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2012年9月8日上午,在西藏东南部林芝市林芝县色季拉山东坡(29°39′03.39″N,94°42′52.47″E,海拔3 894 m)的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林中的西南花楸(Sorbus rehderiana)上,发现并拍摄到1只鸫。该鸟体长约25 cm,上体褐色,下体皮黄而具明显黑点,耳羽后侧具月牙状黑色斑块,2条白色的点状翼斑明显(图1)。  相似文献   
32.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地带典型森林群落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生态系统线虫多样性现状,于2010年夏季至2011年春季,调查了0~30 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用线虫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营养类群指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调查采用浅盘法分离得到土壤线虫7915条,隶属于2纲6目38科67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620条·100 g-1干土;表层(0~5 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56.9%,表聚性明显.垫咽属、螺旋属及绕线属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真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真菌分解途径为主.土壤线虫群落H'多样性指数、J'均匀度指数、λ优势度指数及SR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土层间的.J'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H'多样性指数、λ优势度指数及SR丰富度指数土层间的差异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3.
西藏半干旱区3种柏树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巨柏、大果圆柏和香柏3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自然干燥法控水,在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T1、T2、T3、T4)下测定了3种柏树光合-光响应曲线、光合作用参数和保护酶的活性,以探讨它们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3种柏树光合-光响应曲线随干旱胁迫加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当光量子通量密度(PFD)<200μmol.m-2.s-1,净光合速率随PFD的增强基本呈直线增长;当PFD达到1 200μmol.m-2.s-1左右时,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3种柏树的光饱和点下降而光补偿点升高,表观量子效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在巨柏和大果圆柏中呈持续下降趋势,而香柏为先上升后下降,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以香柏最大。(3)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3种柏树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巨柏和大果圆柏POD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而香柏为先升高后降低;巨柏和大果圆柏的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香柏呈持续上升趋势;3种柏树的MDA含量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香柏的脂质过氧化程度远低于巨柏和大果圆柏。研究表明,香柏比巨柏和大果圆柏具有更强的抗旱适应性。  相似文献   
34.
该研究对西藏地区13种虾脊兰植物花部表型及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目的为虾脊兰植物的分类鉴定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新依据。研究结果显示:①13种虾脊兰在花颜色大致可分为黄色、黄绿色、黄褐色、粉红色4种,以粉红色的花居多;②13种虾脊兰均为总状花序,花各部位(萼片、花瓣、唇瓣、子房、柱头)的长、宽度测量指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萼片长、花瓣宽、唇瓣宽和柱头长4个测量指标的差异性最大,在各个种之间的P值结果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水平;③这13种虾脊兰的花粉块均由成千上万个单粒花粉组成,未见到萌发孔结构,有些虾脊兰植物的花粉粒之间可以看到有明显黏结物质。花粉块大小不一,整体形状多呈卵圆形、长椭圆形和梨形;④不同种的虾脊兰花粉块表面形态特征有所差异,花粉粒纵向或横向排列堆积在一起,花粉粒形状也各不相同;⑤不同种虾脊兰的花粉粒表面纹饰特征区别明显,可划分为凹陷型、光滑型、小孔型和穿孔型。以上结果表明花部表型及花粉形态特征可作为13种虾脊兰植物分类鉴定的参考性状,对这13种虾脊兰植物亲缘关系的确定和系统分类有补充价值。  相似文献   
35.
