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4期(1975、1990、2002、201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数据,研究了近30年来江苏省滨海淤长型湿地景观组成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75-2010年,江苏省滨海淤长型湿地面积从2100.18 km2增长到3686.31 km2,增长了75.52%;其中人工湿地(农业/渔业用地及盐田)面积增长了2.46倍(从514.97 km2至1795.18 km2),而以芦苇(Pragmites communis)、碱蓬(Saueda spp.)、茅草(Aeluropus littoralis)、米草(Spartina spp.)为主的盐生植物群落及光泥滩构成的自然湿地略有增长,但占湿地总面积比例从74.59%下降至50.30%.湿地宽度迅速从1975年的8.64±1.64 km增长至2010年的(13.89±2.86) km,其中,人工湿地在多数地段均向海面有所延伸,而自然湿地在不同时期和地点消长互现.近30年来,湿地景观演化方向为光泥滩→盐生植物群落→农业/渔业用地;其中,农业用地多以围垦芦苇滩涂为主,而渔业用地大多以围垦碱蓬滩涂为主.  相似文献   
32.
基于盐城市东台林场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调查和土壤碳测定,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林龄的增加,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 群落总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是: 土壤层(130.87 t⋅hm− 2)>乔木层(56.32 t⋅hm− 2)>枯落物层(1.2 t⋅hm− 2)>林下植被层(0.37 t⋅hm− 2); 乔木层碳储量和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 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碳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土壤层碳储量先增加后下降, 但其占杨树人工林总碳储量的比例逐渐降低。研究认为杨树人工林固碳潜力巨大, 且不同发育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储量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33.
岷江上游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2007年6-9月岷江上游地区的气象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486.7 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2.6%、0.9%和16.5%;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n=49),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曲线表示;当林外降雨量>3.2 mm时开始出现树干茎流,且树干茎流量(L)与树干基面积(cm2)呈明显的指数关系(R2=0.623).林冠截留率随降雨量(mm)的增加呈双曲线递减;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49),而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49).  相似文献   
34.
次生栎林和人工松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不确定性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在排除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异,选择了苏南丘陵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2种林分0~10cm表层土壤,分别进行了5℃、15℃、25℃和35℃的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用传统的密闭气室碱液吸收法测定它们的CO2释放量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次生栎林对温度的敏感性即Q10值大于火炬松人工林;在5℃、15℃和25℃培养时2种林分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2量的差异不显著,并且土壤释放CO2的动态变化一致,而35℃时,次生栎林显著大于火炬松人工林;在25℃培养时,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累积释放CO2量与5℃和15℃相比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低于火炬松人工林;次生栎林的全碳、全氮、全钙、全磷含量以及碳氮比显著大干火炬松人工林.模拟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然阔叶林可能比人工针叶林释放更多的CO2.  相似文献   
35.
LED光质对乌饭树组培苗茎段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张敏  吴双竹  黄婧 《植物研究》2018,38(5):697-703
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制光质,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LED不同红蓝光质比对乌饭树茎段增殖及生根的影响,为利用光质调控技术提高乌饭树组培效率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光有利于新梢伸长及叶面积增加,但显著抑制叶绿素合成;蓝光抑制茎段新梢的诱导,但能促进组培苗不定根形成。红蓝复合光最有利于乌饭树组培苗茎段增殖、生物量积累以及根系发育,其中,在70% R(红光)+30% B(蓝光)处理下,带芽茎段的新梢诱导率、新梢数、叶片数、鲜重和干重均达到最大;而在生根阶段,组培苗的生根率、根数和根长在50% R+50% B处理下达到最大。此外,在单色蓝光处理下叶绿素a/b比值最大,是红光处理下的1.46倍;红蓝复合光促进乌饭树组培苗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与荧光灯相比,适宜的LED光质能显著促进乌饭树茎段增殖和生根,是替代荧光灯的理想光源。  相似文献   
36.
常绿阔叶树种的耐低温特性及其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谢晓金  郝日明  张纪林 《生态学报》2004,24(11):2671-2378
选取在南京地区已露地引种的 2 4种常绿阔叶树种 ,其自然分布北界止于亚热带不同的纬度 ,运用生理生态方法 ,测定它们在模拟低温处理下的电导率 ,并结合寒冷指数和引种后其适应性表现 ,分析这些树种的耐低温能力。结果表明 ,以某一树种自然分布北界气象资料为依据的寒冷指数与其自然植被的水温条件关系更为密切 ,寒冷指数有时不能反映树种本身耐低温能力的高低。如乐东拟单性木兰 ,其自然分布于亚热带南部 2 6°N,引种到南京耐低温表现明显好于自然分布于亚热带北部的香樟。而采用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来测定离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 ,计算出各常绿阔叶树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 ,能定量地反映这些树种本身的耐低温能力高低。在测试中如借助已知耐低温能力的树种作对照 ,其数据结果可作为常绿园林阔叶树种能否向更高纬度引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选出 6种 ,以其离体叶片为试材 ,测定其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 ,结果显示 ,随处理温度的降低 ,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呈增加趋势 ,然而只有在适宜的处理下才呈现规律性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可作为树种耐低温能力的定性补充证据。对常绿阔叶树种的耐低温能力评价及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槭属植物的分布与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有槭属植物12种3变种1亚种。按徐廷志分类系统(1996)隶属2亚属8组10系。其种类占河南全省分布种类的一半以上,占整个秦岭槭属植物种类的45.7%。槭属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以我国华中、西南扩散成分为主,华东、东北、西北植物区系成分兼容并存,体现了本区植物区系的南北交融、东西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38.
太湖流域水质状况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异质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太湖流域为对象,根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及主要水系的流向,将太湖流域分为13个水文生态单元,并对各水文生态单元内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相对面积占比与水质等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水文生态单元水质等级2006年的变异系数与其林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与农田和聚落用地的面积占比呈负相关,其中与聚落用地占比在非汛期时具有显著性,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改善能力不同,林地对水质改善能力较强,而农田和聚落用地相对较弱;各水文生态单元水质等级与农田、聚落用地的相对面积占比呈正相关,并分别在汛期和非汛期表现出显著性;与林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与各单元湿地面积占比在非汛期时呈弱负相关,汛期和全年为弱正相关;4类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等级改善的效应在汛期为林地>湿地>聚落用地>农田,非汛期为林地>农田>湿地>聚落用地.林地对水质的正贡献最大;农田和聚落用地分别对汛期和非汛期水质负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9.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栖息地退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丰麋鹿保护区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揭示麋鹿栖息地退化机理.结果表明:围栏内、外草地群落相似性系数低,围栏内植物群落中地上部生物量、物种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围栏外草地,但生态优势度指数高于围栏外草地;其次,围栏内草地植物群落之间距离越远,群落相似性系数则越低;围栏内狼尾草种群的物种优势度均占绝对优势,但随着距离麋鹿活动中心渐远,群落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狼尾草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狼尾草种群特征值则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火烧灭蜱可能是形成麋鹿栖息地植被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大丰麋鹿保护区栖息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河南小秦岭忍冬属植物的分布及资源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有忍冬属植物16种(变种),约占河南省忍冬属植物总数的64.0%,占全国忍冬属植物总数的16.3%。按照Rehder(1903)的分类系统可分为两个亚属(忍冬亚属、轮花亚属),3个组(囊管组、空枝组、忍冬组)。还就忍冬属植物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