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夏诗洋  孟玲  李保平 《生态学报》2013,33(4):1118-1125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 d;幼虫历期约7 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卵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2.
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油菜品种的根为材料,于低温试验箱内连续降温处理(4℃/24 h,0℃/24 h,-3℃/24 h,-6℃/24 h,-9℃/24 h,-15℃/24 h,-21℃/24 h),检测其抗氧化酶(POD、CAT)活性,并结合POD同工酶电泳和冷冻前后幼苗的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油菜根部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细胞冰冻状态间的相关性以及油菜根的抗冻机理.结果显示:(1)弱抗寒性油菜品种(‘临油7号’和Vision)在低温冷冻后,叶面出现大量水渍,之后叶片萎缩直至焦枯,根部出现水渍后软化直至干枯死亡;强抗寒性品种(‘陇油6号’和‘陇油8号’)在冷冻后不产生水渍或水渍极少,其根在冻后损伤也较轻微.(2)在连续冷冻条件下,弱抗寒性油菜根部POD和CAT活性在降温初期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之后就保持恒定,说明根部细胞已完全结冰;而强抗寒性油菜根部POD和CAT活性在降温初期变化较小,后期持续大幅增加,表明根部细胞仍保持溶液状态;POD同工酶分析也反映出类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低温下冬油菜根部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细胞冰冻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细胞结冰通常会给植物造成致死性伤害,强抗寒油菜品种能安全越冬的关键就是能通过某种机制避免细胞内结冰,其结冰温度越低,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63.
棉花幼苗对不同程度低温逆境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新陆早33号'(冷敏感)和‘中棉所50号’(高耐寒)棉花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下棉花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不同温度胁迫下棉花的抗逆机制.结果显示:(1)随胁迫温度降低、胁迫时间延长,两参试棉花品种幼苗遭受低温伤害的程度逐渐加剧,尤以5℃和0℃处理表现最为明显.(2)经15℃及10℃处理后,植株叶片REC、POD活性、SP和Pro含量总体上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提高,MDA含量、APX活性和SS含量则先升后降,并均于处理24 h时达峰值;而在5℃及0℃处理下,REC和SOD、POD活性以及MDA、SS、SP含量迅速上升,APX活性、Pro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与‘新陆早33号,相比,‘中棉所50号’在各处理水平下均可保持更大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幅度.研究表明,在不同程度低温逆境中,棉花幼苗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启动相应抗逆调节方式来维持代谢平衡,增强抗逆性;高耐寒性品种在低温逆境中具有更灵敏、高效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和渗透调节响应机制,从而有效抵御低温逆境伤害.  相似文献   
64.
采用DDRT—PCR技术,对低温(4℃)胁迫处理不同时间(0、8、12、24和48h)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inn.)O.Ktze.]抗寒品种‘紫阳圆叶’(‘Ziyangyuanye’)叶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分离和测序,并采用半定量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12个引物对扩增出有明显差异的cDNA片段,其中3个片段是与抗寒性相关的差异片段,分别被命名为Csgsf.Cscafl和Cscaf2,碱基数分别为217、316和232bp。比对结果显示:Cscaf与茶树品种‘安吉白茶’(‘Anjibaicha’)和‘龙井43’(‘Longjing43’)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91%,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油棕(ElaeisguineensisJacq.)、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inn.)和水稻(Oryza sativa Linn.)等植物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0%以上,因此,Cscafl应为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片段;Cscaf2与干旱胁迫条件下茶树表达的cDNA的同源性为100%,为茶树应答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基因片段;Cscafl未检索出同源序列,推测其为与冷胁迫相关的未知基因片段。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Cscafl和Cscafl在低温胁迫的初始期即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下调;而Cscaf2的表达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上调并在胁迫48h后达到最大,3个片段的表达特性均与差异扩增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5.
低温细菌与古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冷适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细菌与古菌广泛分布于地球的低温环境,包括南极、北极及高山地带的冻土、低温土壤和荒漠、冰川、湖泊、海冰,以及深海、冰洞和大气平流层等.栖息在这些低温环境中的细菌与古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主要为α,p和γ-Proteobacteria分支、CFB类群分支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分支等.由于低温环境中的微生物流动性低,因而是研究微生物地理学理想的生态系统,有助于理解地球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乃至形成机制.由于长期生活在冰冻环境中,低温细菌与古菌形成了多种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机制,如它们通过细胞膜脂类的组成来调节膜的流动性以维持正常的细胞生理功能;利用相容性溶质、抗冻蛋白、冰核蛋白及抗冰核形成蛋白等实现低温保护作用;产生冷激蛋白、冷适应蛋白和DEAD-box RNA解旋酶保持低温下RNA的正确折叠、蛋白质翻译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另外还产生低温酶,提高能量产生和储存效率等以适应低温环境.随着DNA序列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组学方法也用于揭示微生物全局性的冷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66.