藏东南色季拉山西坡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和平  郭其强  刘合满  钱登锋 《生态学报》2013,33(10):3122-3128
土壤碳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其碳循环的极其重要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lpine shrub,AS)、杜鹃林(Rhododendron forest,RF)、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AGSF)和林芝云杉林(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 forest,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土壤总有机碳表现在0-10cm均差异显著;在10-20cm和20-40cm无规律性(P<0.05).土壤全氮表现在0-10cm AS均差异显著,而RF、AGSF和PLLF差异不显著;在10-20cm AS、RF、AGSF与PLLF均相差显著;在20-40cm AS、RF、AGSF与PLLF均相差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和比例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比例增加而增加.色季拉山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均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比率范围不同,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系也比较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6.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及肥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色季拉山不同坡向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内梅罗指数等方法对不同坡向0—100 cm土壤的pH和7种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pH7,为酸性。0—100 cm土层中除土壤全钾含量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及变异系数的均值均表现为:阳坡阴坡,且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除全磷、全钾含量较低外,其他指标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总体上表层与深层差异显著(P0.05),其他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养分随土层变化规律不一致,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阳坡各土壤化学计量比总体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阴坡呈波动性变化,除C∶N外,阳坡C∶P、C∶K、N∶P、N∶K、P∶K均小于阴坡。(4)阴坡的土壤肥力指数(1.44)大于阳坡(1.32),不同坡向土壤肥力均属于"中等"水平。坡向通过影响多种因素使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差异性,阴坡的土壤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优于阳坡,全钾是第一限制因子,全磷是第二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7.
为揭示西藏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现状,采用线路和典型样地、样方套、野外标本采集等方法对该区药用种子植物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植物生活型、药用部位、药性、药味、药用功效、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区系成分等进行系统分析,为研究区药用种子植物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共有114科427属846种(含变种),包含裸子植物4科8属14种,被子植物110科419属832种,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研究区药用种子植物科和属水平上的主要构成部分。(2)生活型以草本类药用植物为主。(3)药用部位以全草、根及根茎类入药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45.51%和44.21%。(4)温性药用植物占总种数的27.66%,居药性植物资源之首。(5)苦味类药用植物占总种数的61.94%,在药用植物药味中占比最高。(6)清热是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功效,占总种数的29.43%。(7)药用植物区系呈现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性质,分布类型复杂多样。研究表明,为提高对察隅河流域药用种子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草本类药用种子植物作为高原特色产业原材料...  相似文献   
38.
在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兰科(Orchidaceae)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资料收集和标本查阅,利用多个评价指标定量计算各濒危植物的优先保护值,确定该区域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序列。结果表明: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60属156种濒危兰科植物濒危等级进行评价,其中处于极危(CR)状态的有15种,处于濒危(EN)状态的有46种,处于易危(VU)状态的有78种,处于近危(NT)状态的有17种;优先保护范围值为0.853 9~0.416 8,其中被划分为Ⅰ级保护植物有45种,Ⅱ级保护植物有72种,Ⅲ级保护植物有39种。该研究结果与各种保护植物名录的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级别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兰科植物在该区受威胁程度加强,与这些兰科植物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现实生存状态基本保持一致,对该区域兰科植物的保护迫在眉睫,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9.
正2012年9月8日上午,在西藏东南部林芝市林芝县色季拉山东坡(29°39′03.39″N,94°42′52.47″E,海拔3 894 m)的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林中的西南花楸(Sorbus rehderiana)上,发现并拍摄到1只鸫。该鸟体长约25 cm,上体褐色,下体皮黄而具明显黑点,耳羽后侧具月牙状黑色斑块,2条白色的点状翼斑明显(图1)。  相似文献   
40.
气候变化已经对西藏地区产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影响。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当地影响有较系统的认识。以西藏乃东区为研究对象。调查4个不同海拔梯度上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然后利用气象数据对比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探究海拔高度与农牧民感知及其适应行为的关系,分析影响农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的因素。结果如下,研究区增温趋势明显,年降水量自2005年以来明显减少。不同梯度上的农牧民对当地气候变化的相对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农牧民对气温和雪覆盖变化的相对感知强度较高且基本随海拔升高而增强,而对雨季、农作物病虫害、新的病虫害变化的相对感知强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减弱。农牧民对年降水量的相对感知强度整体较低,但对近年年降水量持续减少记忆较深刻。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的上下两端会遭受较多的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农牧民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感知与其采取的适应行为并不具有同步性。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当地传统文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强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农牧民对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选择。政府在制定及实施气候政策时应考虑流域内不同海拔高度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