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6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203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丹参雄性不育系Sh-B的鉴定与花粉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显微水平上对新发现的丹参雄性不育系Sh-B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并对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根据花器官及花药的形态、大小以及花丝的长度,可以将Sh-B不育株分为3个不育类型,即Sh-B1、Sh-B2和Sh-B3。这3种不育类型均属于雄性不育,其花丝不到正常可育株的1/2,花药干瘪而瘦小,内无花粉粒或花粉无活力;其根、茎、叶以及种子形态结构与正常可育植株基本相似。产生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有:花粉囊药室内壁纤维层加厚,影响花药壁开裂;小孢子母细胞周围不产生胼胝质或产生的胼胝质很少;绒毡层细胞延迟解体;花粉粒畸形。在其花药发育的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形成前期、单核期、双核期均可能产生雄性不育的小孢子或花粉粒。  相似文献   
62.
北京地区油松胚珠发育时期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北京地区不同发育时期的油松胚珠进行解剖结构观察,以确定北京地区油松胚珠的发育时期。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油松胚珠的发育历时13个月(从2003年4月~2004年5月),具体时期为:2003年4月12日为胚珠分化期,4月21日左右为大孢子母细胞时期,5月至8月为游离核时期,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为胚珠休眠期,2004年4月15日左右进入雌配子体细胞化时期,4月21日左右为颈卵器原始细胞活动期,5月8日左右为中央细胞分裂期,5月14日左右为成熟颈卵器时期。本研究结果中油松胚珠经历的发育阶段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但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而且北京地区比辽宁兴城地区油松胚珠发育时期平均提前了大约20~30 d。  相似文献   
63.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非生长季节CO2通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3年和2004年涡度相关系统通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非生长季节CO2通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1)从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日变化特征看,除13:00~19:00时有较小的CO2净释放以外,其余时段NEE均很小;(2)高寒灌丛非生长季月份间NEE差异明显,4月和10月是CO2净释放量较大,1月和12月CO2净释放量较小;(3)相对温带草原(高杆草大草原)草地类型,低温抑制下的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非生长季节日平均CO2释放率较低;(4)高寒灌丛非生长季NEE日变化模式与5 cm土壤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是影响非生长季节青藏高原高寒灌丛NEE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同时NEE变化还受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主要利用了有限元方法,模拟研究了在激光间质热疗法中,被加热区域组织中温度的分布情况。组织的温度对组织中细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温度的控制是间质热疗法成败的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在激光间质热疗法中,还没有一种很精确方法能够实时测量激光辐射后组织中温度分布。为了能为临床处理提供一些有用参考,利用Ansys对不同的光纤加入端所形成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F1代西藏小型猪早期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西藏小型猪早期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对本基地F1代西藏小型猪的体重、体长、胸围、体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西藏小型猪体型小,生长性能稳定,生长速度与原产地西藏小型猪基本一致;西藏小型猪的体温、呼吸次数和心率与原产地西藏小型猪相近,且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1代雌雄间除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和尿素氮外其他指标也基本一致,大部分指标与人接近。结论由于西藏小型猪体型小、生长性能稳定,血液生理生化值与人类相近,因而是理想的医学研究用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66.
通过盐度渐变和温度骤变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盐度(10、20、30、40)处理和不同温度(18.0℃、21.0℃、24.6℃、29.0℃、32.0℃)处理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的影响.在实验结束时,盐度10组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20组SOD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盐度40组120 h时,SOD和GPX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AT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8.0℃和21.0℃ SOD活力在1、3、6、12、24 h这5个取样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9.0℃SOD和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 SOD和CAT活力在5个取样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适当的盐度或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卵形鲳鲹肝抗氧化酶活力,达到机体耐受极限时酶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67.
温度对黑鱾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饱食和饥饿状态下黑纪(Girella melanichthy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30℃范围内,黑纪幼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耗氧率、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饱食状态下的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30℃时达到最大,温度为32℃时,均下降;在温度为15~32℃范围内,黑鱾幼鱼在饥饿状态下的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1),32℃时达到最大.多项指标表明黑纪幼鱼生长适温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68.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的类弹性蛋白(Elastin-like protein,ELP) ELP[Ⅰ]50作为非色谱纯化标签,分离纯化重组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并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对ELP[Ⅰ]50-Trx相变温度(Inverse temperature transition,Tt)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Trx基因,将其亚克隆到自行构建的表达载体pET28编码ELP[Ⅰ]50标签下游,转入大肠杆菌BLR(DE3)进行表达.融合蛋白表达后,采用可逆相变循环(Inverse transition cycling,ITC)分离纯化,并检测不同浓度PEG时的Tt值.[结果]成功表达、分离纯化出融合蛋白ELP[Ⅰ]50-Trx,检测出该蛋白浓度为25 μmol/L时,Tt为28.6℃;而当PEG的浓度为5%、10%、15%、20%时,Tt分别降至22.3℃、15.9℃、6℃、0℃.[结论]ELP[Ⅰ]50标签高效纯化重组蛋白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易于扩大的优势,而PEG能降低蛋白的Tt值,进一步增强分离纯化效果,扩大使用范围,可望应用于分离纯化多种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69.
FoxA蛋白是一类DNA结合区具有翼状螺旋结构的转录因子,已发现其三名成员FoxAl、FoxA2和FoxA3在哺乳动物胚胎期的器官形成、成体时期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发育FoxA亚家族成员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在肝向命运决定中扮演“先锋因子”的角色。该文对FoxA转录因子在肝脏发育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小结,综述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索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Na+通道发育的关键期,本研究采用膜片钳技术,分别对急性分离的出生后0周、1周、2周、3周、4周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结果显示,随着大鼠出生后周龄的增大,Na+通道的最大电流密度逐渐增大,出生后1~4周相对于出生后0周的最大电流密度的增幅分别为(42.76±4.91)%、(146.80±7.63)%、(208.79±5.28)%、(253.72±5.74)%(n=10,P<0.05),出生后1周与2周之间的增幅最为显著;Na+通道的稳态激活曲线向左移动,出生后0~2周的半数激活电压逐渐减小,分别为39.06±0.65、43.41±0.52、48.29±0.45(mV,n=10,P<0.05),出生后2~4周的半数激活电压变化不大,出生后0~4周的斜率因子没有显著变化;Na+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及半数失活电压没有显著变化,但出生后1~2周斜率因子减小,分别为5.77±0.56、4.42±0.43(n=10,P<0.05),出生后0~1周、2~4周之间的斜率因子没有明显变化;Na+通道失活后恢复曲线左移,出生后1~3周的恢复时间常数逐渐减小,分别为8.30±0.24、7.15±0.21、6.18±0.25(ms,n=10,P<0.05),而出生后0~1周、3~4周之间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出生后的发育,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发生变化,超射值与最大上升速率增大,阈值降低,与Na+电流的变化一致。结果提示,出生后1~2周可能是电压门控性Na+通道发育的关键期,此期间Na+通道分布显著增加,激活曲线左移,失活速度变快,失活后恢复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