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落叶松人工林树干形状模型和可变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 CX  Yang SL  Jia W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695-1701
对以往树木干形的一系列可变参数削度方程进行比较,根据模型拟合统计量(残差平方和及相关指数),选出其中对落叶松干形拟合效果较好(残差平方和较小、相关指数较高)的模型,并根据模型中可变参数的意义提出了5种描述干形的指数.结果表明:Lee等提出的削度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描述落叶松人工林的树干形状;5种描述干形的指数分别为根部梢头削度率、影响点、圆柱体和抛物线体范围值、最小可变参数、最小可变参数所在的相对高度,这些指数可以作为比较干形的方法和工具.较大密度(870株.hm-2)和较小密度林分(275株.hm-2)的林木干形质量都较差,只有适中密度林分(487株.hm-2)的落叶松干形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4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Di XY  Li YF  Sun J  Yang G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240-1246
基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1974-2008年森林火灾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结合加拿大火险天气系统(CFFWIS),定量和定性分析了该区森林火险天气指标动态.结果表明:1974-2008年,研究区森林火灾年均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2000-2008年森林火灾年均发生次数比1974-1999年增加了72.2%;可燃物湿度码、火行为指标和火灾控制难易度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且这种增加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加明显.未来该区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将显著递增,可燃物将更加干燥,林火强度增强,控制火灾将更加困难,火险天气状况更加严峻.该区应重点加大森林火灾的防控,尤其是夏季火灾的防控;并应加大计划可燃物的烧除,减少可燃物载量,从可燃物这一源头上减少火灾发生概率和降低火灾强度.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江西省鸟类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近年调查数据对省内鸟类资源进行了统计。共统计到鸟类19目75科497种,其中雀形目、鸻形目、雁形目及隼形目种类最多;对鸟类居留型、地理分布型等做了统计分析,留鸟和冬候鸟比例最大,且东洋型比例最多。对鸟类物种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面积及最高峰海拔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物种数与4个因子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对东洋界鸟类比例及繁殖鸟比例与以上4个因子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东洋界鸟类比例与降水量和最高峰海拔呈正相关(P=0.035,P=0.018);繁殖鸟比例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18),与最高峰海拔呈正相关(P=0.001)。对江西省鸟类种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中部鄱阳湖及其冲积平原区鸟类组成与周围差别较大,聚为两大支。根据江西地形特点、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行政区划边界将江西鸟类划分为6个区域:赣东北山地区、赣东山地区、赣西北山地区、赣西南山地区和鄱阳湖平原区;中部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尚不能明确和其他区域的关系,保留中部平原丘陵区。  相似文献   
44.
巨桉种源/家系综合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择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优良种源,对其13个种源177个家系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2月生巨桉除生长量在区组间差异显著外,其他性状在种源、家系和区组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50月生时各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50月生时,单株材积位于前四的种源分别是2号(来自昆士兰州Copperlode)、3号(来自昆士兰州Ravenshoe)、1号(来自昆士兰州N W Townsille)和11号(来自四川省黑龙滩)。50月生时,有78个家系的单株材积增长量超过总体家系平均值(0.08 m3),位于前三的家系是分别为2号(来自2号种源)、156号(来自福建天马东溪的10号种源)和93号(来自昆士兰州Bambaroo的8号种源)。50月生巨桉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干形、分枝和冠幅的遗传力分别为0.56、0.91、0.73、0.67、0.64和0.76;这些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26.64%、29.37%、64.41%、17.58%、15.26%和45.80%;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25.94%、24.30%、60.97%、28.59%、26.07%和42.96%。相关性分析表明,冠幅和分枝呈较小的负相关,其余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结合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最终筛选出4个优良种源和18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45.
