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7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201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世界传统医药体系与草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世界传统医药体系和草药的主要种类、分布区域、主要疗效及国产资源情况,并结合我国资源实际提出了借鉴应用意见。  相似文献   
52.
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特有植物是了解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规律的关键。对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分类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区共有石灰岩特有植物63种,隶属于37科52属,其中热带性的属占的比例较高;属于海南石灰岩专性种的有18种,一些种类对生长基质的要求相当严格。与其它地区比较,石灰岩山地的特有化发展在海南不很明显。从特有植物的分布来看昌江是海南一个重要的石灰岩植物分化中心。对海南石灰岩特有种比例较低的原因和保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3.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引入途径的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无论采用注射还是灌喂的方法,蟾蜍对125I的残留动态差别不大,都可分为快清除期和平台期,0~2d为快清除期,3~7d为平台期,经过了快清除期之后,残留的125I约为起始量的8%,并维持到实验结束。注射了65Zn后,0~7d的吸收动态曲线有所起伏,但波动很小,其波动范围为102.4%~114.48%。表明大部分的65Zn仍留在体内,几乎没有排出体外。注射65Zn的转移并不明显。但灌喂65Zn的动态变化则大些,而且转移明显。其活度曲线出现阶段性下降,有两个下降期,第一个下降期为4h~3d,第二个下降期为5~7d。说明灌喂组对65Zn的转移比注射组的活跃,但在实验的第7d残留率仍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54.
松科冷杉属植物的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杉是北半球阴暗针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现全世界共有52种1亚种12变种,在北半球形成南欧、北美和东亚三个分布中心,这三个地区也是冷杉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在垂直分布上,冷杉集中分布于1000~2000m(15种)和2500~4000m(13种)两个海拔地段。在中国,冷杉植物呈南北间断分布,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地区。冷杉属的特有现象和孑遗分布现象都十分突出,有7个种呈孑遗分布。根据冷杉属的地史分布和现代分布的研究并结合最新的系统演化资料,本文推测冷杉属于白垩世中期起源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始新世以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冷,逐步向南迁移,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抬升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出现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形成了现代间断的分布格局。冷杉与银杉、金钱松等其它松科植物的形成模式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55.
云南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5年6~7月对抚仙湖沉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沉水植物12种。沉水植物在抚仙湖沿岸浅水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岸、南岸、河口以及湖湾。分布区内平均水深4.27m,平均透明度2.96m。优势种为黑藻、穗状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和苦草,其优势度分别为59.08%、54.47%、54.26%、48.71%和48.30%,占群落总优势度的65.19%。根据优势种及组成特征,可将沉水植物群落分为11个类型。全湖沉水植物分布区面积318.8hm^2,资源量19502.79t,平均生物量6118g/m^2。2005年与1980年前后和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抚仙湖沉水植物、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6.
根据文献资料和标本馆及化石记录,讨论了壳斗科栲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和地史分布。现代栲属植物有110~134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其中印度支那地区有82种栲属植物,是世界栲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马来西亚地区是栲属特有种最丰富的事实是支持马来西亚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区系交流十分有限的论据。中国栲属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是滇黔桂地区(29种)。栲属植物现代多样化中心在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排除Chrysolepis后,栲属的分布类型应属热带亚洲分布。栲属在地质历史上有着比现在广泛的分布,最早、最可靠的栲属化石记录发现于北美始新世地层,欧洲和日本始新世也有栲属的化石记录,化石记录表明栲属起源的时间不晚于古新世,所有的壳斗科及栲属的化石都发现于北半球,现代分布也主要在北半球,壳斗科及栲属起源于北半球可以确认,由于化石证据与现代植物学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以及关键地区化石证据的不足,具体的起源地尚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57.
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横空跨越140余年后, 2012年3月紫水鸡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 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 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 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 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 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 以期促成消弭疑问, 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8.
二郎山小型兽类区系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的山地或同一山地的不同垂直高度有很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国际上和国内的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探讨动物在山地的分布规律和产生差异的原因(Merriam et al.,1890;鲍毅新等,1984;Heaney,2001;Rickart,2001;SánchezCordero,2001;张云智等,2002;李义明等,2003;马俊等,2010).横断山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横断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Myers et al.,2000).  相似文献   
59.
庄平  王飞  邵慧敏 《广西植物》2013,(6):791-797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较原始类群多、较高分类等级多、大类群多并与我国东部和狭义横断山联系较广泛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低; 而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的藏东南地区具有较进化类群多、较低分类等级多、小类群多、特化强烈并主要与狭义横断山有较密切联系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高,且两地间近缘类群垂直替代现象明显。有关特征和现象与白垩纪晚期杜鹃花属起源地的温润气候、第三纪渐新世前后高原漫长的渐进抬升和第四纪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多次冰川的进退等三个地质历史节点和事件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对应。从而揭示了在共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背景下,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由东至西的趋异化过程与性质,并据此提出了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喜玛拉雅这个现代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内,可勾勒出三块具有明显分异的核心分布区,即川西—滇东北区、滇西北—滇西区、藏东南—藏南区。  相似文献   
60.
不同的格局类型和空间关联性可以反映出干扰状态下天然草地植物种群的资源环境适应对策.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中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狼毒种群地上生物量、密度、植株高度持续增加,空间分布类型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非聚集分布,阴山扁蓿豆种群高度逐渐降低,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先增大后减小,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或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的空间关联性由显著正关联区间不断增大转为关联性不显著.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上层禾草西北针茅种群的衰退以及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的植株高度差异,导致了植物对光资源的非对称性竞争,使二者的资源分配策略发生了调整,并影响了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