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徐驰 《化石》2007,(1):22-22
从地球上的第一条鱼发展到目前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类群,鱼类的演化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而又波澜不惊。但就在这漫长而又波澜不惊的演化过程中,却隐含了生命进化史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即登陆的发生。在这古生代海洋中笨重的游泳者里发展出了一类大的分支,它们离开了水域,登上了陆地  相似文献   
42.
43.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汤浩  张卉  谢斐  徐驰  王磊  刘茂松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6):1671-1676
离岸消浪堰式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系采用离湖岸线一定距离的桩基消浪堰,在湖堤硬质化、湖滨植被带缺失的湖滨带实现控浪促淤,形成半封闭型的人工湖湾以恢复湖滨植被带的工程措施.修复工程形成了堰内挺水植物区、堰内沉水植物区和堰外开阔水体3个生境梯度带.本文以无锡市太湖贡湖湾离岸消浪堰式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工程区3个生境梯度带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浪堰内亚硝态氮与硝态氮总体上低于堰外,但铵态氮和总氮总体上高于堰外.秋冬季磷素指标堰内浓度低于堰外,但春夏季多高于堰外.堰内水体亚硝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变异系数减小,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正磷酸盐的年最高浓度值低于堰外;但铵态氮和总氮的变异系数增加,且堰内铵态氮、总氮的年最高浓度值高于堰外.修复工程在生长季末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铵态氮、总氮等水质指标的恶化.  相似文献   
45.
用容重分别为1.20和1.55 g·cm-3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紧实胁迫对‘津春4号’黄瓜根系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紧实胁迫条件下,黄瓜根系中丙酮酸脱羧酶、乙醇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无氧呼吸主要产物(乙醇、乙醛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参与有氧呼吸的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下降,丙酮酸和琥珀酸含量显著提高,苹果酸含量显著下降.说明在土壤紧实胁迫条件下,黄瓜根系的有氧呼吸受到显著抑制,无氧呼吸过程加强.  相似文献   
46.
利用1987、1993、1999、2005和201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江苏苏锡常地区3个地级市及9个县级市行政单元的聚落用地,并将聚落斑块按<5、5 ~ 20、20~80、80~320、320 ~1280、1280 ~5120、5120 ~ 20480和≥20480 hm2分为8个粒级,对各行政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87-2010年,研究区聚落总体规模增长了约5倍,但不同区域聚落规模的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节律性差异;期间各单元聚落粒级数增长了1~2级,最低粒级聚落斑块的面积占比大幅减小,最高粒级聚落的面积占比逐渐增大;在地级市单元及部分县级市单元中,出现次高粒级面积占比较小甚至缺失现象;地级市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的均衡度持续下降,而多数县级市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的均衡度上升.比较均衡分布型与非均衡分布型行政单元的区位条件及单元内景观资源格局特征发现,域内资源分布格局应是影响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
城市景观的组成与结构及人类活动强度是城市热场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同要素在城市热场形成机制中的相对重要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综合运用遥感解译、外业测绘和编程技术获取城市地表温度、生态基础设施(植被、水体盖度)、建筑容积和百度用户兴趣点(POI)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相对权重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了500、1000和2000 m尺度上生态基础设施、建筑容积和POI密度与地表温度的关联关系及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生态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建筑容积和POI密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城市热场的影响因子中,生态基础设施的相对权重在各尺度均最高(24.3%~43.8%),其次为建筑容积(20.7%~22.6%)和POI密度(13.7%~21.7%).本研究有助于定量理解城市热场形成的多种驱动因子的相对贡献,并可为制定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8.
谷氨酸发酵工艺参数的模式识别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模式识别调优法,对谷氨酸发酵的各项可控工艺参数(如pH值,温度,风量等)进行优化设计。以多维空间图象处理技术揭示模式空间的可视优化区,结合Monte Carlo模拟法从低维映照平面逆照到高维原始空间,设计了若干组优化工艺条件。经生产试验后补充新的生产记录,再行设计新的数学模型。对比试验表明:按模式识别优化设计的工艺条件操作,糖酸转化率提高2.90%,罐产量提高1 45%,产酸率提高2.65%。优化设汁方案已投入实际生产应用,该方法对降低原料单耗、产品成本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49.
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的热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南京市1988、1998、2003和2006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提取1988—2006年间3个时段南京地区聚落占地率变化速率最快的5%区域作为聚落动态的热点,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落增长热点和萎缩热点总体上随城市的扩张而外移,其中,增长热点主要发生于建成区边缘外侧6 km以内的区域,而萎缩热点的高发区位于建成区边缘外侧1 km以内,在城乡梯度上二者都随离建成区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方向上,热点发生的频度、幅度具显著的差异性,且表现出易受短期城市发展决策的影响,阶段性重点开发地区往往成为聚落变化的热点,并导致热点集中分布区位的阶段性差异。某一时期萎缩热点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区位往往是前一时期增长热点集中发生的区位,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快速增长后可能伴随着相对较大规模的重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50.
盐城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岸带湿地之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我国近海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在景观水平上揭示盐城滨海湿地的动态趋势,选择1975、1991、2002和200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转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6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6%(1.5×105hm2),渔塘和农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892%(8.2×104 hm2)和165%(5.9×104 hm2);围垦及渔塘开挖等生产用地的扩张是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占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75%,湿地的自然演替占11%,米草(Spartina spp.)的生物入侵占湿地整体变化面积的7%,但近年来有减缓趋势;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存在“潮间带泥滩→碱蓬(Suaeda salsa)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碱蓬群落→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渔塘(农田)”、“潮间带泥滩→米草→渔塘”等3类主要转移过程;自然湿地的大量减少将进一步压缩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对近海水体的净化能力也将下降,因此须加强对湿地围垦与开发利用的控制,加强对现有湿地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