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为了探究X射线辐射对小鼠(Mus musculus)肾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对96只成体小鼠,用不同剂量(0、1、3、5 Gy)的X射线进行全身辐射,分别于辐射后5、10、15、20 d称量检测各期小鼠的肾重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值比较,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肾组织结构的变化,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经X射线辐射后小鼠肾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与剂量呈正相关。5 Gy辐射后5 d时肾重较其他组增幅最大,与对照组相比约增加0.11 g;1 Gy辐射后(5、10、15、20 d)肾重增幅最小,与对照组相比均仅增加0.02 g。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1 Gy辐射后5 d时尿素氮含量增幅最大,为9.00 mmol/L,与对照组相比增加1.92 mmol/L;1 Gy辐射后20 d时尿素氮含量增幅最小,为7.09 mmol/L,与对照组相比仅增加0.03 mmol/L;5 Gy辐射后10 d时肌酐含量较其他组增幅最大,与对照组相比约增加16.11μmol/L;1Gy辐射后20 d时肌酐增幅最小,与对照组相比仅增加1.50μmol/L。X射线辐射后小鼠肾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肾小球严重肿胀并伴有出血现象,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凋亡、坏死,肾小管结构紊乱、官腔结构无法分辨。结果表明,X射线辐射严重影响肾的组织结构,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肾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72.
探讨X射线对小鼠胰腺组织和血清胰岛素含量及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将成年小鼠随机分为1Gy ,3Gy,5Gy实验组和0Gy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小鼠给予对应剂量X射线辐射(连续3d,每d一次),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胰腺组织结构的变化,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比色法测定胰岛素含量及胰淀粉酶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X射线辐射引起小鼠胰腺组织肿胀,细胞核变大,细胞变性、坏死;1Gy辐射组小鼠胰岛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Gy和5 Gy辐射组小鼠胰岛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Gy辐射组小鼠淀粉酶活性相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5Gy辐射组小鼠淀粉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X射线影响小鼠胰腺组织结构及血清胰岛素含量和血清胰淀粉酶活性。  相似文献   
473.
传粉是植物实现种子繁殖和维持遗传多样性而采取的重要生殖策略。熊蜂作为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因其独特的访花行为和传粉习性,不仅承担着许多野生和濒危植物的传粉任务,而且在设施农作物的传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熊蜂的访花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有关熊蜂访花行为的过程、特点和模式、行为策略、影响因素以及对植物传粉效率的影响等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因此,本文围绕上述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详细综述。熊蜂的访花行为是集合了出巢、吸食花蜜和采集花粉的行为学过程。为了达到净能量摄入最大化,熊蜂往往会根据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采取多种行为策略。熊蜂的访花行为受到光线、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许多植物源因素,如花朵的颜色、形态等物理特征、化学气味、食物营养状况同样能够对熊蜂的访花行为产生影响。熊蜂自身的因素,如社群信息、肠道微生物作用、病虫害和访花竞争者均能在生理调节过程中影响熊蜂的访花行为。此外,种间种内竞争也会影响熊蜂的访花行为。另一方面,熊蜂的访花行为作为传粉的必要部分也会对植物的传粉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传粉后的坐果率、结实率以及果实品质等。在设施农业中人们已经...  相似文献   
474.
以"陇春27"号水培小麦幼苗为研究材料,外源添加水杨酸(SA)、一氧化氮(NO)清除剂(carboxy-PTIO,c-PTIO)、NO供体硝普钠(SNP)、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钨酸盐(Tungstate)及NO合成酶(NOS)抑制剂(L-NAME)进行不同预处理,分析其在镉(Cd)胁迫下根的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探讨SA和NO互作对小麦幼苗Cd胁迫的缓解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小麦幼苗根中SA含量显著降低,NO含量则呈现先增加(6 h和12 h)后减少(24 h和48 h)的趋势;Cd胁迫抑制了小麦幼苗根的生长,减少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而一定浓度的SA或SNP预处理可以缓解Cd胁迫对小麦幼苗根长的抑制作用,增加叶绿素的含量。c-PTIO、L-NAME和Tungstate单独预处理显著抑制了小麦幼苗根的生长,减少了NO的含量,但不影响叶绿素含量。SA400+L-NAME预处理可以缓解Cd胁迫对小麦幼苗根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叶绿素和NO含量的减少作用;SA400+c-PTIO或SA400+Tungstate预处理可增加Cd胁迫下叶绿素的含量,但对根的伸长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Cd胁迫抑制了NR的活性,而SA400预处理可以使Cd胁迫下NR的活性增强,不同处理对NOS的活性均无影响。综上所述,Cd胁迫导致小麦幼苗根内源SA含量降低和NO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外源添加SA或SNP预处理缓解了Cd胁迫对根生长的抑制和叶绿素含量降低的作用;外源SA通过影响NO的产生从而提高小麦幼苗对Cd胁迫的耐受性,最终缓解了Cd对小麦幼苗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75.
