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明确异质生境条件下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输出规律,揭示芦苇种群的营养繁殖特性,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分别计数各龄级根茎芽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东北草甸草原草甸土和盐碱土两个生境单优群落芦苇种群根茎芽动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生境芦苇种群根茎芽库主要均由6个龄级组成;草甸土生境在6—10月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盐碱土生境6—7月份为衰退型年龄结构,8月份为稳定型年龄结构,9—10月份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芽数量1—4a普遍以草甸土生境高于盐碱土生境,5—6a普遍以盐碱土生境高于草甸土生境,各龄级根茎芽数量与月份之间均符合y=a+bx直线关系(P0.05)。随着龄级的增加,休眠芽比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萌发芽比率则呈逐渐上升趋势,5个生育期的休眠芽比率和萌发芽比率与龄级之间均符合y=a+bx直线关系(P0.01)。各龄级根茎的休眠芽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萌发输出过程,草甸土生境根茎休眠芽按每年11%的比率萌发输出,而盐碱土生境根茎休眠芽按每年7%的比率萌发输出。虽然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年龄谱在异质生境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以不断形成新根茎的芽来维持着种群的营养繁殖更新。  相似文献   
32.
切断根茎对根茎禾草沙鞭和赖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半干旱内陆沙化生境中植物克隆整合对克隆植物基株扩展能力和对克隆植物分株定居逆境能力的贡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对根茎禾草沙鞭(Rsammochloavillosa(Trin.)Bor)和赖草(Leymussecali-nus(Georgi.)Tzvel.)进行了以切断根茎为处理的野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切断根茎处理使根茎禾草沙鞭基株的幼小部分(观测单元)在实验期间根茎数量增量、地上技数量增量、地上枝总长度增量、主根茎节数增量、根茎节总数增量、主根茎长度增量和根茎总长度增量显著地减少。然而,切断根茎处理对另一根茎禾草赖草基株幼小部分(观测单元)的上述7个特征在实验期间的增量没有影响。这些结果指示着在克隆整合及其对克隆生长贡献方面的种间差异。沙鞭的克隆整合特性和克隆生长特性对它在水分短缺、蒸散剧烈、养分贫瘠、生境斑块化和扰动经常的沙化草地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3.
34.
莲的根茎构造,伸长与增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莲 (Nelumbo nucifera)种苗的茎短而直立,叶互生。幼苗期茎延伸成横卧根茎,其上生有营养芽及混合芽。腋生鳞片为叶的衍生部分,形如叶鞘状,包着预芽。年苗上的冬芽内全为混合芽。根茎内的维管束分散排列,无导管及形成层存在。节间延长通过肋状分生组织及节间内的薄壁组织细胞分裂与增长来完成。根茎可由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维管束细胞,皮层薄壁细胞等的细胞分裂,使层次增加,但增粗主要是由皮层薄壁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5.
对六角莲的根,根茎,叶以及根和根茎的粉未进行了显微观察,为六角莲的鉴别提供了依据,此外,还对六角莲的理化鉴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根茎的皂苷类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色谱方法从其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9个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SL1 (1)、人参皂苷Rh1 (2)、三七皂苷R8 (3)、竹节参皂苷IVa (4)、越南人参皂苷R10 (5)、人参皂苷Rg1 (6)、菠菜皂苷A 28-O-β-d-葡萄糖苷 (7)、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苷 (8)和姜状三七苷R1 (9)。化合物135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化合物5为奥克梯隆醇型皂苷,此类皂苷在该植物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7.
