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对三例钴源事故受照人员照后6(7)年和11(12)年两次细胞遗传学随访结果表明,两次随访受照者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4.29%和3.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次随访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且第一次随访染色体畸变是以双+环和无着丝粒断片为主,第二次随访是以易位、缺失和倒位为主;两次随访受照者微核率分别为4.17‰和1.17‰,第二次随访微核率明显下降(P<0.01)。提示随着照后时间推移, 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逐渐丢失,稳定性染色体畸变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人参茎叶皂甙(GSL)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心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PA_r)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将胆固醇乳剂用灌胃法饲养大鼠14d,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各组大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观察高脂血症和GS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2h后血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和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用胆固醇乳剂饲养大鼠14d,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同时给予GSL14d有明显降脂作用。(2)高脂血症状态下,心肌缺血再灌注2h后,血MDA升高(p<0.01),SOD降低(p<0.01)和NO(p<0.05)降低,再灌注10min内RPAr的发生率增高。(3)GSL组再灌注后2h的血MDA降低,而SOD和NO水平显著升高;使RPAr发生率大为降低,无VF发生。实验显示高脂血症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提高RPAr发生率及动物死亡率,GSL可减少高脂饮食大鼠脂质过氧化和诱导体内NO生成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降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3.
应用胶银技术,对软组织肿瘤特别是纤维源性肿瘤核仁组成区蛋白进行了定量研究。在软组织一些恶性肿瘤中,以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最高,并以此排列了它们的恶性度顺序。在纤维源性肿瘤中,纤维瘤、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肉瘤及其亚类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随访的34例纤维肉瘤患者,具有高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与低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20%和53%(P<0.05)。因此,作者认为核仁组成区蛋白定量在判定软组织肿瘤的恶性度、鉴别其良恶性及预测患者预后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μg/ml、64μg/ml、93μg/ml、105μg/ml和199μg/ml、111μg/ml、24μg/ml、217μ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μg/ml、90μg/ml、181μg/ml、169μ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
贵州江口埃迪卡拉纪的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研究的江口庙河生物群中的大量碳质压模保存的湖南革辛娜藻Gesinella hunanensis,与产于湖南留茶坡组的模式标本相比,整体形态特征虽然一致,两者却存在一些差异,如江口的Gesinella hunanensis叶状体表面较光滑,碳膜厚度从基部向上逐渐变薄,边缘较中部厚,未见乳状突起及侧枝,但可见明显的碳膜压叠现象;叶状体周期性生长明显,一个生长周期形成的叶状体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宽度从几个毫米至几十毫米,变化较大;固着结构分为须根状和盘状两种形态,固着器与叶状体之间为加厚的固着蒂,固着蒂之上的叶状体边缘呈波状。与带状棒形藻Baculiphyca taeniata明显不同,尽管整体均呈棒状,但度量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具独特的周期性生长方式,碳膜中部薄且时有叠压现象、而端部和边缘厚的特征显示其叶状体可能是中空的囊状,与Baculiphyca taeniata的叶状体碳膜极厚乃至保存为块状的特征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Gesinella hunanensis的形态趋于多样性,证实了Gesinella hunanensis与Baculiphyca taeniata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宏观藻类。  相似文献   
56.
斑块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边缘效应是生态系统 (斑块 )边缘和生态过渡区所呈现出的生态效应。但由于景观性质、研究目标和斑块形状的变化 ,边缘效应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差异较大。核心斑块与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似性既可以增强边缘效应 ,也可以减弱边缘效应。正确理解和确定边缘效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野外环境观测数据的科学使用。许多情况下 ,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一个生态系统(斑块 )的边缘效应 ,时常会将在边缘效应地区获得的数据与系统内部核心区的观测数据混淆使用 ,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对于进行科学的野外环境观测 ,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定量评价生态系统 (斑块 )的边缘效应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分析边缘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子出发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提出了开展定量评价斑块边缘效应的方法 ,并探讨了定量研究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57.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干扰的特点 ,综合集成了基于格局优化、干扰分析 2种规划途径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拟和预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形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方法框架。该方法突出体现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注重针对性、区域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满足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 ,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8.
以陕北杏河集水区1985和1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文、DEM数据,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用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用不同时期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相对增加的比例来表征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剧烈的年份为1990~1991年,可以用1985、1995年两期数据分别代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2)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杏河集水区的C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较陡坡度和距河流距离较近处,C值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3)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改变了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的关系,出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虽然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在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水土流失量,却表现出同比增加的现象,而且这种增加在不同月份也有差异。用本文中的方法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土流失效应,其结果具有较好的比配性,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但是,由于水土流失效应的表征方法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异特征,该方法尚不适于雨量站点比较密集、降雨空间变异较大的区域。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C值精度、土地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9.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04,24(9):1871-1877
采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模拟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格局下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从土壤侵蚀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研究黄土丘陵小流域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立地尺度上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以1975年>1998年>退耕格局,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降低立地尺度上的土壤侵蚀强度.各种土地利用方案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变异都很显著,相对来说以1975年<1998年<退耕格局,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提高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异性,降低土壤侵蚀危险的空间聚集度.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以LU75>LU98>退耕格局,可见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地削弱降雨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从1975年、1998年到3种退耕格局,陡坡农地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林地/灌木地、果园/经济林地、农地和休闲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都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林地/灌木地上土壤侵蚀量最小,荒草地相对最严重;果园、休闲地和农地居中.土壤侵蚀强度还存在显著的地形分异.水平凹凸度和相对海拔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坡向、坡度和垂直凹凸度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强度以水平凸坡大于水平凹坡、垂直凹坡略大于垂直凸坡、偏南坡大于偏北坡、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对1975年和1998年土地利用格局来说,土壤侵蚀强度以偏西坡大于偏东坡、陡坡大于缓坡;对3种退耕格局而言则正相反.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削弱甚至逆转地形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对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干旱棕色土壤带、湿润棕色土壤带及黑棕色土壤带上的沙土和壤土草场区所应用的挖鱼鳞坑和犁翻两种机械措施控制丛生卷柏侵蚀天然草场的效果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当市场折扣率为 8%和 10 %时 ,犁翻处理在任何草场区实施均在 2 0 a内不能收回投入 ,说明该处理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而挖鱼鳞坑在黑棕色土壤带实施分别需要10 a和 11a才能收回投入 ,在湿润棕色土壤带分别需 12 a和 14 a,而在干燥棕色土壤带则分别需 15 a和 2 2 a。但在实际中 ,这两种处理是否能发挥 2 0 a以上的经济效益还需进一步研究。草场管理者应根据两种处理控制丛生卷柏效果及饲草产量的增量来确定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 ,估测收回投入的年限 ,最终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当然 ,如果考虑到铲除丛生卷柏所带来的一些生态方面的争议 ,草场管理者应慎重考虑其他一些改良措施 ,如改进放牧管理 ,施化肥及播种目标草种等 ,以达到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