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作物的冠层结构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群体微环境反映了作物冠层内小气候的变化, 与作物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该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设置等行距(R1, 20 cm + 20 cm)、宽窄行(R2, 12 cm + 12 cm + 12 cm + 24 cm)两种不同行距和低(D1, 120.0 kg·hm-2)、中(D2, 157.5 kg·hm-2)、高(D3, 195.0 kg·hm-2) 3个播量配置组合, 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后期冠层垂直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表现, 旨在优化小麦绿色栽培措施, 在不增加水肥投入情况下, 挖掘冬小麦的生产潜力和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 冬小麦上、中、下3个层次冠层开度(DIFN)、平均叶倾角(MLA)及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R2大于R1, 且R2行距上层和中层DIFN、各层次MLA及LAI显著高于R1, 在相同行距下, D3播量LAI下降迅速, D2播量的LAI及其中层和下层的MLA最高, 并与D1、D3差异显著; 冬小麦冠层温度和群体CO2浓度均随着播量的增大而降低, 而相对湿度随播量增大而增大; 在相同播量下, R2行距较R1更具有降温保湿能力, 冠层平均温度较R1下降了0.06-0.5 ℃, 相对湿度较R1提高了1.85%-3.15%; 在相同播量下, R2行距千粒质量、穗粒数都显著大于R1, 因此R2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R1。综上所述, 冬小麦的水平结构配置可显著改变其冠层的垂直结构及群体微环境, 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籽粒的灌浆, 在不减少穗数的情况下, 提高穗粒数及千粒质量, 从而达到增产目的。在该试验中以R2D2配置的冠层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通过分析开花期灌水对小麦产量、植株养分分配和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及其与根系特性的关系,为小麦充分利用水肥资源提供理论支撑。以抗旱高产品种‘洛麦28'和高光效品种‘百农207'为材料,采用2 m深土柱栽培方法,设置开花期灌水(T1)和开花期不灌水(T2)两个水分处理,测定了不同组织器官、不同土层土壤氮、磷、钾含量及根系分布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小麦收获期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中,硝态氮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下土层中,开花期灌水促进小麦吸收0~60 cm土层的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8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减少了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全氮和全磷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而全钾主要分配在茎秆中;开花期灌水显著增加了小麦百粒重,提高了小麦产量;根系形态指标与土壤硝态氮在0~40 cm土层中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铵态氮在80~100 cm土层中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在0~100 cm土层中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灌水促进了根系在小麦生育末期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延长了养分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功能期,使营养器官中的养分充分地转运到籽粒中去,增加小麦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3.
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常绿灌木。本研究从南天竹基因组中开发和筛选出10个微卫星位点,能在该物种中进行稳定PCR扩增且具一定的多态性。采用4个南天竹群体24个个体进行检测发现,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期望杂合度和表观杂合度分别为0.153~0.778和0~1。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对南天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另外,这10个位点在小檗科4个其他物种中也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64.
江西悬钩子属的分类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和文献,对江西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江西境内共有悬钩子属植物43种7变种2变型,其中红花悬钩子Rubus inopertus(Diels)Focke,大红泡R.eustephanus Focke ex Diels,深裂锈毛莓R.reflexus Ker var.lanceolobus Metc为江西新分布。编制了检索表,并讨论了江西悬钩子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65.
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代表性的建群种之一,由于生境片段化的影响,其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受到严重威胁。为研究钩栲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特征,本研究从来自中华栲(Castanopsis chinensis)、苦槠栲(C.sclerophylla)、尖叶栲(C.cuspidata)、日本栲(C.sieboldii)4种栲属植物的5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35个在钩栲中具有稳定PCR扩增的位点:采用4个钩栲群体24个个体进行检测,发现11个位点具有较低的多态性,其中等位基因数目(N。)为2。7,平均4.5:观测杂合度(Ho)为0.083~0.917,平均0.505;预期杂合度(HE)为0.236~0.667,平均0.471。研究结果对钩栲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濒危植物华木莲核基因组微卫星引物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木莲( Sinomanglietia glauca)是在江西宜春和湖南永顺发现的一种珍稀植物。为进一步探讨华木莲群体遗传学特征,本研究采用FIASCO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开发了七对华木莲微卫星引物,选取华木莲4个野生居群16个样品对每个位点进行多态性初步检测。结果发现,七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NA)为2~7个,观测杂合度(H0)0.079~0.989,期望杂合度(HE)0.187~0.600。