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大鼠其自主活动和对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方法:8周龄健康雄SD(Sprague-Dawley)大鼠(n=30)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各15只。两组都皮下埋置微量渗透泵,模型组泵内灌注醛固酮,对照组泵内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大鼠均存活,模型组都造模成功,切口愈合良好。模型组造模后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也高于造模前(P<0.05),两组造模前后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造模后的逃避潜伏期与穿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也少于造模前(P<0.05)。模型组造模后的自主活动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也高于造模前(P<0.05)。造模后模型组的鼠双微基因2(Mouse Double Microgene 2,MDM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模型组的血清醛固酮含量都高对照组(P<0.05),血清钾离子、钠离子、肾素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大鼠伴随有血清钾离子、钠离子含量降低与MDM2蛋白的高表达,从而导致大鼠出现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42.
摘要 目的:探究男性内源性性激素水平与冠心病范围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的9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临床分型将其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另选同期CAG检测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50 %的50例个体为对照组,检测入组对象的睾酮(Ts)、雌二醇(E2)水平,评估计算入组对象的Gensini积分以及LVEF,对比不同组别之间Ts、E2、Gensini积分以及LVEF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Ts、E2与Gensini积分、LVEF的相关性,最后将患者按照Genisini评分区分为狭窄轻型组与严重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比较显示,冠心病各组间Ts、E2、Gensini积分以及LVEF差异明显,以AMI组患者Ts、E2和LVEF水平最低,Gensini积分最高(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s、E2均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E2水平是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内源性性激素水平同其冠心病范围和LVEF呈现密切相关性,是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冠脉狭窄的诊断与鉴别中。  相似文献   
43.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 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 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 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 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 属晨昏活动类型, 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晨昏活动高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动, 双峰从暖季到冷季向中午移动, 按间隔时间长短排序为: 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3)野骆驼日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大小关系为: 夏季 > 秋季 > 春季和冬季, 春季和冬季间差异不显著。(4)野骆驼为核心家域利用类型, 且存在多个核心家域, 一些野骆驼家域分布于沙漠南北两侧, 意味着其具有横跨沙漠的运动能力。(5)野骆驼个体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 性别间家域面积差异不显著。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 从大到小排序为: 夏季(1,256.27 ± 427.45 km2) > 春季(556.90 ± 259.35 km2) > 秋季(396.77 ± 82.31 km2) > 冬季(250.83 ± 99.64 km2)。  相似文献   
44.
中国是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历史分布区面积和野生种群数量最大的国家。中华穿山甲曾广泛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但20世纪中期以来, 由于其甲片被作为贵重的中药材原料, 加之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 大量非法捕猎使得我国野生穿山甲经历了剧烈的分布区缩减和种群下降。目前, 中华穿山甲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极危(CR)等级。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广、种群密度低、活动隐秘、调查难度大, 摸清其野外分布现状是当前穿山甲研究与保护中的首要任务。为此, 本研究通过检索2010-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中华穿山甲的发现记录, 统计中华穿山甲的目击数量、空间分布以及后续状态, 制作物种分布地图, 并与历史分布情况进行对比, 以评估其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与分布区变化。2010-2020年共在11个省级行政区收集到中华穿山甲确认记录142条, 主要集中于大陆华东地区及台湾岛, 台湾、浙江、广东三省记录位点数占全部位点数的67.6%; 相较其历史分布区, 西南、华南地区近年来野外确认较为匮乏。近10年来我国的中华穿山甲记录呈逐渐增多趋势, 86%被发现的实体穿山甲得到救助、放归或未被干扰。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中华穿山甲在我国, 尤其是华东及台湾地区, 仍具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种群分布, 且近年来民众对于穿山甲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然而, 现有调查和资料仍不足以对该物种进行全面的现状评估, 亟需加强对我国野生穿山甲种群的调查、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45.
基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群体的能力发展情况,依据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多个生动有效的学生活动,完成“关注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通过安排有意识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发展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未来基础教育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46.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我及个性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相似文献   
47.
唐卫东 《生物学通报》2013,48(4):45-47,F0004
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出发,以开放性的实验思想,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教具的改进,实验创新等方面对初中光合作用系列实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8.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9.
刘铮  刘颖  邵一鸣 《病毒学报》2013,(4):437-441
正痘病毒载体在重组疫苗研究中有广泛前景,但其罕见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阻碍了发展。正痘病毒属中具有较宽宿主范围的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具有典型的宿主范围基因K1L、CP77和C7L。这三个基因对不同宿主细胞具有选择性,可以扰乱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并且与病毒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50.
痘病毒是已知病毒中基因组最大、宿主谱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之一。随着病原和宿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免疫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痘病毒宿主范围因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被相继发现和研究,这为痘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特异性的阐明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将通过对脊椎动物重要痘病毒属主要成员的宿主范围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介绍,以加深对痘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组织嗜性和跨宿主种间感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