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择来我院进行诊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0例,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0例(恶性组)和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50例(良性组),都进行常规二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恶性组结节多呈现单发、内部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特征,与良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内的血流最小流速明显小于良性组(P0.05),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良性组弹性成像多为2~3分,恶性组多为4~5分,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显影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良恶性有一些特异性的征象,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补充,有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3.
检测人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的ELISA方法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建立方便、敏感和特异的SARS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利用PQE30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M15中分段高效表达了SARS病毒N蛋白.通过金属鏊合亲和层析纯化了目的蛋白N-1和N-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个表达蛋白均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然后将N-1和N-2蛋白共同包被,建立了检测人血清中SARS病毒IgG抗体的间接ELISA法.用此方法检测120例临床诊断为SARS的病人和244个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血清IgG抗体,结果120例SARS病人的第一份血清IgG抗体总阳性率为60.0%,发病第0~7、8~10、11~14、15~27和28天后的血清中,SARS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1.1%、60.0%、60.5%和70.3%;而244份正常人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包括100份14岁以下儿童血清也未发现假阳性.结果表明,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的N蛋白完全能够替代全病毒灭活抗原,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简单,价格低廉,能保证生物安全,对SARS可疑病例的确诊和排除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可用于SARS高危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监测,SARS疫情的控制和预防,以及SARS病毒蛋白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密点麻蜥肝脏、骨骼肌、大脑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密点麻蜥3种组织中SDH在5~35℃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达到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5℃可能为SDH的最适温度;3种组织的LDH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大脑中的SDH和LDH活性最高.这表明SDH和LDH的活性与动物组织的能量代谢相适应.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利用人脐带血干细胞研究制备HBV感染人鼠嵌合小鼠模型。方法将人脐血干细胞,经尾静脉分两次注射到裸鼠体内。分别于第7,14,21天取肝组织,进行AF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人肝细胞在裸鼠体内嵌合生长情况,并进行乙肝病毒感染实验,定量检测感染后小鼠血清中AFP、ALB。结果实验组小鼠在第7、14、21天肝脏内AFP持续阳性表达,AFP表达于细胞质内。HBV感染后小鼠肝脏HBsAg组化显示密集成片的阳性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裸鼠肝脏内可以存活并分化成人肝细胞形成嵌合鼠,并能被HBV感染。  相似文献   
46.
目的:克隆结核分枝杆菌Rvl009结构域基因,经序列测定正确后进行融合表达和纯化。方法:采用PCR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中扩增出Rvl009结构域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插入pUC-19克隆载体中,经测序正确后亚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Pro-EXHT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目的基因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N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Rvl009结构域多肽,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获得了结核分枝杆菌Rvl009结构域基因,得到融合6个组氨酸残基的Rvl009结构域多肽,纯化获得的蛋白纯度大于87%。结论: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Rvl009结构域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的融合表达蛋白,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1植物名称拟蝶唇兰【Psychopsis papilio(Lind1.)H.G.Jones】。 2材料类别幼芽。 3培养条件(1)原球茎诱导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5:(2)丛生芽诱导及增殖培养基:1g.L。花宝1号+2g.L。花宝2号+6-BA2.0+NAA0.05+100g.L^-2香蕉汁(花宝1号和花宝2号由美国Hyponex化学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48.
目的:调查河北省某大学学生每天水摄入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某大学15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调查对象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连续记录7 d内每次饮水的量。采用双份饭法与称重法结合的方式,测定调查对象连续3 d每天所吃的所有食物中水的含量。总水摄入量等于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之和。结果:调查对象总水摄入量为2 342 mL/d、饮水量为1 135 mL/d、食物水摄入量为1 174 mL/d,男性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食物水摄入量均高于女性(P<0.05),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均低于非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P<0.05),不同体表面积等级的调查对象其总水摄入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饮水量无显著差异。BMI等级以及腰臀比对调查对象饮水量与总水摄入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性别、BMI等级、体表面积、腰臀比、体脂率对调查对象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比例的影响均无显著性。结论:河北省大学生的饮水量偏少。水摄入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仅有性别、体重,还可能涉及到腰臀比、体成分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水摄入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为修订适宜饮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比较三种常见杀菌方式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理化特性的影响,为选择杀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某包装饮用水公司生产线用水8L,分为4组水样,每种水样各2L。4组水样再经过不同杀菌方式,组1经过超高温瞬时杀菌(UHT)处理,组2经过臭氧杀菌处理,组3经过高温煮沸处理,组4则不经过任何杀菌方式处理。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4组水样的分子团大小;采用有机聚合物生成反应原理测定氢自由基浓度;采用电极法测定电导率;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溴酸盐含量;采用抑菌环法试验测定抑菌作用。结果:对于分子团大小,各组水样从小到大依次为组4(86.42Hz)<组1(87.02Hz)<组2(119.48Hz)<组3(132.32Hz)。对于氢自由基浓度,各组水样从大到小依次为组4(0.177mmol/L)>组3(0.142mmol/L)>组1(0.126mmol/L)>组2(0.111mmol/L)。对于电导率,各组水样从大到小依次为组3(71.8μS/cm)>组2(53.1μS/cm)>组4(49.8μS/cm)>组1(49.2μS/cm)。各组溴酸盐含量均<0.005mg/L,铜绿假单胞菌均未发现(CFU/250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均无抑菌能力。结论:不同杀菌工艺对水质理化特性有一定影响,相较于臭氧杀菌方式,超高温瞬时杀菌后水样的分子团最小,高温煮沸后水样氢自由基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BM/EPC)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分化为MSC和EPC。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建立后3天,将0.8mlD-Hanks液注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对照组(n=6);将8×106个骨髓MS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MS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EPC组(n=6)。细胞移植后3周行缺血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获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SC组与EPC组侧支血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EPC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MSC组,二者均高于对照组;MSC组与EPC组小动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内皮祖细胞移植均能够明显促进血流重建,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