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24)具有抗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先前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细胞水平DHCR24可能具有清除过氧化氢的作用。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pIVEX2.4a为载体的人DHCR24基因及其两种功能域缺失的突变型重组表达载体pIVEX2.4a-DHCR24(野生型)、pIVEX2.4a-ORD(预测氧化还原功能域保留型)和pIVEX2.4a-CTR(碳端保留型),通过体外快速翻译表达系统RTS500进行体外大量表达,经提纯得到各种DHCR24纯化蛋白。Fluoro CatalaseTM荧光过氧化氢酶体外检测实验首次证明野生型DHCR24具有较强的过氧化氢清除能力,且DHCR24-ORD突变型具有与野生型同等强度的过氧化氢清除活性,而DHCR24-CTR突变型则失去了此能力,提示DHCR24的氧化还原功能域在其清除过氧化氢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生理学意义,利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对DHCR24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DHCR24定位于内质网,提示其内质网的定位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2.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山雀(Parus major)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研究显示广域分布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生态特征及婚配制度在不同地区或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文选择了分布于中国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山雀(P.m.minor)种群开展其婚配制度研究.野外共采集了22巢大山雀亲代和子代血液样本.结果如下:(1)从1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了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用于大山雀父权鉴定,在母本已知的情况下确定父权的准确率可达99.98%;(2)巢内父权鉴定结果显示,31.8% (7/22)的巢包含婚外父权,8.12% (16/197)的子代为婚外子代.与其他森林雀形目鸟类相比,大山雀婚外子代的比例明显偏低(<10%),每个存在婚外父权巢的婚外子代比例各异(55.6%~9.1%),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3.
分子伴侣蛋白Hsp70氮端核苷酸结合域(NBD, nucleotide-binding domain)的ATP酶活性变化对其行使分子伴侣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酵母分子伴侣Hsp70氮端NBD内残基A17,R23,G32和R167点突变对其ATP酶活性区域构象影响及功能关系。结果表明,突变体A17V,T23H,G32S的ATP结合口袋袋口的loopl(第一个转角,连接p1与p2)结构柔性增强,活性残基T11侧链明显向内移动,从而更加接近ATP的γ-磷酸基团,更容易使ATP水解。这可能蕞终导致ATP酶活性增强,从而引起分子伴侣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4.
分子伴侣Hsp40是一种以二聚体的形式调控非天然多肽折叠的热激蛋白。本文通过拉伸分子动力学研究了酵母Hsp40家族成员Ydj1p二聚体中β14-β15与domain-Ⅲ的分离过程,深入探讨了影响Ydj1p二聚体稳定性的重要残基和相互作用力。研究表明,残基Thr366、Asp368、Cys370、Leu372和Phe375在Ydj1P二聚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β14-β15中的残基Thr366和Asp368分别通过与domain-Ⅲ内的残基Asp291、Trp292和Trp292、Lys294之间形成的氢键,Asp368通过与domain-Ⅲ内的残基Lys314形成盐桥,Cys370、Leu372和Phe375则是通过与domain-Ⅲ形成疏水作用力来稳定Ydj1p二聚体结构。  相似文献   
55.
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18S rRNA为内参基因,研究了Cu胁迫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错配修复相关基因(MLH1、MSH2、MSH3、MSH6、MSH7)表达的影响,并结合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选取Cu胁迫敏感的生物标记物.结果表明,Cu处理10 d后,对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地上部鲜重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大;根的长度明显受到抑制;拟南芥幼苗地上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Cu浓度增加明显降低;5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Cu浓度与拟南芥幼苗上述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一致,且均对Cu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u污染对植物遗传毒性效应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56.
利用树木年代学技术,以生长在开顶箱内的华山松为试材,研究高浓度臭氧条件下树木个体生长及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规律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 高浓度臭氧抑制了华山松茎节的生长, 茎节长度、直径年均生长量分别降低了35.0%和12.9%;年轮宽度生长量和年轮细胞数量分别降低11.5%和54.1%,但管胞直径的变化不明显.区域水平上,臭氧浓度的波动与当地植被生长变化(NDVI)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7.
NS1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1)是A型流感病毒重要的非结构蛋白,作为流感病毒的致病因子,NS1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就H5N1禽流感病毒NS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8.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9.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肠毒素C2 (SEC2) 的临床应用由于其副作用而被严重限制。利用SEC2基因截短技术,获得保留T细胞刺激活力又不引发催吐效应的SEC2突变株,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噻唑蓝比色法 (MTT) 分析结果,新型截短肠毒素C2突变株 (NSM) 可显著刺激T细胞增殖,并且可显著抑制人大肠癌细胞 (CX-1) 和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生长。NSM的T细胞刺激能力和抑瘤效果与SEC2相似。动物研究结果证明NSM不再引发呕吐效应,且可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因此,这种可抑制肿瘤细胞生  相似文献   
60.
抗菌肽具有抗菌谱广、热稳定性强、分子量小及免疫原性小等特点,其杀菌机制独特,病原菌不易产生耐药性,有望开发成新一代肽类抗生素。本文主要综述了影响抗菌肽生物活性的生化性质,即螺旋度、疏水性、两亲性、正电荷数等,并从结构的角度论述了其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部分抗菌肽具有空间结构不稳定、溶血活性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对天然抗菌肽的改造也成为目前抗菌肽的研究热点,本文还综述了天然抗菌肽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