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几何形态学方法及其在动物发育与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回顾了几何形态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30多年来该领域使用的主要方法及其在生物发育与进化研究中的实际应用。除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标点法和轮廓线法外,基于三维数据的表面特征分析和有限元分析也在该领域得到推广。这些方法可运用于分析两性分化、异速生长、种群分化、种上进化以及复杂功能结构的形态集成等科学问题。几何形态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综合运用还将有利于探讨表型变化与遗传物质变化的相关性。随着生物成像技术和海量数据计算技术的进步,几何形态学将由目前以二维数据为主的研究向三维重建和分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2.
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动物学会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8-31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胜利召开。本届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330人参加,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43.
杂交白头叶猴F1代及其后代性状和行为跟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杂交所得的雌杂白头叶猴F1代(F1f)的性状及行为观察,以及F1代与黑叶猴进行回交繁殖出来的后代Be1、Be2、Be3和Be4的性状表现及生长发育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白头叶猴及其回交代的性状、形态特征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白头叶猴所拥有的性状在杂白头叶猴及其后代中几乎不表现,仅是在生长中存在部分印记,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转变时间延长,毛色转变也有痕迹的现象。这说明白头叶猴的基因控制在回交代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总的以黑叶猴的基因控制为主。白头叶猴回交代个体弱仔率比例高达50%,高于同期的黑叶猴弱仔率,后者一般为10%—20%,呈现出远交衰退迹象。杂交代F1在繁殖行为及对后代的哺育投资上与黑叶猴无明显区别;回交代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与黑叶猴的行为有趋同性。综合上述特征,结合杂交白头叶猴F1f的连续繁殖成功,可以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44.
"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在广西扶绥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黄乘明 《兽类学报》2006,26(2):163-163
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广西动物学会、广西林业局和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广西扶绥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于2006年3月29-31日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政府会议厅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灵长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美国大自然协会(TNC)、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保护国际(CI)、广西林业局、桂林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48名国内专家,以及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越南、日本、瑞士、中国台湾等同家和地区的9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45.
<正>2013年11月22日上午,"第九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湖北省动物学会承办。来自全国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的115个单位的440名代表参会,学生代表有201人。  相似文献   
46.
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时间分配和姿态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 年11 月至2006 年10 月,对生活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活动高度和姿态行为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七星公园猕猴属半地栖性灵长类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休息(41.5% );坐是猕猴最主要的休息姿态
(85. 5% )和觅食姿态(85. 4% ),四足行走是最主要的移动模式(64.5% )。成年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雌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相互理毛。不同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休息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玩耍时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猕猴的活动高度和移动模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地面活动。在移动过程中,成年个体采用四足行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个体;亚成年个体跳跃最多;少年个体采用攀爬和架桥的频率明显高于成年个体。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和活动水平差异以及林冠的不连续性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对其栖息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47.
正蛋白质与纤维素的比值以及能量高低是影响灵长类动物食物选择的重要因素(Oftedal,1991;Waterman and Kool,1994;Chapman and Chapman,2002;Wasserman and Chapman,2003;Hanya et al.,2007;Huang et al.,2010),但它们是否影响疣猴的食物选择目前尚具有较大的争议。Waterman  相似文献   
48.
喀斯特生境中猕猴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猕猴(Macaca mulatta)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以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为切人点,探讨猕猴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猕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这可能与白天...  相似文献   
49.
微卫星位点近缘种筛选法使得在探讨各种灵长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生殖策略上更加便捷。我们利用138条人类微卫星引物在黑叶猴中进行筛选,得到了23个具有多态性位点。在28个检测个体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到9个,期望杂合度为0.62,观测杂合度为0.50,其中有7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9个位点存在无效等位基因现象。但是各位点之间均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现象。这些位点将在黑叶猴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鳄蜥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2005年,通过野外调查和半自然条件下饲养的方法研究了鳄蜥的生活习性.鳄蜥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荫、竹林4种植被类型的山冲溪沟之中.活动季节是4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对食物的种类有一定的选择性.卵胎生,4~5月产仔,双亲无育幼行为.鳄蜥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