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报道了贵州金盏苣苔属Isometrum一新种,即万山金盏苣苔I.wanshanenseS.Z.He。该种以花序梗、花梗被褐色长柔毛至近无毛,花冠细筒状,紫色,喉部不缢缩,上唇稍长于下唇,雄蕊及雌蕊均无毛而与柔毛金盏苣苔I.villosumK.Y.Pan相近缘,但叶具柄,柄长0.4–1.4cm,叶片较小,倒披针形,长1.5–4×0.5–1.6cm,聚伞花序具1–4朵花,花萼裂片外面近无毛或近顶端疏被褐色长柔毛,花柱与子房近等长而不同。  相似文献   
32.
报道了贵州金盏苣苔属Isometrum一新种, 即万山金盏苣苔I. wanshanense S. Z. He。该种以花序梗、花梗被褐色长柔毛至近无毛, 花冠细筒状, 紫色, 喉部不缢缩, 上唇稍长于下唇, 雄蕊及雌蕊均无毛而与柔毛金盏苣苔I. villosum K. Y. Pan 相近缘, 但叶具柄, 柄长0.4-1.4 cm, 叶片较小, 倒披针形, 长1.5-4×0.5-1.6 cm, 聚伞花序具1-4朵花, 花萼裂片外面近无毛或近顶端疏被褐色长柔毛, 花柱与子房近等长而不同。  相似文献   
33.
大型绿藻浒苔转化表达系统选择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条浒苔对抗生素氯霉素和除草剂Basta的敏感性,以确定适合的阳性选择标记基因。应用不同浓度氯霉素(0、25、50、75、100、125μg/ml)和Basta(0、5、12.5、25、37.5、50μg/ml)对不同发育时期条浒苔细胞存活率影响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条浒苔对氯霉素和Basta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最大浓度125μg/ml浓度的氯霉素在15d内对条浒苔孢子和小苗两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均难以达到全部杀死效果,相对存活率仍分别为1%和20%;而Basta对条浒苔孢子和小苗均具有很强的杀生作用,其中5μg/ml浓度的Basta在3d内可将条浒苔孢子全部杀死,12.5μg/ml浓度下约一周时间可以将浒苔小苗全部致死。本实验结果提示bar基因有可能成为浒苔基因工程较理想的选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34.
2002年5月建立的昆虫新目——螳xiu(Xiu)目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该目的发现简史、形态学特征、亲缘关系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报告了该目昆虫在分类和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给出了完整的名录,并建议了该目的科、属及种的中文名称。该目现已知3科12属共计15种.其中有2个为化石种。  相似文献   
35.
光照强度对大花旋蒴苣苔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复苏植物大花旋蒴苣苔(Boea clarkeana)为盆栽实验材料,通过梯度遮光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0%、80%、60%、40%和20%透光率)和不同处理时间(30、60、90、120和150d)对大花旋蒴苣苔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大花旋蒴苣苔叶的各生长指标(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柄直径以及叶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透光率为60%时达到最大值;全光照(100%透光率)时,大花旋蒴苣苔表现出明显的外伤症状,透光率为80%和20%时,分别表现出中度伤害和轻度伤害,透光率为40%和60%时,未出现明显的外伤症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较低且随着光强减弱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光照时抗氧化酶的活性最大,透光率60%处理下酶活性相对较低;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和质膜透性随着光强减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随着光强减弱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分析表明,40%~60%的透光率有利于大花旋蒴苣苔的生长,强光和弱光对大花旋蒴苣苔的生长均不利。  相似文献   
36.
越南苦苣苔科植物四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4个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在越南的分布新记录,其中1种为半蒴苣苔属(Hemiboea)的红苞半蒴苣苔(H.rubribracteata),2种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的文采报春苣苔(P.wentsaii)和疏花报春苣苔(P.laxi flora),还有1种为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的桂黔吊石苣苔(L.aesch ynanthoides)。文中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7.
该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1)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族8亚族28属153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3)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该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8.
作者于2020年在福建长汀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苦苣苔科异叶苣苔属植物,经过2年多次跟踪调查鉴定,确认为苦苣苔科一新种——闽西异叶苣苔(Whytockia minxiensis),并提供了该新种的描述和图片资料。闽西异叶苣苔子房2室,雌蕊柱头椭圆形,叶背密被短柔毛,花萼具毛,可与相近种台湾异叶苣苔(Whytockia sasakii)区分。模式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39.
记述了采白海南和浙江省的弹尾目疣[虫兆]科颚毛[虫兆]属Crossodonthina Yosii,2新种,海南颚毛yao C.hainana sp.nov.和天童颚毛yao C.tiantongshana sp.nov.。海南颚毛[虫兆]头部每侧有眼2个,弹器痕上有6根刚毛,非常容易与本属其它已知种类分开。天童颚毛[虫兆]与上海产的Crossodonthina tridentiens Yue&Yin,1999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的上颚有两条长的、羽毛状分支和具5齿的片状突起,且基部齿长而细;下颚的内颚叶端部及近基部各有1齿;新种腹部第5节有3+3个疣状突起,而C.tridentiens有2+2个疣状突起;新种的爪部内侧有2个小齿,1个大齿,C.tridentiens只有1大齿。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40.
记述了寄生于北京猛禽体内的2种合饰带属线虫,其中一种为新种,一种为中国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角鸮合饰带线虫Synhimantus(Dispharynx)oti sp.nov.(图1~7)新种与Synhimantus(Dispharynx)capitata(Molin,1860)和S.(D.)buccalis(Gogoi and Sarmah,1988)较相似,但新种在第5对肛后乳突内侧有1对无柄乳突,左交合刺末端分叉,饰带长而与S.(D.)capitata有明显区别.新种与S.(D.)buccalis的主要区别为肛后乳突5对,左交合刺短,颈乳突三叉状位于饰带之后,阴门位于体中之前.正模♂,副模♀,采自红角鸮Otus scops(Linnaeus,1758)的食道.词源:新种的种名来自宿主名.纵纹腹小鸮合饰带线虫乌兹别克斯坦亚种Synhimantus(Dispharynx)noctuae uzbehistanica(Sultanov,1950)中国新纪录(图8~10)从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Scopoli,1769)的食道和口腔中采到3条雄虫.作者所采标本与Sultanov(1950)的原始描述基本相同,但前者饰带稍有波浪状的弯曲而原始描述为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