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氮源NH4Cl浓度对粪产碱杆菌发酵生产热凝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利用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发酵生产热凝胶的发酵条件,氮源是菌体生长的限制性底物,单纯地提高初始底物(氮源)浓度并不一定能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在分批发酵过程中,底物消耗导致培养环境pH的改变也是影响细菌进一步生长和产物合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增加培养基中初始氯化铵的浓度并同时控制发酵过程的pH条件,得到了较高的菌体浓度,热凝胶的合成水平也得到了显提高.当培养基中NH4Cl浓度提高到3.6g/L时,菌体浓度达到7.2g/L,热凝胶合成的产量可达30.5g/L,比原来NH4Cl浓度为1.1g/L时提高了51.7%.提高菌体浓度意味着需要提高溶氧水平来满足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初始氮源NH4Cl浓度的增加虽然能使菌体浓度得到提高,但发酵过程对溶氧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需要提高搅拌转速和通风以增加供氧水平.但高搅拌速率产生的高剪切力对热凝胶的凝胶性能将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细菌培养密度对合成热凝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姜世成  周道玮 《生态学报》2005,25(11):2983-2991
研究并分析了松嫩草地牛中大型节肢动物种类组成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草地牛中共调查到大型节肢动物7目20科43种,以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主.依其食性不同,分为食性型(8科19种)、腐食性型(4科4种)、植食性型(4科6种)、捕食性型(5科11种)、杂食性型(2科5种)、尸食性型(1科1种)和寄生性型(1科1种).根据鞘翅目金龟总科中营食性型生活的甲虫对牛利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外生甲虫(6种)、内生甲虫(5种)、远生甲虫(2种)和偷窃寄生甲虫(1种).除了双顶嗡蜣螂,牛中大型节肢动物数量与鲜牛重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食性型种类数和个体数量随鲜牛堆置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减少,7d后消失,其个体总数量与鲜牛堆积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牛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种大型节肢动物因其食性不同在鲜牛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鲜牛中大型节肢动物以食性型占绝对优势,而干牛中则以捕食性型和杂食性型为主.牛中大型节肢动物种群季节动态变化受温度、降水量与牛含水量影响,鲜牛中大型节肢动物优势种为直蜉金龟(69.25%)和肖秋家蝇与东方角蝇幼虫(25.12%).4、5、6月份和9月份,优势种为直蜉金龟,7月和8月份,优势种为蝇幼虫.  相似文献   
43.
南极生物粪对汞的生物放大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报道了南极地区金图企鹅、阿德利企鹅、黑背鸥和巨海燕 4种海鸟 ,以及象海豹、威德尔海豹、毛皮海狮等 3种海豹新鲜便中的全 Hg含量 ,并对比了该区风化土壤的 Hg含量 ,其中 Hg含量水平依次为 :土壤背景值 <黑背鸥 <金图企鹅 <阿德利企鹅 <威德尔海豹 <象海豹 <巨海燕 <毛皮海狮 ,可见 ,相对于背景土壤生物明显富集 Hg元素。此外 ,结合上述便样品的 δ15 N测定结果 ,讨论了南极生物对 Hg的生物放大作用。研究表明 ,随着 δ15 N升高 ,即生物营养级的升高 ,其便的全 Hg含量有逐步增高的趋势 ,这证实了生物和生物肌体一样存在对 Hg的生物放大作用。文中还对南极阿德雷岛一个经过企鹅污染的 Y2湖泥芯剖面上 15个样品的 2 6种元素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的汞和企鹅的标型元素具有同源性 ,即沉积物中的汞主要是由企鹅带入的 ,由于生物对汞的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的混入会造成湖泊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增高  相似文献   
44.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中,形成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研究断奶仔猪粪样细菌区系变化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利用PCR和DGGE技术分析了12头仔猪在断奶后其样细菌区系的变化。样细菌16S rDNA的V6~V8可变区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后再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仔猪断奶当天样 DGGE谱带少,同窝仔猪间图谱相似。断奶后,随着断奶时间的推移,每头仔猪的DGGE图谱带逐渐增多,变得复杂和多样,仔猪个体间DGGE图谱差异逐渐增大。仔猪是否同窝以及所采食日粮类型对DGGE图谱没有明显影响。相似性分析还表明,日粮中添加寡果糖的仔猪在断奶后第1周,其样微生物区系变化迅速,而后缓慢。  相似文献   
46.
中国蛀果蛾科分类学整理及新种记述(鳞翅目:粪蛾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载中国蛀果蛾科昆虫8属23种(亚种),其中有中国2新纪录:断斑洁蛀果蛾Meridarchis excisa Walsingham和日本拟蛀果蛾Alexotypa japonica (Walsingham)及2新种:天目坚蛀果蛾Archostola tianmushana sp.nov.和五峰洁蛀果蛾Meridarchis wufengensis sp.nov.。文中给出了中国蛀果蛾科分种检索表和中国新纪录及新种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47.
48.
粪产碱菌nif H,nif D和部分nif K的克隆、定位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总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含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nif H和nif H-D基因的DNA片段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筛选出与nif HDK同源的4.6kb片段,克隆到pBluesript SK~+载体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BZl.经亚克隆、酶切、DNA序列分析后发现,产碱菌具有与其它固氮菌相似的结构特征,其nif HDK共用1个启动子,具有上游激活序列UAS,RNA聚合酶σ54因子识别序列、1个A-T富集区和SD序列.nifH和nif D的阅读框架分别为888和1476bp,GC含量各为61.6%和60.2%.nifH-nif D和nif D-nif K的基因间隔区长度分别为101和105bp,各存在1个7bp的反向重复和1个SD序列.由阅读框架(ORF)推导的铁蛋白和钼铁蛋白α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固氮菌相比有较高的同源性,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所处的位置也很相似.同源性比较说明,产碱菌与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49.
致病菌当中金葡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系一种对机体有潜在威胁的G^+致病源,最常见的感染源,其中90%以上的变种具有抗青霉素能力。有些致病菌对强力抗生素如万古霉素产生抗药性,这是在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已发现获得性抗药性基因如tn1546可以从另一种抗药性细菌如肠球菌中跳跃进入金葡菌中,这种交叉感染获得性抗药性有更大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0.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