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底雅乡底雅村(31°46′55.5″N,78°52′5.1″E,海拔2 977 m)观察并拍摄到1只雄性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另一组调查人员曾于2015年5月1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岗嘎村遮磨岗(29°18′28.15″N,94°21′44.23″E,3 000 m)听到过噪鹃的叫声。  相似文献   
32.
2015年6月5~6日,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西让村附近海拔747~772m发现3种植物,并采集标本,经鉴定,分别为浆果乌桕(Balakata baccata)、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和木棉(Bombax ceiba)。木棉为西藏自治区木棉科植物的首次记录,浆果乌桕和波罗蜜为西藏自治区植物种的新分布记录。3种植物的发现丰富了西藏的植物区系,为西藏东南部分布有热带雨林的论点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33.
正2013年10月至11月在岗日噶布山脉南翼山脉(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观察记录到猛隼(Falco severus)和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is),经查阅以往文献,这两种鸟应为西藏自治区鸟类新纪录。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墨脱县德兴乡德兴大桥(29°19'23.21″N,95°17'29.23″E,海拔722 m)观察到猛隼2只,分别为黑色和栗红色,体型小于其他隼类,翅膀较长,尾较短;胸腹部为栗红色,区别于其他隼属鸟类(图1a)。11月2日对猛隼的捕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其休息时停于德兴大桥旁的枯树上,捕食时飞至空中,然后迅速  相似文献   
34.
野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有蹄类动物, 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 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 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高海拔生境。我们于2012-2014年在西藏羌塘和青海可可西里对野牦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 并且估算西藏羌塘地区野牦牛种群在11,222-21,072头之间, 可可西里野牦牛种群数量在659-1,793头之间。据本次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 中国野牦牛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但是其分布区面积却逐步缩减, 目前仅分布在几个相对孤立且远离人类居住地的高寒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加强,野牦牛的生存现状依然严峻, 我们仍需加强对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35.
兀鹫(Gyps fulvus)隶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被列入CITES附录Ⅱ,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应的研究。作者于2013年6月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33°6′52.2″N,85°39′9.18″E,海拔5 021 m)发现1只兀鹫。结合国内其他研究者的记录,此次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兀鹫分布区的认识,表明了兀鹫在西藏的分布区可能被低估。根据以前研究者对兀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100~300只)和平均群体大小(3只或4只或单只),以及本次的发现,我们认为兀鹫在新疆、西藏仍有未被发现的分布区,且在新疆、西藏的邻近省份可能存在其潜在分布区;此前兀鹫在西藏地区未有确切的观察记录或照片,本次记录可为西藏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6.
正西藏墨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之一,鸟兽种类丰富,已记录有哺乳动物70种,鸟类385种(郑作新等,1983;冯祚建等,1986;郭光普,2004;温立嘉等,2014)。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以往对墨脱的鸟兽研究较少。随着2014年通往墨脱的公路开通,温立嘉等(2014)、廖锐等(2015)相继报道了墨脱鸟兽相关的研究成果,赵超等(2015)、梁丹等(2014)报道了分布于墨脱的鸟类新记录,如黑胸楔  相似文献   
37.
王俊伟  陈永豪  许敏  陈瑾芳  拉琼 《生态学报》2023,43(20):8620-8630
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是国门生物安全的重大生态学问题,生物入侵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还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类型复杂且丰富多样,明确西藏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入侵植物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入侵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对西藏生态安全的影响风险,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 模型,应用R语言和SPSS软件对模型参数和数据进行优化筛选,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模拟预测了当代及2种气候变化情景(RCP 45、RCP 85)下2050年和2070年, 其在西藏的潜在入侵风险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下层土壤酸碱度、年平均气温、最暖月最高温度与土壤有效含水量是影响曼陀罗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海拔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也有重要作用;朗县、加查县、乃东区、城关区、八宿县、贡嘎县、巴宜区、波密县、察隅县、芒康县等地为入侵高风险地区;两种气候背景下曼陀罗的各级风险区面积和总风险区面积均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在最高碳排放情景(RCP 85情景)下响应更为敏感;主要沿着低海拔河谷区域东南向西北方向入侵扩散的趋势,分布中心由当前的墨脱县域向工布江达县域转移。综合来说,曼陀罗在西藏分布受土壤环境、温度和降水影响较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将使其向西藏西部、北部扩散。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地区综合防控曼陀罗的入侵危害与动态监测提供生态学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