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3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国剪股颖属植物14种及1变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剪股颖属植物叶下表皮长细胞多为长筒形,副卫细胞为平行形,脉上常见刺细胞,脉间有刺细胞或无或偶见,脉间具有短细胞或缺如;脉上硅细胞大多为结节形.(2)种间叶表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脉间长细胞的形状及细胞壁的平直与否,气孔器分布的列数,脉间短细胞的有无,脉间刺细胞的有无,表明叶下表皮的差异可以作为种间的分类依据.(3)叶下表皮微形态的证据不支持山东剪股颖(Agrostis shandongensis F.Z.Li)作为玉山剪股颖(A.infirma Büse.)的异名处理,支持山东剪股颖和昆嵛山剪股颖(A.transmorrisonensis Hayata var.kunyushanensis F.Z.Li)的成立.并对昆嵛山剪股颖重新命名为[A.sozanensis Hayata var.kunyushanensis(F.Z.Li)F.Z.Li & C.M.Xu].  相似文献   
52.
山东莎草属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莎草属14个种和1个亚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脉间区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为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存在;气孔器副卫细胞为三角形、圆屋顶形至三角形、高圆屋顶形和圆屋顶形;乳突存在于脉区长细胞上;刺毛仅存在于个别种中。根据脉区刺毛的有无,结合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有刺毛类型和无刺毛2个类型及4个亚类型。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高度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种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为种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产藨草属(Scirpus)11个类群的苞片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属11个种的苞片下表皮微形态根据脉间气孔器列数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其中类型Ⅰ:脉间气孔器为4~12列,又可分为2个亚类型;类型Ⅱ:脉间气孔器为1~2列,又可分为4个亚类型。研究表明:藨草属苞片下表皮微形态支持藨草属中藨草亚属和秆状苞藨草亚属的划分;支持藨草亚属中具球茎藨草组和丝状刚毛藨草组的划分;支持秆状苞藨草亚属中藨草组的成立;对于湖边藨草组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意见:该组仅包括青岛藨草S.trisetosusTang etWang和藨草S.triqueterL.两种,并将剑苞藨草S.ehrenbergiiB cklr.和水葱S.validusVahl分别独立成组,其新组名分别为:Sect.EhrenbergiiF.Z.Li,&L.N.Liu sect.nov.,Sect.ValidusF.Z.Li,&L.N.Liu sect.nov.。  相似文献   
54.
回忆“文革”期间研究狂犬组织培养疫苗的一段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叙述1966~1973年文革期间开发原代地鼠肾组织培养狂犬疫苗的一段历史。著者通过重重艰难险阻,把原拟定的活毒疫苗课题方向改变为灭活疫苗方向,终于制备出aG毒种,加入佐剂…,形成目前使用的疫苗雏形,眼看疫苗即将成功,此时由于突然的上级命令,著者转变做别的工作,离开此项目。此过程跌宕起伏,30年来尘封箱底不为人知。为还历史本来面目,披露如下。  相似文献   
55.
将金莓菌的芽孢接种到不同的接种培养基中,24小时后再接种到同一的酦酵培养基上,发现金霉素的产量有显著不同。一个好的接种培养基比一个坏的接种培养基所生的菌体在酦酵过程中产生的金霉素可以大出7至8倍。接种培养基的 pH 值对于以后菌体在酦酵培养基中金霉素的生产也有显著的影响。接种培养基并不显著地影响菌体在酦酵培养基上的生长,但已显然变更了它的代谢作用。由不同接种培养基中萌生的菌体,在同一酦酵培养基中醣的利用率不同,氧化的能力不同,有机酸的形成和堆积也不同,它们对于一些金属元素的反应也不一样。这个研究证明了金霉菌的初期的培养环境,对于以后菌体的发育和金霉素的生产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亦指出了金霉菌的发育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代谢类型。去掌握这个生物规律——环境条件和发育的过程,是正确的研究方向,是提高抗生素产量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6.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65,(6):603-609
本文对东亚飞蝗两型的卵、蝻及成虫的形态以及成虫的生殖、消化两系统各器官的长度进行了比较,试图明确两型在形态与解剖方面的差异。 研究方法 所用材料,除室内试验用卵系来自山东德州内涝蝗区(后经在北京室内饲养至第三代)外,其他省采自河南浚县蝗区。群居型蝻及成虫均系自野外采得一、二龄蝻,置于田间铁纱笼内(笼容积为33×33×33立方公分)饲养获得。每笼放幼蝻300头。散居型蝻  相似文献   
57.
