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裂褶菌F17在限氮培养基中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表现出较高的脱色能力。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值4.5以及菌体摇瓶培养3d加入染料,染料浓度以100mg/L为宜。诱导因子藜芦醇、吐温80、土豆汁和松木屑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脱色率,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的加入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酶活检测表明,裂褶菌F17在刚果红脱色过程中主要产生MnP,LiP活力很小,未检测到Lac。此外,刚果红的脱色率与累积MnP酶活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3。推测裂褶菌F17对刚果红脱色的主要降解酶为MnP。  相似文献   
52.
报道了中国环柄菇属的一个新记录种——橙褶环柄菇[Lepiota citrophylla(Berk.Broome) Sacc.],标本采自中国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绿石林公园。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褶浅橙色,担孢子侧面观近圆柱形,褶缘囊状体棒状或窄棒状,盖表鳞片呈栅状排列,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近圆柱状或稍窄棒状,具锁状联合。该种被置于卵孢环柄菇组。  相似文献   
53.
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眼部特征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呈现不同颜色的眼色,以黑褐色为主,平均出现率为90.45%;各类浅颜色眼色(天蓝色、灰色、浅绿色、浅黄色)均有一定的出现率,平均出现率为9.55%.从东部(哈密地区)到西部(喀什地区),浅颜色眼色出现率逐渐增加.维吾尔族眉毛生长发育较好,有较高的连眉发生率,从东部到西部眉毛生长逐渐浓密,连眉发生率逐渐增加.上眼睑皱褶表型频率较高,平均62.07%,从东部到西部逐渐下降.内眦褶表型频率平均48.63%,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维吾尔族的眼部特征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特点,各项指标均介于北亚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眼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呈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变化的趋势.维吾尔族所表现出的眼部特征与近现代维吾尔族形成的人种构成和演化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以1株野生离褶伞属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增rD NA-ITS序列并测序分析后确定该野生菌株为暗褐离褶伞(Lyophyllum loricatum)。进一步对该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丝可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可生长的pH范围为4.0~9.5,最适生长pH为5.5,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生长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因子为肌醇。本研究对暗褐离褶伞菌株的初步探索,为暗褐离褶伞的驯化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5.
对小白鼠用亚稀褶黑菇提取液进行毒性试验.测定了亚稀褶黑菇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白鼠亚稀褶黑菇中毒后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亚稀褶黑菇的LD50值为2852.1mg/kg,电镜检查发现。亚稀褶黑菇毒素主要损害肾脏,引起肾细胞核核膜肿胀.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肾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56.
贺新生 《菌物学报》2004,23(1):150-150
Panaeolina Maire, Meded. Proefstn W. Java, Kagok-tegal 15:109 [S閞.Bot.no.2] (1933) 疣孢斑褶菇属,模式种为:Panaeolina foenisecii (Pers.:Fr.) Maire。本属外观酷似Panaeolus,但斑褶菇属孢子光滑,本属孢子深紫褐色,孢子壁有明显疣状突起;也认为近似Psathrella,但本属菌褶明显花斑状。全球报道有6个种(Sathe & Daniel, 1980; Gerhardt,1996; Guzman et al ,2000),中国文献只报道了1种(臧穆等,1996)。本文报道该属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 小孢疣孢斑褶菇 图1 Panaeolina microsperma Natarajan & Raman, Bibl. Mycol. 8…  相似文献   
57.
由裂褶菌发酵生产的乳酪状食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乃用 《工业微生物》2002,32(1):57-58
  相似文献   
58.
李利强 《广西植物》2009,29(4):471-475
自从1903年Rolfe报道双褶贝母兰产中国云南后,在中国一直未再采到标本,直到最近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了它的野外居群。作为中国国内首次采到的活体标本,对其进行野外生境、开花生物学调查和形态补充描述、绘图以及植物地理学意义讨论。  相似文献   
59.
白腐真菌分泌的锰过氧化物酶是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对木质素解聚,纸浆和染料的脱色均有重要作用.利用裂褶菌F17在自行设计的通气托盘式反应器中,以松木屑、稻草及黄豆粉为混合营养基质进行固态发酵生产锰过氧化物酶.在自制通气托盘式反应器中,裂褶菌F17能够产生锰过氧化物酶,发酵96 h时,最高酶活力达到13.51 U/...  相似文献   
60.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7,46(2):267-268
姚培毅、于菁珊(1986)为广西扶绥下白垩统的褶珠蚌类标本建立了一个新亚属Plicatounio(Guangxiconcha)Yao and Yu,以Plicatounio(Guangxiconcha)fortisYao and Yu,1986(230页,图版1,图4;图版2,图3,6)作为模式种。然而,早在1977年,张仁杰(张仁杰等,1977,492页)就已为广西河池下泥盆统的小月鸟蛤科(Lunulac-ardiidae)标本创建了新属名GuangxiconchaZhang,模式种是Guangxiconcha hechiensisZhang(张仁杰等,1977,492页,图版193,图1—3)。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Rideet al.,1999),本人提出一个新的亚属名广西褶珠蚌Plicatounio(Guan-g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