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圈养华南虎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地点 在上海动物园虎山进行观察,虎山由半放养区和笼舍区构成。半放养区模仿野外环境,面积约250m^2。笼舍在半放养区后,共5间,每间由活动铁门隔开。  相似文献   
32.
沙湖自然保护区鹞属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沙湖湿地自然保护区4a的调查中,发现鹞属Circus鸟类有白头鹞C.a.aeruginosus、白尾鹞C.c.cyaneus、白腹鹞C.s.spilonotus 3种,186条样线的调查中共记录到363只.方差分析表明,4a的鹞属鸟类年度间平均数差异不显著.比较鹞属鸟类秋、冬季节平均丰度表明,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对鹞属鸟类分别进行秋、冬季节同期平均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境间鹞属鸟类多样性平均数差异极显著,草甸>芦苇>水域>农田.3种鹞属鸟类的种间相遇概率及频率指数都是白尾鹞>白头鹞>白腹鹞.回归模型显示鹞属鸟类数量与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 = 0.98,P <0.001).草甸面积变化对栖息于草甸的鹞属鸟类数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围网对鹞属鸟类在水域生境出现频次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上海园林绿地植被结构与温湿度关系浅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上海市区园林绿地29个样方的植被结构与微环境及土壤湿度、温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绿地具有明显的增湿降温作用,影响这一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绿地的乔木植物盖度。土壤湿度与草本植物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湿度、温度在一定区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复杂完善的植被结构对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
长江口杭州湾鸻形目鸟类群落季节变化和生境选择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在长江口南岸杭州湾北岸滨海滩涂进行了鸻形目鸟类的资源调查,以及鸟类栖息地选择模式分析,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共统计到鸟类25种,春季优势种为大缤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尖尾缤鹬(Calidris alpine)和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夏季为环颈(Charadrius alexandrinus)、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和蒙古沙(Charadrius mongolus),秋季为环颈、红颈滨鹬和青脚鹬,冬季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环颈和泽鹬(Tringa stagnatilis),鸟类总体数量呈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海堤外(自然滩涂)和堤内(人工湿地)鸟类种数四季大致相等,但鸟类平均密度季节差异显著。通过对样点内鸟类与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初步总结出堤外滩宽和光滩宽是影响鸟类栖息的最关键因子,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覆盖比例和潮上坪宽度的影响程度次之。堤内浅水塘比例和裸地比例是影响形目鸟类分布的关键因子,海三棱草覆盖比例也起正向作用。而人类干扰大、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l)密植和高水位的区域不利于鸟类利用。  相似文献   
35.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对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选取6种主要生境的57个样方,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共记录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绯拟沼螺(A.latericea)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uhoffmeisteri)。6种生境类型中以低潮位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最为丰富,但其密度最低;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带底栖动物密度最高,并且其均匀度与其他生境存在显著差异;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带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其他生境有一定差异,但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处于平均水平,总体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6.
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格局,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九段沙湿地的3个沙洲以及各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春季最高,夏、秋季下降,秋季末和冬季回升的趋势,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分布不均匀。夏季上沙和中沙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四季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空间梯度为下沙>上沙>中沙。由物种组成分析可知,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与优势种的消长有关。各季海三棱藨草带和藨草带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芦苇和互花米草次之,光滩区域最低,且群落季节波动大。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土著种芦苇生境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7.
2006年11月中旬至2007年2月中旬,以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为主要研究区域,对8种水鸟越冬期夜间行为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发现,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头鸭(A.platyrhynchos)、银鸥(Larus argentatus)及白鹭(Egretta garzetta)等白天在塘内栖息和取食的水鸟,黄昏时飞离并栖息于堤外海滩或堤内农田和防护林,次日清晨飞回。夜间停留在鱼蟹塘的水鸟活动差异性显著。其中,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白天栖息于堤内防护林,夜间17:00~17:30时后飞入鱼蟹塘,分散于塘内光滩及芦苇附近活动,在约23:30时后其行为以觅食为主,达70%以上。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和骨顶鸡(Fulica atra)活动频繁,主要分布于芦苇丛和周边水域,21:30~次日2:30时其觅食行为达到高峰,数量占60%~90%,2:30~3:30时后转为以休息为主。而白天活动频繁的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夜间停留在塘内,主要休息于水位较深区域。结果表明,越冬水鸟夜间行为具多样性,可能与昼间活动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38.
长江口、杭州湾北部的鸻形目鸟类群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鸻形目鸟类(下简称“鹬鸻”)在海岸各鸟类中,其种类和数量均占首位。鹬鸻群落的研究对海岸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结构的分析,海涂环境质量的评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对鸻鸟群落做了一些工作(Swmebroad 1964.Myers等1979),但鹬鸻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鹬鸻群落在迁徙期的结构特征及引起群落结构变化的因子等方面系统的研究甚少,而国内这方面报道尚未见到。我们于1981年至1983年对上述鹬鸻群落研究方向在长江口、杭州湾北部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阶段工作的一些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9.
上海崇明东滩震旦鸦雀冬季种群栖息地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斌  吴迪  宋国贤  谢一民  裴恩乐  王天厚 《生态学报》2010,30(16):4351-4358
2008年11月-2009年3月,在崇明东滩对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种群生态进行调查研究,并对震旦鸦雀种群和生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造成的芦苇滩涂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震旦鸦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生境选择分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震旦鸦雀种群的密度为(5.08±3.11)只/hm2;震旦鸦雀种群的密度和芦苇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震旦鸦雀种群的分布和芦苇的高度、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和食物资源量呈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和震旦鸦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呈显著负相关;互花米草入侵和芦苇收割降低了震旦鸦雀越冬期的栖息地质量,保留一部分生长质量较好的芦苇可以缓解震旦鸦雀冬季种群的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40.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外界风险的一种行为反应,可以提前探测或避开风险以提高生存率,发生警戒行为时动物距外界干扰源的距离则定义为警戒距离。快速城市化发展引起的栖息地改变和人为干扰会对动物的警戒距离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饰纹姬蛙(Microhylafissipes)为研究对象,于2020和2021年的5至7月沿上海市城市化梯度,即市区-近郊-郊区,设置22个研究样点,其中,市区3个、近郊10个、郊区9个,共测量100只饰纹姬蛙的警戒距离,包含市区15只、近郊51只及郊区34只,并基于2 km半径景观中不透水表面(包括建筑和道路)占比定义各研究样点的城市化指数,同时获取各研究样点所在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定义人类活动强度,探究城市化梯度上两栖动物警戒距离变化与城市化发展引起的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饰纹姬蛙的警戒距离与城市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人口密度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研究认为,两栖动物会通过改变警戒距离适应栖息地城市化过程,研究结果有利于理解两栖类行为对城市化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