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一种高效感染血液细胞的新型靶向性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C组5型腺病毒(Ad5)载体能够有效感染上皮来源的细胞,但对造血细胞的感染效率很低,限制了其在造血调控基础研究以及血液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为了建立高效感染血液细胞的新型靶向性腺病毒载体系统,对5型腺病毒载体的纤维顶球进行了改造,以AdEasy系统为基础,应用递归PCR的方法人工合成人B组11p型腺病毒的部分纤维(fiber)基因,采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替换AdEasy骨架质粒中的人5型腺病毒的fiber基因,得到新的腺病毒骨架质粒命名为pAdEasy-1/F11p,应用带有GFP报告基因的穿梭质粒pShuttle-GFP与AdEasy-1/F11p腺病毒DNA在BJ5183细菌内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命名为Ad5F11p-GFP.以Ad5-GFP作对照,同时感染K562、U937等白血病细胞系,流式细胞仪检测GFP的表达.初步检测结果显示在10MOI时,Ad5F11p-GFP能够有效感染K562、U937等白血病细胞系,感染细胞效率>90%,对照Ad5-GFP感染细胞效率<30%,这表明改建后的腺病毒AdEasy-1/F11p可以高效介导基因转移到血液细胞,是一种很好的血液细胞靶向性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322.
不同光源和暗适应时间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引  言诱虫灯是监测昆虫迁飞、扩散、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重要工具 ,也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认为 ,昆虫飞向光源是一种趋光行为 ,但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这种行为是光源对昆虫正常活动的干扰 ,并非是昆虫的趋性[4 ].昆虫对不同波长的光源反应不同 .丁岩钦[6 ]对棉铃虫蛾 (Helicover paarmigera)进行了 1 3种单色光的行为选择实验 ,最高峰在333nm ;侯无危等[9]对桃小食心虫 (Carposinaniponensis)的趋光性研究发现 ,其对 333nm以上的单色光均有趋光反应 .魏国树等[12~ 14 ]在 340~ 6 0 5nm波谱范围内测定了棉铃虫蛾的行为反…  相似文献   
323.
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全球和生态系统角度,综述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源和汇的影响及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影响,讨论了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的任务和发展前景,及减少土壤表层向空气呼出CO2的数量、维持现时的生态平衡的途径,指出了植物过程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增加植物生物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贮量.  相似文献   
324.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97,自引:10,他引:87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54%和27%,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和草地比人工林分别低42%和26%,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35%和14%,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比人工林低23%,草地比人工林高4%,差异主要在0~30cm土层.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或草地大.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及根系分布的变化所致.结果说明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破坏变成草地或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50cm土层)将下降,而农田中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30cm土层)又将增加,草地上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密度变化不大。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将随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25.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是一种能引起被称为“军团病”的严重肺炎的致病菌,其利用自身的IVB型分泌系统(type IVB secretion systems)将效应蛋白转运到宿主细胞中,作用于宿主蛋白质和脂质,以形成军团菌在宿主细胞内生长所需的吞噬泡(Legionella-containing vacuole,LCV)。磷酸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s,PIs)作为细胞的重要脂质组成,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囊泡转运等过程。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嗜肺军团菌利用其效应蛋白调控宿主磷酸酰肌醇类脂质代谢及其LCV膜的脂质组成,以促进LCV的成熟。本文主要从军团菌的致病机制、其效应蛋白对磷酸酰肌醇类脂质的代谢调控及对宿主磷脂酰肌醇代谢酶的招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期望对进一步理解军团菌调控宿主脂质代谢分子机制和其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6.
目的 探究生理条件下去泛素化酶USP10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GEO2R和Metascape对Usp10+/+和Usp10-/-新生小鼠肾组织基因芯片(GSE198574)差异表达基因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化技术检验核心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检测该信号通路,并通过基因芯片和免疫组化分析候选分子的表达情况;使用免疫共沉淀(Co-IP)和GST-pull down实验验证USP10与候选分子的相互作用,通过泛素化实验明确USP10对底物分子的调控机制;利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p21、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情况,使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USP10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Usp10-/-新生小鼠肾组织中TGF-β/BMP通路激活,USP10在小鼠体内缺失后导致Smad泛素相关因子1 (Smurf1)蛋白质水平降低,Smad1/5蛋白质水平上调,却不影响它们的转录水平;机制上,USP10与Smurf1存在相互作用,并依赖其去泛素化酶活性去除...  相似文献   
327.
328.
布尼亚病毒分布广,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是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事业有重大影响的负链RNA病毒,开发疫苗和寻找药物是预防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关键。病毒的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是合成病毒RNA所必需的,其与病毒RNA结合形成核衣壳,参与病毒的组装与RNA转录,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NP还具有B细胞和T细胞表位,能诱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NP是疫苗设计和药物开发的理想靶点。鉴于NP的丰度和特异性,NP也常用于病毒病的检测。目前,越来越多的布尼亚病毒NP结构及NP-RNA复合物的结构得以解析,研究者已经通过这些结构发现2个重要的抗病毒靶点,即NP的末端臂和RNA结合口袋。本文就布尼亚病毒NP的功能和三维结构以及NP作为抗病毒靶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布尼亚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9.
目的:综合分析父母体重与子女体重的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提供预防及诊疗措施。方法: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Medline、Cochrane Library在1998—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国内限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共检索出文献427篇,本文纳入共11篇文献作为本文的主要证据,其中Meta分析4篇,临床研究7篇。子女体重状态与父母及家庭整体行为相关。父母一方肥胖或父母均肥胖使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风险增高。结论:父母体重与子女体重状态关联紧密。父母一方肥胖或父母均肥胖为子女发生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30.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是普遍存在于细菌、古细菌及原噬菌体中的遗传元件,通常由分别编码毒素和编码抗毒素的基因组成。毒素在细菌细胞中较为稳定,而抗毒素则容易被降解。大多数毒素为蛋白并具有酶的活性,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翻译、DNA的复制等重要生命活动从而对细菌产生毒性,抑制细菌生长。抗毒素为蛋白质或非编码RNA,通过极其多样的方式,中和毒素的毒性。目前发现TA在调控质粒拷贝数、流产性感染、生物被膜的形成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TA不断被发现,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于TA的认识。目前TA已经扩展到I‒Ⅷ型,本文总结了近期发现的新型TA,并重点介绍了最新发现的Ⅶ型TA及其特殊的中和机制。由于TA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这些TA可以为耐药微生物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