葱属根茎组8种21居群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葱属根茎组Allium sect.Rhiziridium的8种21个地方居群的核型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该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进化机制提供依据。贺兰韭A.eduardii和阿拉善韭A.flavovirens2个种的核型以及辉韭A.strictum的六倍体核型均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贺兰韭A.eduardii、阿拉善韭A.tlavovirens、北韭A.lineare、蒙古韭A.mongolicum和滩地韭A.oreoprasum的各居群均为二倍体,核型类型为Stebbins的2A型;韭A.tuberosum和野韭A.ramosum的各个居群均为四倍体,核型类型为2A型:辉韭A.Jtrictum的4个居群均为六倍体,核型类型为2B型。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推论:(1)该组植物中存在着大量的多倍体或多倍体系列,染色体数目变化与物种进化具有密切相关性,多倍化可能是根茎组植物核型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2)随体染色体多为st或t染色体,均位于短臂末端;(3)可以认为辉韭是以增加倍性来克服该物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所带来的困难;(4)现今栽培的韭可能是由野生的二倍体韭和四倍体韭经过长期人工驯化而来的,现今栽培的三倍体韭可能是二倍体韭和四倍体韭杂交而来,并且以无性繁殖方式保存三倍体类群的存在。  相似文献   
38.
焦德志  王昱深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20,40(7):2186-2193
芦苇是典型的长根茎型克隆植物,天然种群主要依靠根茎的营养繁殖进行更新。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按实际生活年限划分根茎龄级的方法,对扎龙湿地芦苇种群不同龄级根茎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月份,4个生境芦苇种群根茎构件均由2—6a的5个龄级组成,7—10月份均由1—6a的6个龄级组成。6—10月份,1a根茎长度比率逐渐增加;除盐碱生境略有增加外,其他3个生境2a、3a比率均小幅减少;4—6a比率逐渐减小,根茎长度比率均以3a最大,依次是2a,4a,1a,5a,最高的6a最小。1—3a根茎生物量比率逐渐增加;4—6a比率逐渐减小,均以3a根茎生物量比率最大,依次是4a,2a,5a,6a,以最低1a最小。不同龄级根茎长度和生物量比率与返青后实际生长时间之间均较好地符合直线函数关系(R~20.91,P0.01;R~20.81,P0.05),6—9月份,根茎长度呈衰退型年龄结构,10月份又转为稳定型结构,整个生长季根茎生物量均为衰退型结构。不同龄级根茎构件在芦苇种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根茎构件的年龄结构蕴含着种群调节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9.
几种粉煤灰对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吸附解吸和培养试验, 研究了几种粉煤灰对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粉煤灰的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0.545~4.540 g·kg-1和19.55~163.0 mg·kg-1,显著高于土壤,粉煤灰对磷吸附量随着加入溶液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吸附率随着加入溶液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粉煤灰的吸磷率比土壤高,但其解吸率低.这主要是由于粉煤灰比土壤存在更多的磷吸附位点且结合能大,不易解吸.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粉煤灰对磷吸附,其中Langmuir方程的MBC、Freundlich方程的a和Temkin方程的k2都可以表征粉煤灰对磷吸附能力, MBC、a和k2值越大,则吸磷能力越强.不同来源的粉煤灰的MBC、a和k2值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湘潭电厂(5 167.7,4 056.2,831.5)>岳阳纸厂(1 650.7,2 803.4,711.9)>华能电厂(303.0,1 677.6,368.7)>株洲电厂(76.2,464.2, 211.0) > 洞庭氮肥厂(34.7,413.48,213.8).粉煤灰对磷吸附固定作用随粉煤灰含水量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粉煤灰对磷吸附主要是专性吸附和化学沉淀反应,所以在施用粉煤灰改良土壤或利用粉煤灰制造复混肥时,须考虑粉煤灰对磷的固定作用及粉煤灰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从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根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curculigoside(1)、curculigoside B(2)、curculigoside C(3)和2,6-dimethoxyl benzoic acid(4).其中,化合物3为一个新的酚苷类成分,命名为仙毛苷丙,用现代波谱方法(1H-NMR、13C-NMR、2D-NMR和ESI-MS)鉴定其化学结构为5-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苄基-3′-羟基-2′,6′-二甲氧基苯甲酸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