般性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尺度效应;②生态安全保障的阈值效应;③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联动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62.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7):3057-3058
《生物工程学报》:我国首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落地,您认为有什么意义?对其他作物育种、食品动物(畜禽)育种、微生物育种和疾病生物治疗是否也有促进作用?季维智:中国首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的颁发,是国家前沿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管理的规范化逐步完善的重要标志。这也意味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中国将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63.
《生物技术产业》2007,(4):93-93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食品、药品检测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不断涌现。频频传出药品质量不合格致病事件,越来越多的食品中被检测出含有超标物质,而欧盟、美国、日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相继对进口食品安全指标提出了愈来愈严格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4.
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刘明  刘淳  王克林 《生态学杂志》2007,26(8):1271-1276
通过构建由状态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组成的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系统,重点研究了该流域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究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流域生态安全变化表现出如下特征:系统状态指数明显下降,波动性和阶段性显著;系统压力指数1990年后呈下降趋势;系统响应指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生态安全度自1990年以来开始稳步上升。因子分析表明,流域生态风险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和单位土地面积生态建设投入增加,是促进流域生态安全度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域生态安全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5.
2004年10月,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与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对美国非联邦组织的学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机构进行调查,包括生物安全水平3级(BSL-3)实验室的位置及状态。BSL-3级实验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教学、研究及生产等。有关工作人员常与微生物接触,易引发严重甚至致死性疾病。  相似文献   
66.
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毗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毗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地高于扑虱灵。③水稻茎叶对呲虫啉的吸收传导能力略高于扑虱灵,根对毗虫啉的吸收能力显高于扑虱灵。④毗虫啉对褐稻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力大,扑虱灵安全。这两种药剂上述特征的差异性在生产上对种群控制效果表现为,呲虫啉前期的速效性要显高于扑虱灵,中期的控效作用和后期的持效作用二相当。  相似文献   
67.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黎灵  李岚彬  林月  吴仪  祁新华 《生态学报》2018,38(12):4317-4326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是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鲜有应用改良后的生态足迹方法探讨海湾型城市群生态足迹以及生态安全状态的成果。鉴于此,论文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以NPP数据反映现实生物量,采用"国家公顷"实现产量因子区域化,测算2010—2015年的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生态压力指数,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2010—2015年间,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快速增长,其中泉州与漳州增长迅速,而厦门则略有下降;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城市群大部分区域呈现生态赤字且越发严重,其中厦门最为严重,泉州次之,漳州相对较轻;城市群生态压力指数持续增长,生态安全等级升高,与生态赤字情况总体相符,生态安全问题亟需解决。有助于拓展与丰富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研究的视角与案例,并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68.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首要重点,介绍了“以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为基础,应用医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医疗安全预警体系”的全过程和应用效果。信息化的医疗安全预警体系,为医院提供了新的管理依据,避免了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现代医疗安全管理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目标、原则和基本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利顶  景永才  孙然好 《生态学报》2018,38(12):4101-4108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快速城市化必将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和环境健康风险加剧,由此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尽管生态安全的概念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但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如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在分析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概念辨析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认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一个涉及多尺度的区域性、综合性问题,除了要遵循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流域适应原则、区域协调原则和有限目标原则。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宏观与微观尺度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协调、理想与现实目标之间的权衡、人类生存需求与生态服务需求之间的权衡关系。通过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要实现以下目标:控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持城市地区正常的物质循环与代谢功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满足现有城市居民可预见时期内生态服务需求。从景观、城市和区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要面对的实体、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70.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安全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而生态环境脆弱性会威胁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分别选取2000年和2015年的高程、坡度、岩性、土壤类型、NDVI、年均降水量、年均温、人口密度、人均GDP、路网密度、景观多样性、土地利用程度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13个指标,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全局Moran'I和LISA聚类图,从整体特征、空间差异、空间集聚、地类脆弱性分异以及驱动力5个方面,探讨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处于中度脆弱,但呈现出由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过渡的趋势;2000—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强的整体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东南沿海增长不明显,部分地区有所下降,而西北内陆增长明显;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在西北部山区地带为显著的高高聚集,在东南沿海平原地带为显著的低低聚集,16年间集聚性特征在空间上有所迁移和扩张;2000—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在各地类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其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大小顺序始终为:林地未利用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整体由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过渡;2000—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有所变化,但人口密度、景观多样性、岩性和土壤类型一直是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