在动植物細胞染色体的显示方法中,可采用压片法,因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优点:操作簡单,节省时間,在切片法中,往往不能得到完整的染色体相,而压片法則能将所包含的染色体,全部保存下来,故較切片法为优。当然,行这种操作,要求却是严格的:第一,器皿必须是很清洁的;第二,所用的試剂、药品要保証化学純粹;第三,时间的掌握和控制要准确。植物方面材料:洋葱根尖。取休眠期之洋葱,放在一个盛满清水的杯口上,使水恰好浸沒洋葱之根部,在室温中放置約3—4日后,洋葱下部卽生出新根,长約2厘米时,剪下固定。固定:剪取长約1厘米左右的根尖,一定要初生根。最好在晚上12时至1时固定,因此时細胞处于分裂最多的时候。固定下述试液:45%冰醋酸或純酒精  相似文献   
58.
韧皮部一般与木质部相联合,构成维管植物的维管系统。它也和木质部一样是由多组织所组成的复合组织。“韧皮”一名称显然是因为这部分组织往往含有抗拉性强的纤维而得名,但抗拉性并不是韧皮部的主要功能,而且有些植物的韧皮部中不含有纤维,故也就没有这种功能。韧皮部主要功能是有机物质的运输。自从1837年哈蒂格(Hartig)在韧皮部中发现筛管以后,一般都认为筛管是一长距离运输有机物的组织结构。但在早期的实验都是采取茎环割的方法,这种方法所割去的组织除去韧皮部外还有皮层和形成层,因此并不能明确地证明物质运输是韧皮部,更不能证明是筛管。1930年舒马希尔(schumacher)用天竺葵属  相似文献   
59.
本文用54只正常猕猴按齿序分组研究了精巢的发育状况,结果如下: 1.个体发育年龄在第Ⅰ组和第Ⅱ组的所有动物,毫无例外地都没有表现出性细胞的发育——精细管内只有大量的生殖上皮细胞和少量的性原细胞。 2.第Ⅲ组有两种情况:其一,本组初期的6只动物,其精细管内细胞成分仍然和第Ⅰ、Ⅱ组的相似;其二,本组中后期的6只动物其精细管的直径增大,精细管内的生殖上皮细胞已分化,精原细胞数量剧增,有了支持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其中仅1只动物还没有精母细胞),支持细胞核基位;甚至其中1只动物的个别精细管内已有了少数精子,这说明精子发生的首要特征在本组后期的1只动物上已开始出现。 3.第Ⅳ组的11只动物中,除了1只动物的精细管内尚未出现精子外,其余10只动物都有了精子发生的各级成分,有了数量不等的精子。 因此,若以齿序为标准来划分雄性猕猴的性成熟阶段,则结果表明,第Ⅳ组初期(即第三臼齿刚出齐后的时期)的绝大多数个体都达到了性成熟的时期,精细管内有了精子。  相似文献   
60.
曾飞越  刘任涛  吉雪茹  白燕娇  杨敏 《生态学报》2022,42(18):7507-7516
为了阐明沙丘微地形生境蚁丘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沙丘固定过程的响应规律,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选择不同固沙阶段沙丘的4个方位(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布设调查样地,测定了不同样地的蚁丘密度、直径和高度,分析了不同样地蚁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背风向(即东南方位)蚁丘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方位,但从流动沙丘到半流动沙丘,背风向(即东南方位)蚁丘密度显著低于其他方位;从半固定沙丘开始,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微地形对蚁丘密度分布的影响较小。(2)在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不同微地形生境中蚁丘直径和高度均呈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即东南方位均小于其他方位。在固定沙丘,蚁丘高度表现为东南方位亦较低,但蚁丘直径表现为西南和东北方位显著小于西北方位。(3)在流动沙丘,西北、西南和东南方位上蚁丘空间分布均表现为均匀分布型,而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4个方位上蚁丘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型。(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固沙阶段不同微生境下蚁丘密度、高度、直径与植物密度、多样性间的相关性不同。随着固沙阶段演替,不同微生境下蚁丘特征与植物密度、多样性的相关性增强。研究表明,在科尔沁沙地,随着流动沙丘固定和生境逐渐恢复,沙丘不同空间方位上蚁丘密度分布差异缩小,而蚁丘直径和高度仍存在沙丘微地形间显著差异性,并且蚁丘空间方位上均呈现聚集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