目的:201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7%,是导致成人获得性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为特征,具有致盲率大,手术难度高等特点。针对与此,本文主要探讨术前注射贝伐单抗对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0例,药物辅助手术组(A组)21例,术前3—7天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mg/O.05mL);单纯手术组(B组)49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电凝、术后出血的不同。结果:在术后3月,两组视力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4分钟,而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分钟(P〉0.05)。医源性裂孔在A组中有1例,而B组中有16例(P〈0.05),在A组中有3例使用电凝,B组中有25例使用电凝(P〈0.05)。A组有1例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B组为20例(P〈O.05)。结论:在这个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1.25mg/O.05ml贝伐单抗可以显著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减少术中电凝使用及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对痤疮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将痤疮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对非那雄胺片治疗不同程度痤疮的疗效进行比较,为痤疮有效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对166例痤疮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家族史、BMI、皮损分值与痤疮严重程度等资料的搜集,分析上述各因素与痤疮严重程度的关系,记录非那雄胺片对不同程度痤疮的疗效.结果:166例患者中女性140例(84.34%),男性26例(15.66%);年龄11~59岁;(平均25.19±8.07岁);4例(2.41%)为初次发病,162例(97.59%)既往有痤疮病史;随着年龄升高轻度痤疮患者的比例升高,中重度痤疮以16~25岁为主;BMI18.5~23.9组不同严重程度痤疮患者BMI差异显著(P<0.05);痤疮Ⅰ度、Ⅱ度严重患者,无家族史的例数较多,而Ⅲ度严重患者有家族史的例数较多(P<0.05);痤疮Ⅰ度严重组中,治疗4、12周及痤疮Ⅱ、Ⅲ度严重组治疗4、8、12周时的皮损综合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皮损综合分值明显减低;痤疮Ⅰ度、Ⅱ度、Ⅲ度严重组好转率分别为47.2%、62.9%、64.0%,三组好转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率分别为:16.7%、15.2%、4.0%,三组复发程度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痤疮患者的初发年龄男性平均17岁,女性平均20岁,随着年龄增长痤疮以轻度为主;轻中度痤疮患者多不伴有家族史,而重度痤疮患者多有家族史;非那雄胺片可有效抑制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的复发,在治疗过程中,其对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优于轻度痤疮.  相似文献   
68.
本文叙述了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制冷技术、低温技术、低温储藏的冷却冷冻保鲜技术、冷链的发展概况。最后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并且对未来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本研究利用差异显示技术检测经低温处理的小麦品种"石新828"及对照材料中的mRNA,获得2条差异片段序列。经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中一条长为293bp的差异片段序列与小麦的一个冷调蛋白基因的mRNA(GenBank:AB097412.1)同源性为99%。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命名为wpebp。经荧光定量PCR分析,wpebp基因的表达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基因与小麦的抗寒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构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sp.DL-6)低温几丁质酶(chitinaseA,chi A;chitinase C,chi C)的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菌株、纯化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表征,为低温几丁质酶潜在工业化生产几丁寡糖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几丁质酶基因,构建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质粒(p KLAC1-chi A、p KLAC1-chi C)并用电脉冲法转化到乳酸克鲁维酵母中,实现低温几丁质酶的可溶表达。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高纯度的重组几丁质酶。【结果】成功构建产低温几丁质酶的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并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重组几丁质酶。经SDS-PAGE分析在110 k Da与90 k Da附近出现符合预期大小的蛋白条带。铁氰化钾法测得Chi A和Chi C的酶活分别为51.45 U/mg与108.56 U/mg。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20°C和30°C,最适p H分别为8.0和9.0。在低于40°C,p H 8.0–12.0时,Chi A和Chi C重组酶较稳定。Chi A和Chi C对胶体几丁质以及粉状底物α-几丁质与β-几丁质具有明显的降解活性,且具有一定协同降解能力。【结论】首次实现假交替单胞菌来源的低温几丁质酶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重组表达、纯化、酶学性质及其降解产物分析,为其他低温几丁质酶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