另外,使用九个华木莲近缘种对七对引物进行通用性检测,发现这些引物在醉香含笑中通用性最低(28.5%),在观光木中通用性最高(85.7%)。本文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将用于华木莲的繁育系统、群体遗传学等研究,同时也将用于木兰科其它近缘种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进一步联合益生菌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9.59±0.73)lg copies/g vs(7.56±0.54)lg copies/g]和乳杆菌数量[(9.53±0.68)lg copies/g vs(7.84±0.56)lg copies/g]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数量[(7.86±0.63)lg copies/g vs(9.81±0.52)lg copies/g]与大肠埃希菌数量[(7.64±0.37)lg copies/g vs(9.16±0.48)lg copies/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24.71±6.89)分vs(18.16±5.92)分]和HAMD评分[(7.84±4.19)分vs(14.06±7.23)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高,其中观察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39.57±9.11)分vs(33.08±9.43)分]、[(37.65±10.25)分vs(32.17±12.06)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其肠道菌群和抑郁状态,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UCA1)调控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为:对照组、siRNA-NC组、siRNA-UCA1组、inhibitor-NC组和miR-inhibitor组、si-UCA1+inhibitor-NC组和si-UCA1+miR-inhibitor组。对SGC7901细胞分别转染siRNA-UCA1及阴性对照(siRNA-NC)、miR-inhibitor及阴性对照(inhibitor-NC),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RT-qPCR检测细胞中UCA1和miR-23b-3p的水平。通过CCK-8法、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价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IL6R、BCL2和HSP90B1蛋白的表达。使用pcDNA-UCA1/pcDNA-NC与pGL3-miR-23b-3p-WT/pGL3-miR-23b-3p-Mut共转染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UCA1与miR-23b-3p的靶向关系。结果:细胞培养48 h和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siRNA-UCA1组的细胞活力分别降低了31.58%和31.40%(P<0.05)。与对照组比较,siRNA-UCA1组的细胞迁移率[(61.46±5.43)% vs (23.16±3.17)%]、侵袭细胞数量(109.17±9.66 vs 50.83±6.96)、IL6R、BCL2和HSP90B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而miR-23b-3p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pGL3-miR-23b-3p-WT共转染后,与pcDNA-NC组比较,pcDNA-UCA1组的相对荧光酶活性降低了66.12%(P<0.05)。与si-UCA1+inhibitor-NC组比较,si-UCA1+miR-inhibitor组的细胞活力、细胞迁移率、侵袭细胞数量、IL6R、BCL2和HSP90B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下调UCA1通过靶向miR-23b-3p及其下游基因IL6R、BCL2和HSP90B1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相似文献   
69.
采用自主研发流量可控的密闭漂浮性水槽开展河道原位模拟实验, 研究了挺水植物菖蒲(种植于浮岛上)与漂浮植物凤眼莲对受到城市污水污染的开放池塘水质净化效果以及系统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归趋。结果表明, 菖蒲和凤眼莲对水体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削减率达到90%以上, 对CODMn浓度削减率达到45%以上。经过10 m长水槽后, 种植了凤眼莲的水槽水体其TN和TP浓度分别由3.71和0.24 mg/L降低至1.71和0.09 mg/L, 而设置有菖蒲浮岛的水槽其水体TN和TP浓度则分别降低至2.69和0.16 mg/L。在水体N、P的总削减量中, 凤眼莲吸收作用分别占84.31%和77.52%, 而在菖蒲浮岛系统中, 菖蒲的吸收作用仅分别占7.72%和8.55%, 菖蒲净化系统中氮、磷的物理沉淀量显著高于凤眼莲组, 分别达到35.26%和51.58%, 但仍有57%和39%以上的氮和磷去向未知, 推测可能与浮岛上生长的生物膜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选用凤眼莲和浮岛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借签和参考。  相似文献   
70.
华木莲居群遗传结构与保护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仅分布于江西宜春和湖南永顺, 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前人采用RAPD、ISSR以及叶绿体SSCP(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标记对华木莲进行了居群遗传学研究, 但未包括后发现的湖南居群或未检出居群内遗传变异。为了全面检测华木莲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并据此确定保护单元, 本研究采用细胞核微卫星标记对华木莲所有4个居群共77个个体进行了居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华木莲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 = 2.604, 平均期望杂合度HE = 0.423)和较高的遗传分化(FST = 0.425)。STRUCTURE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d Analysis, PCA)将4个居群首先分为江西、湖南两组, 江西的2个居群实际上是同一个自然繁育居群, 而湖南的2个居群则为2个分化明显的自然繁育居群。研究还发现湖南居群存在明显的杂合子过剩现象, 可能是小居群内随机因素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华木莲可能在近期历史上遭受过强烈的瓶颈效应, 导致种群缩小、遗传多样性丧失和居群分化加剧, 需要加强对其进化潜力的保护。在制定保护措施时, 需要考虑其较高的遗传分化水平, 根据遗传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保护单元, 即湖南居群和江西居群分别为2个进化显著单元, 湖南居群进一步划分为2个管理单元(分别为朗溪乡云盘村和小溪乡鲁家村居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