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分DNA病毒及其在寄生蜂与寄主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DNA病毒(PDV)在协调寄生蜂与寄主的相互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PDV 的特征、PDV与寄生蜂的相互关系、PDV对鳞翅目寄主的免疫抑制及发育调节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王琛柱  钦俊德 《昆虫学报》1996,39(4):337-341
本文报告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l)与棉酚、丹宁酸单一和协同作用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STI、棉酚和丹宁酸均对中肠蛋白酶有抑制作用,以STI的作用最强。活体试验表明,人工饲料中0.84%(干重)的S丁I对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力有显著抑制作用;0.3%丹宁酸则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力有显著抑制作用;0.3%棉酚对几种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均不显著。三者均能显著抑制幼虫的生长,而Sn与棉酚或丹宁酸的协同作用比三者的单独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幼虫的生长发育和中肠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33.
34.
昆虫能通过味觉感受的变化来改变其食性,来适应自身生存和繁育的需要。最近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报道了昆虫防御方面的一个新的发现。Berneys和Singer在研究两种鳞翅目昆虫的味觉反应和取食行为时,发现它们的幼虫被寄生物寄生后,会改变对一些植物化学物质的味觉反应。这些化合物对寄生物有毒,寄主味觉的改变可导致被寄生的寄主幼虫增加对植物的入量,这使得昆虫能积累足量的植物有毒物质来对抗寄生物。在美国南亚利桑那的热带草原上,有2种灯蛾Grammia geneura和Estigmeneacrea取食Seneciolongilobus等有毒植物。2种昆虫也常遭受一些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35.
昆虫神经生物学研究技术:细胞外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2,39(6):461-463
细胞外记录是昆虫神经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用来获取神经元细胞是否处于激发状态以及激发的强度等信息。该技术的特点是把电极的顶尖放在神经或神经元的附近进行电生理记录。本文以对与蝗虫Schistocerca gregaria成虫后足胫节钟形感器有关的神经N5B2的记录为例介绍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36.
昆虫神经生物学研究技术:用钴回填法对神经元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3,40(1):88-89
观察神经元的结构是昆虫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钴盐回填法是对神经元染色的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作者借对与蝗虫后足胫节上 2个钟形感器有关的感觉神经元染色介绍了这一方法 ,包括材料的钴回填、着色、固定、脱水、澄清等。  相似文献   
37.
汤清波  马英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11,54(12):1433-1444
很多昆虫具有极其灵敏的味觉感受系统, 在其取食选择、 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昆虫的嗅觉机制, 对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的研究较少。传统的味觉感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味觉感器外部形态、 味觉电生理和行为学上。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昆虫味觉的研究不断深入, 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 (1)味觉受体方面, 通过分子生物信息学等手段获得了多种昆虫的味觉受体, 不同种昆虫之间受体数目差异较大, 不同受体之间氨基酸的相似性较低。通常, 根据味觉受体配体物质的性质可以把味觉受体分为取食抑制素受体和取食刺激素受体两大类。(2)味觉神经元的投射及味觉编码机制方面, 多个研究表明昆虫外围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部位为咽下神经节和后脑, 但是不同性质的受体神经元投射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本文对昆虫味觉感器和神经元的基本特征, 味觉受体的进化、 表达和功能, 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 味觉神经元的编码机制及味觉可塑性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8.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 assulta属于可同域发生的近缘种昆虫,通过产生比例相反的两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维持种间生殖隔离。本研究应用外源不饱和脂肪醇及乙酸酯在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在体转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转化产物,从酶学角度探讨了上述两近缘种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差异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昆虫信息素腺体表皮伯醇氧化酶对外源顺9-十六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和反10-十六碳烯醇无催化专一性,说明末端氧化过程对于醛类性信息素组分特定比例的形成不起作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乙酸酯酶活性,可水解外源乙酸酯,但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乙酸酯酶活性很低。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两种昆虫的生殖隔离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周剑  尹丽红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02,45(6):728-732
昆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协同作用对入侵的异物做出防御反应。在不同时间向棉铃虫体内注射亲水性硅珠后,测定了血浆中酚氧化酶(PO)的活性,同时研究了不同抑制剂和激活剂对注射硅珠后的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亲水性硅珠后,棉铃虫血浆中酚氧化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分别以牛胰蛋白酶和昆布多糖作为酚氧化酶原(proPO)的激活剂,发现两者都可激活注射硅珠后血浆中的proPO。以牛胰蛋白酶激活时,随着注射硅珠后时间的延长,PO活性逐渐增高;而用昆布多糖激活后PO活性也明显升高,但注射硅珠后不同时间proPO被昆布多糖激活的情况基本相似。这些结果表明,在异物入侵后酚氧化酶原有很大程度的积累,并能被激活,协同细胞免疫抵御异物入侵。P-NPGB和PTU几乎能完全抑制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0.
植物蛋白酶抑制素抗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王琛柱  钦俊德 《昆虫学报》1997,40(2):212-218
植物自身为抵抗昆虫等的为害,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化学防御体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些植物化学物质。这些化合物能影响昆虫(或其它有机体)的生长、行为和群体生物学,因而又称为它感素(allelochemics)[1~3]。大多数它感素为植物的利己素,可以单一或协同对害虫起作用,构成植物的抗虫性。根据植物对昆虫取食的反应,可将植物的化学防御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组成型防御[4],即抗虫物质不依赖于昆虫的取食而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另一类是诱导型防御[5~9],即植物仅当昆虫取食时才大量合成抗虫物质。诱导型抗虫物质当然亦可以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