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报道了一种简便高效克隆微卫星序列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包括小片段基因组文库构建、三螺旋捕获、磁珠分离和PCR 扫描。草鱼AG 重复文库的冗余率为7.2%, 富集效率为60.25 倍, PCR 扫描的准确率达100%, 采用这一方法克隆到的AG 重复序列中完美型、非完美型和混合型的比例分别为66.87%、17.17%和15.96%, 不间断重复序列长度大于30 bp 的微卫星座位占51%。34 个微卫星座位中有25 个表现出多态性,PIC 值0.50—0.91, 进一步分析表明AG 重复序列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与不间断重复序列长度相关, 不间断重复序列长度大于30 bp 的座位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较高的富集率和有效引物获得率证明此方法在分离草鱼微卫星中的成功应用, 并将为草鱼养殖品系的优化、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及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72.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473.
入侵杂草薇甘菊的化学防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地段,采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森草净进行了化学防除试验.持续两年半的试验结果表明,0.01~0.1g·m-2(有效成分)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试验还表明,森草净对岛上的大多数木本、藤本和草本植物都较安全,对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无不良影响.因此,森草净是防治薇甘菊的首选除草剂.  相似文献   
474.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475.
氧化亚氮广泛用于外科麻醉和牙科镇痛。尽管该药历史悠久,效果良好,但它消除焦虑,解除疼痛的机制却不甚清楚。1979年Berkowitz 等发现,氧化亚氮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地与激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有关,即可能通过释放阿片样肽激动阿片受体。在动物和人体内均发现,阿片受体阻断剂纳  相似文献   
476.
清洁DNA样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在多个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常规技术,包括生物学研究,法医学和药物研发,一般的,PCR的主要缺点是用于催化反应的聚合酶对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的抑制剂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477.
所有的植物生理学家期待已久的萨比宁生前的最後著作终于问世了。像萨比宁这样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巨匠所著的书当然是内容非常广泛的,因此书评中所能叙述的只限于最主要的部分。第1章所叙述的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组织,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事实上在所有俄文版的植物生理学教课书中从未谈到过。萨比宁根本否认  相似文献   
478.
ROPs:植物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的分子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RHO相关蛋白GTPases(RHO-related GTPases of plants, ROP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信号转导G蛋白(又称GTP结合蛋白),其通过结合GDP或GTP在非活性和活性状态间进行切换,进而在细胞极性控制、形态发育、激素水平调控、逆境反应等诸多植物生命活动的信号转导过程中扮演重要的分子开关角色。本文对ROP蛋白的结构域及基于蛋白质结构分类进行了介绍,并对拟南芥、玉米、水稻和大麦中的ROP家族蛋白质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植物中的ROP蛋白根据蛋白质结构域组成可分为Ⅰ类(typeⅠ)和Ⅱ类(typeⅡ)两种类型,而根据蛋白质序列的保守性可将其在植物中的ROP蛋白划分为4个进化枝。本综述不但对ROP蛋白作为分子开关在细胞内调控各种信号通路的机制进行了叙述,还对ROP在花粉管、根毛及植物表皮铺盖细胞极性发育,以及其他抗逆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本文还对ROP蛋白在ABA、IAA、BR等植物激素信号传导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本文对植物ROP蛋白研究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同的ROP蛋白在同一个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为何如此不同,以及ROP是如何协调不同的信号通路以共同调控一个植物发育或者生理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9.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慢传输型便秘(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初步探讨枳术丸对STC肠道菌群的可能干预机制。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造模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采用番泻叶灌胃,随后控制饮食饮水采用饥饱失常的方法造成脾虚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枳术丸组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莫沙必利组给予莫沙必利悬浊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后测定小鼠肠道推进率和血清D-木糖水平,采集小鼠结肠内粪便进行16S rDNA检测,分析样本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分析门、属、种水平的物种组成。结果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与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STC发病过程中伴随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水平和菌群物种数目的降低以及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在门水平上,正常组与模型组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鼠杆菌属(Muribacul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乳杆菌属(Lactoba...  相似文献   
480.
【目的】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繁育系统内发生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时期可培养微生物的菌群特征以及优势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细菌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育苗阶段的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其育苗池水和饵料内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方法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系统内分离纯化的526株具有典型形态差异和群落优势的细菌分属于4门5纲16目24科38属113种。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共453株,占总分离株的86.1%;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丰度最高,共369株,占总分离株的70.2%;在种水平上,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最优势种,共112株,占总分离株的21.3%,并且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在饵料中具有最高丰度。多元关联分析表明,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逐渐增加。对112株潜在溶藻弧菌的MLSA分析表明,其中100株菌株进一步确认为溶藻弧菌。进一步利用MLSA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发现,100株溶藻弧菌分为9个簇,分离自同类样品的菌株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簇中。【结论】在BVS发生时期,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种类。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饵料对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溶藻弧菌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繁育系统中的优势弧菌,分布于整个繁育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解析对虾繁育系统可培养微生物演替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对虾苗期病原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