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5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仔、稚鱼呈线性生长趋势.仔鱼出膜后1~2d为内源性营养阶段,3d进入混合营养阶段,15 d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口凹已经出现,出膜后3d与外界相通,9d口咽腔基本发育完成.8d食道发育基本完成.初孵仔鱼消化道雏形已现,但胃肠未明显分化.出膜后64 d胃小凹处出现胃腺,胃消化功能基本完备.初孵仔鱼肠道已经分化,出膜后27 d肠基本发育完成.初孵仔鱼具有肝前体,出膜后2d肝细胞开始分化,7d肝中出现明显的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索,肝组织结构与成体差异不大.3d肝前端出现胰组织,4d具有胰雏形,5d完整胰出现,胰腺细胞之间具有大量嗜曙红酶原颗粒物质;9d胰岛出现,胰组织基本发育完成.64 d消化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成.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形态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出膜后64 d胃肠仅前端膨大,无任何弯曲;85 d胃与食道呈直角弯曲后下行,但胃肠无明显分界;120 d胃弯曲为“Z”形后笔直下行,胃肠仍无明显分界,肝为一整体,未见分叶.1龄幼鱼,消化系统解剖结构与成鱼相似,但肝缺少右叶,肠缺少胃背面的圆环形弯曲.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和仔鱼的营养方式可能体现了长江以南地区冬天繁殖鱼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一般规律和仔鱼的营养趋势.  相似文献   
452.
探讨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激素的不同浓度及组合培养基中的培养及再生情况,建立了紫苏的高效快捷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再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茎尖、真叶、子叶和下胚轴;(2)茎尖无论有无激素处理,再生率都在85%以上,添加合适的激素可提高增殖系数。真叶在MS+TDZ 0.05 mg/L~0.1 mg/L范围处理下再生率均达70%左右。子叶最适激素组合为MS+KT 1.0 mg/L+IAA 1.0 mg/L,再生率22.22%。下胚轴最适激素组合为MS+6-BA 1.0 mg/L+IAA 1.0 mg/L,再生率14.61%;(3)再生苗在1/2 MS中生根良好,生根率达86.67%,平均根长7.36 cm;(4)真叶外植体可形成叶簇,并可反复诱导不定芽发生,增殖能力强,培养周期短,是最理想的外植体。  相似文献   
453.
目的研究大鼠脑C6胶质瘤CT灌注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CT灌注参数在评价C6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肿瘤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通过立体定向仪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注射10μL生理盐水,肿瘤组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种植C6胶质瘤细胞复制大鼠脑胶质瘤模型,3周后两组大鼠分别在脑尾状核层面进行CT灌注扫描,大鼠脑组织进行HE染色及FVIII抗体和CD105单抗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鼠胶质瘤的CBV、CBF、PS及MTT值分别为(17.35±6.73)mL/100 g、(508.66±158.88)mL/min.100 g、(13.92±8.96)mL/min.100 g、(1.79±0.44)s;对照组大鼠右侧基底节CBV、CBF、PS及MTT值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0.28±4.01)mL/100 g、(304.95±88.77)mL/100 g.min、(0.26±0.34)mL/100 g.min、(1.48±0.07)s,两组CBV、CBF、PS值差异有显著性,胶质瘤组呈现明显的高灌注特征,MTT差异无显著性。胶质瘤FVIII和CD105计数分别为(34.7±7.13)条/高倍视野、(16.6±4.12)条/高倍视野;对照组FVIII计数为(17.31±5.62)条/高倍视野,对照组无明显CD105染色阳性血管。肿瘤实质区的CBV、PS与免疫组化的FVIII-MVD和CD105-MVD计数之间明显相关(P均〈0.05),CBF与CD105-MVD计数之间相关(P〈0.05),MTT与免疫组化MVD计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参数CBV、CBF及PS与CD105-MVD表达正相关,CT灌注成像有助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454.
纳米金颗粒以其优越的理化性质在医学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纳米金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方面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纳米金正被逐步应用肿瘤成像和治疗领域.本文从纳米金的性质,在肿瘤成像和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贝飞达(双歧三联活菌)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光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贝飞达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为97.1%,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为89.2%,两组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医疗费用以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费用降低,住院天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贝飞达联合光疗治疗新生黄疸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双下肢血管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69.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hBG、HbA1c、HOMA-IR、TC、LDL-C等因素与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而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TC、合并神经病变是引起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较高,临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457.
采用N+束注入、甲基磺酸乙酯二步诱导法对蛋白核小球藻分步进行诱变,筛选出使蛋白核小球藻定向变异藻株,得到了最佳培养条件。常规生化分析结果表明,诱变后得到的小球藻新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提高27.23%;  相似文献   
458.
细菌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是调控细菌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细菌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系统概括了近年来细菌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种类、双组分调控系统中磷酸化修饰调控信号传导、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修饰以及丝/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修饰等,同时对不同种类细菌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功能进行综述,这些研究将对人类了解细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磷酸化调控及其与控制细菌感染的关系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9.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缺齿鼩。标本体形中等,头体长(64.8±3.0)mm,尾长(76.6±1.9)mm,大于头体长,尾尖有一簇白毛,后足长(16.8±0.1)mm。颅骨呈钝圆形,吻突较短,在上颌前部区域逐渐变细。颅全长(19.22±0.19)mm,脑颅宽(9.31±0.09)mm,第2上臼齿间最大宽(5.29±0.08)mm。上门齿1枚,呈镰刀状,上单尖齿3枚,自前向后大小依次递减。红褐色色素沉积主要分布于上下门齿和第一上单尖齿的齿尖。利用缺齿鼩属检索表进行检索,本次采集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比较,本次采集标本与缺齿鼩属霍氏缺齿鼩的系统进化关系最接近,遗传距离在0.026~0.028之间,与形态鉴定的结果吻合。基于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本次采集标本与GenBank下载的霍氏缺齿鼩聚在一个小分支上,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3个标本是霍氏缺齿鼩。  相似文献   
460.
以10个转TaLEA小黑杨无性系和1个对照无性系为材料,对无性系苗期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进行测定并构建Logistic模型,探讨不同无性系苗期生长过程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黑杨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高度符合"S"型曲线,所有Logistic模型拟合系数超过0.9,表明拟合效果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苗高和地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参试无性系苗高平均速生期持续期为48天,速生期内平均生长量为1.85 cm,地径平均速生期持续时间为70天,速生期内平均生长量为0.09 mm。苗高、地径均与速生期内生长量、速生期内平均日生长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基因无性系XL-1和XL-9苗期生长较快,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高16.37%(32.82%)和10.92%(22.68%),表明转LEA基因对无性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此研究为小黑杨苗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