卢慧  赵珩  盛玉钰  丛微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学报》2018,38(22):8080-8087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揭示青藏高原独特的微生物地理区系和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的群落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3145个OTUs,可分为2个古细菌类群和33个已知的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土壤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累计超过79%;高寒草甸原核生物的多样性高于高寒沼泽化草甸,两种草甸类型原核生物群落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高寒草甸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距离和较高的模块性,使其比高寒沼泽化草甸网络更能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分析结果均表明,土壤p H值是影响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对于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的高寒草甸土壤中具有显著差异,了解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能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蓝冠噪鹛繁殖期生境选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至2015年每年4—7月,在江西婺源境内对蓝冠噪鹛繁殖小群进行调查。观察并测量其繁殖地斑块海拔,距山地、水源及干扰源的距离,计算斑块面积、周长及形状指数,并在每个繁殖斑块的4个方向5km以外选取同样植被类型的对照斑块,比较繁殖斑块与对照斑块在以上7个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斑块海拔,距山地距离和距干扰距离显著小于对照斑块。说明在斑块尺度上,蓝冠噪鹛繁殖期倾向于选择低海拔阔叶林,且在离山地更近的村庄附近繁殖,这可能与食物丰富和天敌较少有关。在微生境尺度,选择繁殖点B在巢区及同一片阔叶林中无噪鹛筑巢的对照区进行10个生态因子的测量,并用资源选择函数以及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进行分析。资源选择函数结果表明草本密度、草本高度在微生境尺度对蓝冠噪鹛生境选择贡献最大;而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喜在胸径较粗(40—80cm)的朴树、枫杨和枫香3种树上筑巢,筑巢偏好树高20m以上及草本盖度较高(60%—90%)的生境。综合两种分析结果,在微生境尺度蓝冠噪鹛对筑巢树种及高度具有选择性,对巢区隐蔽性有所要求,巢下草本情况可以反映昆虫等食物资源状况,说明蓝冠噪鹛繁殖期偏好在食物相对丰富的区域筑巢。  相似文献   
47.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青河实验林场3种经营模式下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功能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叶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植物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除土壤全钾、速效钾、有机碳含量外,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相差不大;(2)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叶功能性状差异较大,目标树经营模式的单叶面积极显著大于综合抚育模式和无干扰模式(P0.01),目标树经营模式的叶氮、叶有机碳含量极显著小于综合抚育模式和无干扰模式(P0.01);单叶面积与叶氮含量、叶有机碳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负向相关关系(P0.01),叶氮含量与叶有机碳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向相关关系(P0.01);(3)土壤有机碳对单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可见,不同经营模式下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在采取不同程度的抚育后均未造成林地土壤养分的损失,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不同经营模式下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群落通过功能性状的耦合协调或组合来适应环境,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加强长期监测和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48.
巢址选择作为鸟类繁殖的重要环节,是动物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探究中等体型湿地鸟类普通鸬鹚的巢址选择偏好及主要影响因子,2019年4—10月运用秩和检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龙凤保护区内普通鸬鹚巢特征、巢址特征、巢址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普通鸬鹚偏好选择巢树乔木相对较矮(P<0.05)、周围灌木相对较矮(P<0.01)、植被盖度较低(P<0.01)、人为干扰距离较远(P<0.01)、距水面距离较远(P<0.05)的区域筑巢;(2)影响普通鸬鹚巢址选择的因子为隐蔽因子(20.634%)、巢稳定因子和干扰因子(27.614%)、植被因子(13.901%)、水因子(5.782%)和巢忠诚度(5.069%)。进一步分析表明:(1)普通鸬鹚倾向选择粗细适中的巢材,巢材来源于优势植被,巢深随纬度增高而增大;(2)巢区植被特征符合普通鸬鹚对能量支配的权衡,巢区粪便对该特征有强化作用。基于上述结果,建议龙凤保护区在巢区内加种高大乔木。  相似文献   
49.
森林碳库在调节CO2浓度及减缓温室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广东木荷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相邻样地法,进行植被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土壤样品的采样与分析,研究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各碳库(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及生态系统碳库产生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植被碳密度随着林火干扰强度增强而减少,但不同组分的植被碳密度表现不同,乔木碳密度在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变化与植被碳密度变化一致,而草本碳密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同林火干扰强度下,植被各组分碳密度均以乔木层降低幅度最大。林火干扰均显著降低了凋落物碳密度(P<0.05),并随林火干扰强度的增加其降低幅度增大,但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凋落物碳密度的影响有所差异。林火干扰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且降低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2)林火干扰有效改变了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格局。对照样地木荷林土壤有机碳库占比为61.59%,重度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库占比为70.96%呈上升趋势,占生态系统碳库的优势地位,而植被和凋落物碳库占比呈下降趋势,处于生态系统碳库的次要地位。(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火干扰强度和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显著影响。林火干扰强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8.78%,土层深度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70.29%,林火干扰强度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8.16%。研究发现:林火干扰降低了生态系统碳库,且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生态系统碳库减少幅度增大。轻度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对深化亚热带森林固碳效应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0.
施肥对水曲柳生长及开花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施肥对水曲柳生长及开花结实的影响,以2年生水曲柳嫁接苗、13年生水曲柳幼树、29年生已开花水曲柳大树为材料,采用氮、磷、钾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连续三年进行施肥处理。通过测量嫁接苗的树高、地径;幼树的树高、胸径;已开花大树的开花率、结实率等生长发育指标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水曲柳生长发育状态的影响,得出促进水曲柳生长发育的施肥最优组合。结果显示:施肥处理对水曲柳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3种肥料对2年生水曲柳嫁接苗生长的影响顺序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施肥最优组合为氮肥每株0.006 kg、磷肥每株0.012 kg、钾肥每株0.008 kg;对13年生水曲柳幼树生长的影响顺序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施肥最优组合为氮肥每株0.15 kg、磷肥每株0.3 kg、钾肥每株0.2 kg;对已开花水曲柳大树开花率及结实率的影响顺序为氮肥 > 钾肥 > 磷肥,施肥最优组合为氮肥每株0.3 kg、磷肥每株0.6 kg、钾肥每株0.4 kg。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水曲柳的生长和开花结实,本试验结果也为水曲柳合理施肥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