采集不同海拔的细叶亚菊地上部分为原料,采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共有成分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不同海拔高度细叶亚菊中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共有成分5种,分别为樟脑、α-蒎烯、β-蒎烯、桉叶油素、(-)-4-萜品醇。各海拔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学物质依次为桉叶油素、樟脑、邻-异丙基苯、樟脑、桉叶油素。各海拔相对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相同的只有桉叶油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共有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并无显著相关性。海拔高度对挥发油中共有成分含量的变化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476.
目的:比较SELEX筛选中不同筛选介质的富集效果,为高通量筛选奠定基础.方法: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靶蛋白,采用两种不同的筛选介质:硝酸纤维素膜和环氧树脂,分别将HBsAg包被其上,利用SELEX技术从随机单链DNA文库中筛选得到富集的亲和配基库,最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自的富集效果.结果:经过16轮筛选,发现实时荧光定量PCR时,硝酸纤维素膜空白管与阳性管的循环阈值均在14循环,无明显区别;而环氧树脂空白管与阳性管的循环阈值区别明显,前者是25循环,后者是18循环.结论:在SELEX筛选中,以环氧树脂为筛选介质更易富集到与靶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  相似文献   
477.
“最小成本理论”(least-cost theory, LCT)反映了植物叶功能中光合作用所需水资源和碳资源的共同优化投资方式,已在全球和许多区域尺度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有关干旱、半干旱区不同草原类型的区域尺度下植物光合作用水碳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的研究少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我国甘肃省从东到西沿降水梯度下的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共3种草原类型中的71个物种为对象,运用LCT理论模型来分析该区灌木、草本植物叶片的水碳资源获取和利用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及其随气候和土壤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变化相关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比叶重(LMA)和Narea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大,随年均降水量、年均最低温以及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胞间CO2与空气CO2浓度比(ci∶ca)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趋势与LMA和Narea相反;3种不同草原类型下,N...  相似文献   
478.
放射治疗诱导的远隔效应能够抑制非辐射区域内肿瘤的生长,目前已有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表明,常规放疗射线(X射线、γ射线)能够诱导远隔效应的发生,但是对于其发生的机理以及碳离子诱导的远隔效应研究较少。与常规放疗射线相比,碳离子束具有高传能线密度、高相对生物效应、低氧增强比以及复杂DNA损伤等优势,并且具有激活肿瘤细胞更强免疫原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常规放疗以及碳离子放射治疗诱导的远隔效应及其机理,为寻找更有效的癌症放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9.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从"组学"水平研究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成为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沙棘属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二者的同倍化杂交物种棱果沙棘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受到正选择(w>1)的BRCA1-A&BRISC复合体亚基NB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BA1基因在3种沙棘中编码区全长为771 bp,共编码256个氨基酸,为核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NBA1的氨基酸序列在218与236位存在差异,中国沙棘中靠近结合位点的218位突变为甲硫氨酸,不同于肋果沙棘及其他陆生植物中NBA1亚基VWA结构域中保守的亮氨酸,导致二者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使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该蛋白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布产生显著差异。综上,推测二者的NBA1亚基在结合其他亚基方面有所不同,主要导致了BRCA1-A复合体修复紫外辐射引起的DNA损伤修复功能方面出现差异,这可能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有关。此外,Sanger测序验证了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证明该基因在亲本种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中是纯合的单拷贝,在杂种棱果沙棘中以共显性的杂合方式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代测序数据不适用于在个体水平鉴定杂种,但群体内多个个体的平行测序一定程度上可随机反映杂种的亲本来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沙棘属植物对不同海拔的适应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鉴定杂交物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